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切都是那么宏伟而渺小 --]

水之韵论坛 -> 随感随笔 -> 一切都是那么宏伟而渺小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风无剑 2005-12-12 06:57

一切都是那么宏伟而渺小

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

偶然从网上看到这么震撼的一组图,就欣然把它扒下来配上文字据为己有。因为不擅洋文,大多数内容是自己参考了资料串起来的,如有错误实属正常,请大家指出。我真心推荐大家能够认真的读完它,相信这篇网志会改变很多人的世界观。
10亿光年
十亿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光年,光走一年的路程。光速!它是速度公认的极限,每秒299792458米,能在眨眼间绕地球七圈半。看见么,就这么快的光,让他跑吧,跑个一年,所度量出来的距离就是一光年了。现在各位把鼠标移到屏幕的左下角,点“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都来动手算算它,这一年是31536000秒,一秒跑299792458米,乘出来就9454254955488000米,约等于十万亿公里吧。你说什么,简直天文数字?废话,天文上的数字当然得是天文数字啦~~~~~但这也仅仅只不过是一光年的长度。
当我们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那束星光已经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它十亿年之前的样子!现在的它究竟如何我们只有再等待十亿年才能看到……不寒而栗!
普遍认为宇宙诞生到现在有150亿年。所以我们可能观察到的最广阔宇宙空间的直径只可能在150亿光年这样的范围之内。150亿光年远的地方的光被我们看到时已经在宇宙间穿越了150亿年,那是宇宙诞生时的影像!!!
下面这张图是在十亿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观测宇宙,上面的每一个象素点所表现的事物都是无比古远的。


风无剑 2005-12-12 06:58
1亿光年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


风无剑 2005-12-12 06:58
1000万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哦^_^


风无剑 2005-12-12 06:59
100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我靠!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风无剑 2005-12-12 06:59
10万光年
这是银河系,我们的家园。
在10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我靠,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
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这时,可以体会相对论深奥


风无剑 2005-12-12 07:00
1万光年
夏夜在内蒙的草原上,平生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看见了银河,一条黯淡的光带横亘夜空。由此就能够大致估计出我们的位置,如果把银河视为一个巨大的扁盘子(饥饿者也可把它视为大饼,麻酱白糖的^_^)我们就是应该在这张扁盘子的平面上。否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高于或低于它,那么看到的夜空就会显得一半亮一半暗,而不是象现在这样银河光带般亘在天幕中,星星比较均匀地分布两侧了。
事实上现代研究也得出这种结论:我们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螺旋翼内侧的边缘,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5万光年。于是,我们把视野收回到1万光年的数量级,聚焦在银河系若干触角般螺旋翼中的一条上面。


风无剑 2005-12-12 07:00
1千光年
密密麻麻!


风无剑 2005-12-12 07:01
100光年
再近点,还是密密麻麻!


风无剑 2005-12-12 07:01
10光年
又是密密麻麻!


风无剑 2005-12-12 07:01
1光年
等等,这是什么?


风无剑 2005-12-12 07:02
1万亿公里
再走近十倍依然雾气昭昭的一团,到底是什么嘛?


风无剑 2005-12-12 07:13
1千亿公里
这回看清楚了吧,原来是太阳系!我们在密密麻麻的星星中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认出了它,不易呀!


风无剑 2005-12-12 07:13
100亿公里
放大十倍来观察以繁星为背景的太阳系。说是繁星,其实与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都是在4.22光年开外的。图中的亮点仅仅只是背景上离得八丈远的星星呢,并不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风无剑 2005-12-12 07:14
10亿公里
数数看,下图里被蓝框子圈上的是谁的轨道?水、金、地……原来是地球的轨道呀!


风无剑 2005-12-12 07:14
1亿公里
地球在哪里?


风无剑 2005-12-12 07:14
1000万公里
哦呦~~~大圈套小圈呢,月球围地球转的轨道。


风无剑 2005-12-12 07:15
100万公里
是什么?飞机?还是鸟?是超人?都不是……


风无剑 2005-12-12 07:15
10万公里
是地球!Home,Sweet home。


风无剑 2005-12-12 07:15
1万公里
怎么会这么巧涅?从10亿光年一路看下来正对着的竟是美国。用一万公里的视野看地球,这是神的视角。Google Earth 也能有这种效果,起始时对着的也是美国^_^


风无剑 2005-12-12 07:16
1000公里
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地理课上教过,这是北美五大湖区中的密歇根湖,框住的城市就是芝加哥。


风无剑 2005-12-12 07:16
100公里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芝加哥鸟瞰。

由此开始了我们人类所能够理解的数量级,开始了我们熟悉的世界。


风无剑 2005-12-12 07:17
10公里
密密麻麻,房屋,湖边的房屋。小二,上瓶啤酒,哥几个先喝着^_^



风无剑 2005-12-12 07:17
1公里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风无剑 2005-12-12 07:17
100米
呦!草地上这是什么呀,一坨?


风无剑 2005-12-12 07:18
10米
原来是一傻哥们睡得正香呐。


风无剑 2005-12-12 07:18
1米
醒醒嘿,都被偷窥啦还不知道呐。


风无剑 2005-12-12 07:18
0.1米
一米的十分之一,也叫分米,我们手所能把握的尺度。相信人类所接触的大部分物体都是在这样一个数量级的。看看你的周围,键盘、鼠标、手机、杯子、碗……
仔细一看这哥们手上的毛还挺重的,纯爷们!



风无剑 2005-12-12 07:19
1厘米
这是他手上的皱纹细部。兴许你放大了还没他细皮嫩肉呢。做好准备,我们即将进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微观世界。


风无剑 2005-12-12 07:19
1毫米
手上的毛孔。可是,汗毛呢?晕!


风无剑 2005-12-12 07:20
100微米
再放大十倍,依稀可见皮肤的组织结构。


风无剑 2005-12-12 07:20
10微米
一个细胞的数量级就是10微米,当然这只是一般来说。插句嘴,世界上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它是一个单独的卵细胞,数量级是分米级的,厉害吧。


风无剑 2005-12-12 07:20
1微米
疑似生物课上学过的细胞核膜,细部。


风无剑 2005-12-12 07:21
0.1微米
我靠,一看这么高度螺旋的结构就知道是染色体了。底下的洋文说:但凡人类的细胞,里面都会有23对染色体(46条)。



风无剑 2005-12-12 07:21
100埃
埃是一种长度单位,指10的-10次方米。用字母“A”顶上加个小圆圈来表示。100埃的数量级就能度量某些有机大分子的物质了。
看到这个规则的等距双螺旋结构,我想你一定能够脱口而出了。没错,这种物质就叫做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常说的DNA。分子结构清晰可见。


风无剑 2005-12-12 07:22
1纳米
我们管10的-9次方米叫一纳米。现在为材料科学炒得火热的纳米技术就是说很多物质精细到纳米级后将表现出很多在常规数量级上所表现不出的性质来。在纳米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连原子都可以数清了。因此,纳米级又叫原子级。
下图是组成DNA分子的原子们,它们以共价键和氢键彼此结合成庞大的有机分子。生命就在这种复杂的结合中得以体现。敬礼!



风无剑 2005-12-12 07:22
1埃
上过中学的就都应该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下图中所表示的是密布的电子云,我们能看到原子核外围的电子云比较浓。
所谓电子云,其实并不是说一个原子拥有无数个电子,象云雾般的弥漫四围。每个原子拥有的电子数都是固定的,有数的,具体依元素种类而定。这些电子行踪飘忽不定,在原子核外部乱窜。一个电子,无数法身。就把这些电子“团团转”的特点用电子云来形容了。离核近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大些,云就密;离核远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小些,云就稀。



风无剑 2005-12-12 07:23
10皮米
原子核外围的浓密电子云。仿佛又回到了浩瀚无边的宇宙。这样来看每个原子都像是个小宇宙,我们的世界就这样的周而复始着,不寒而栗着……


风无剑 2005-12-12 07:23
1皮米
穿过最浓的电子云,发现更近核的地方反倒清净。
什么?你说电子阴性,原子核阳性,异性相吸,应该越近核越密才对?别逗了!真要那样越近越吸,越吸越近,电子还不都撞到核上去,最后谁也动弹不得!
可是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国家机密!就不告诉你,吼吼。
下图框中的斑点就是原子核。


风无剑 2005-12-12 07:24
0.1皮米
走近点,这就是传说中的原子核了。10的-12次方米叫做一皮米。在0.1皮米的数量级下看原子核就可以看出很多个球球来,它们是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



风无剑 2005-12-12 07:24
10飞米
原子核的特写。


风无剑 2005-12-12 07:25
1飞米(10的-15次方米)
质子(也可能是中子)的细部,乱七八糟一大片。未知的结构,未知的领域,那里属于上帝。


风无剑 2005-12-12 07:25
0.1飞米
无语。翻译出图片下面的洋文作为收场吧,他说:一旦我们进入下一个层次,我们将会看到什么,我们又将会知道什么?


风无剑 2005-12-12 07:37
很难得又在网上见到这么好的一组图片
    现在到处充斥着垃圾

    结束前面时间的忙碌,难得有一个空的晚上,突然看到这些图片,让我物质世界的奔波忙碌之中作短暂的歇息,静下心神反观自身,轻声问一问自己:

在我们心中,还有让我们感到敬畏的东西吗?

    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
    无法想像,人要是没有了敬畏,世界将会怎样?

    敬畏,是人类童年时期萌发的一种基本情感。那些热爱智慧的先哲们刚开始思考这个世界和人自身的存在奥秘时,就禁不住发出一阵阵的惊叹。
    这声声惊叹属于哲学,属于宗教,也属于科学。当毕达哥拉斯发现星球之间、琴弦之间有着如此完美的数字和谐时,当巨大的灾难使尘世中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和卑微时,当帕斯卡尔以超常的智慧领悟到“有限无法真正认识无限”的宿命、人只不过是“迷失在大自然最偏僻的角落里”时,当孔子体察到“迅雷烈风”并且把它看成是自然对人的警示时,当老庄及其信徒们直觉到生命的短促和宇宙的无穷时,敬畏之念就已涌动在人类的心魂深处。
    放眼看去,哲人们往往像孩子一样屡屡体验到震惊和惶恐的感觉。
  在哲学上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的康德,也仍然敬畏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即使那位被视为最具颠覆性、宣告了上帝死亡的尼采,也依然偏执地要守护“高贵的精神”。而大量有着宗教偏好的人,更是对于神圣怀有充分的敬意和畏惧。爱默生“被我们所探索的无边的宇宙所慑服”,认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用一点小家子气的聪明来把握世界而已。赫舍尔问:人是什么?一条在卵石和土地上蠕动的虫;一个在无边无际的浩渺宇宙中盲目浮游的小生物。而克尔凯郭尔则把敬畏升华成了一种美学。
    然而,就像童年时做过的梦一样,敬畏也被长期地遗忘了。“科学”获得了殊荣,戴上了人类一切心智活动的冠冕。
    “科学”也就慢慢膨胀起来,忘乎所以起来,对于另外的思想路径表示出了傲慢和偏见。“征服”是它的一个习惯用语,浑然不觉所谓的征服者只不过是宇宙苍穹中的一条“寄生虫”。这种狂妄的“科学”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灵长”,对于自然只知驯服、利用、掠夺,而从来不敬天道,不畏天命。正是在这样的征服过程中,人类群体逐渐失去了家园感,人变成了“废墟上的神祗”。
    事实上,真正的科学精神恰恰被这种自私的、人类中心的实用主义所玷污。科学本来的目的是要消除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异乡感,然而一味横行、毫无节制的后果是,我们的家园已满目疮痍,我们时时受到报复。真正的智者在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谦卑而抱有敬畏之心的。且来听听一位大哲学家与一位大科学家的悖论式的名言吧:
    苏格拉底说:我惟一知道的是我其实一无所知。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惟一不可理解的是它竟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亵渎神圣、佛头着粪、游戏到底、快感至上,这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惯用伎俩和大致面目。躲避崇高,解构意义,无知者无畏,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圣徒和流氓,怎样都行。”于是,肠胃和生殖器成为最重要的器官,身体成为惟一的信仰,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游乐场,生命不再是一个奇迹,仅仅是一只盛满欲望的口袋。而总有一天,失去边界和底线的放纵会反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怀有一份敬畏,我们这些偶然闯入这个世界的人,才会反思自己的境遇,才会敛神净心,才会仰望星空。而那遥远的清冷的永恒星光,将会抚慰人类的孤独。

    从小就喜欢在星空下发呆的我,在踏入这个社会后,已经很少看书,很少感受自己内心的生活。只是在这样一个夜晚,很想让自己的思想,也星空下的树叶一样,慢慢舒展。
    还是那句话说的对,在这么宏伟的世界和微乎其微的人生时间里,”遇到一个人很难“。老阔、南哥、将军、阿穆、金口、猫眯,干杯

eye 2005-12-13 06:31
看过类似的宏观之大与微观之小的图片,但不如这个全面,尤其是没有风mm精彩的解说,震撼一部分来自图片本身,一部分来自于风mm切身的感悟..
-_-最后的话又是动人心肺,有时候以为是孤独\不被理解的, 呵呵,原来还有一样的人,是懂的的,也会有类似的体会..
说一声万岁!,风mm~~
正巧上课的时候老师有说地球大气的演化和生命的进化,打的比方也很近似,且附带图片,由同学传过来,可惜打不开,很想一起传给大家看..
有种心满意足,是感觉得到的幸运,呵呵


查看完整版本: [-- 一切都是那么宏伟而渺小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09401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