查看完整版本: [-- 转载  江河水话诗:《诗歌的切入方式》[ --]

水之韵论坛 -> 山水人家 -> 转载  江河水话诗:《诗歌的切入方式》[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雪帆 2003-06-28 11:45

转载  江河水话诗:《诗歌的切入方式》[

江河水话诗:《诗歌的切入方式》[

   文学是人学,它把创作承载起来,给创作者一个渠道,让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释放,并通过文本的呈示,形成创作与阅读的互动,促成了交流的可能。为此,创作也就成了一种具有非常明显的私人色彩的个体行为。诗歌与其它文本不同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主要功用是体现诗歌创作者的个性化感受与表达。诗歌文本为我们的表达构成了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实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基于这 种认识,诗歌创作的意象、诉说的途径、勾通的程度也就成了一首诗的优劣与否的主要判断标准。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一个诗歌创作者产生发创作的冲动(灵感)产生之后,下一步的迫切需要就是创作者对特定的某一首诗歌本身的私人化的控制与把握。

   一首诗的产生,在很大意义上来讲,是客观现实与具体感受之间的碰撞,是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景化的深入交融。从经验上来看,在很多时候,一首诗最初的呈示,往往只是一种模糊而强烈的意象和随之而来的创作欲望。接下来的任务,对创作者来说,意味着寻找一恰当的切入方式,对诗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构建。这时候,创作者本身的经验和技术,在诗歌创作为成了几乎是占据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对于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创作者都会形成不同的感受,并上此而创作出不同形式的诗歌来。这种现象,构成了我们千百年来诗歌(甚至是整个文艺创作)作品层出不穷,源源不断的原因。

   每一个人者可以进行创作,但与此同时,每一个人的人文背景中,绝对会在他们的阅读中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今天的创作,必须得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切入方式,尽量在避免自己的创作中被打上别人的烙印。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在很大意义是也是衡量一个创作者创造能力的准则。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创作者,他的作品是个性化的、鲜活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基上上述认识,笔者对以下几首诗在切入方式上的不足进行分析:

《希望能听到一声乡音》

不管是近如隔壁
还是远行千里
总是希望
能够听到一声深厚如歌的乡音

我亲爱的乡亲
哪怕只是单单一个字
我的旅程
便不再孤单

  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试图通过对乡音的渴求,体现自己对故土的怀念与回望。得是,从诗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能够支撑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比较恰当的途径。也许是由于诗歌没有尽量地展开,它还没有来得及体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就已经草草收场。但是,更主要是是,作者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切入方式,使得整首诗的呈现停留一个比较浅显的层面上,没有一些具体的可以借以打动阅读者的事物或场景,让人感觉整首诗没有突出的特色和个性,导致了诗作现场感的缺失,从而把抒情直接推到了诗歌的表层,没有了相应在的内涵。


《爷爷的旱烟袋 》

爷爷的旱烟袋
古铜铸就的遐思
凝成
沉甸甸的岁月

爷爷的旱烟袋
总是装满古老的传说
点亮
我儿时的心灵

爷爷的旱烟袋
过滤披星戴月的执著
沉淀出
一把难舍的黄土情结

爷爷啊
叼着旱烟袋
沉沉暮霭中
站成
一座古老的村庄

  这首诗,同样是一首关于怀念乡村的抒情诗,它较上一首诗,有了一定的深入,使诗歌有了一些可以承载的支撑点,但是,我认为,这首诗还存在着很明显的缺陷:一是诗歌在意象上没有新鲜感,虽然我们看到了“沉甸甸的岁月”、“儿时的心灵”、“黄土情结”、“古老的村庄”等意象,但是,不能否定,作者的创作还是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它们还没有抵达到乡村里具有更能体现乡村生活或者更能代表乡村情景的事物;二是诗歌在语言上没有新鲜感,语言创作上还处于一般化的水平,诗中一些很关键的词句,往往是目前的诗歌创作中早已熟悉了的文字,形成了创作技术上的一般化;三是诗歌缺乏层次性。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整首诗在形式上用分节来体现了层次性,但是就诗意的延续上来看,四节诗之间缺少了关联,形成了彼此独立的不足。四是概念混淆,最后一节与前三节不同,前三节是由旱烟袋开展联想,后一节是由爷爷展开联想,使这首诗形成了风格上的不一致。





查看完整版本: [-- 转载  江河水话诗:《诗歌的切入方式》[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06698 second(s),query:1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