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载]《时间简史》 --]

水之韵论坛 -> 杂而谈之 -> [转载]《时间简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竹影无风 2004-04-15 10:15

[转载]《时间简史》

对时间的理解要比对空间的理解难得多,尽管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也其实一样幼稚。霍金的时间理论也不一定就正确,但起码可以让我们明白时间的一些本来面目。
我将他有关时间和宇宙的理论转载过来,有兴趣的不妨一读。
为了能读明白,我每天只发一章。
下面是目录: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作者:史蒂芬·霍金 许明贤 吴忠超 译

    译者序                
    感谢                
    导言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        
    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        
    第四章 不确定性原理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第六章 黑洞            
    第七章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第八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    
    第九章 时间箭头        
    第十章 物理学的统一      
    第十一章 结论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伽利雷·伽利略          
    伊萨克·牛顿            
    小辞典                

竹影无风 2004-04-15 10:19
译者序

--------------------------------------------------------------------------------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
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
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
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
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
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
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
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论中
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
  将哈勃的发现当成现代宇宙论的诞生是公平的。哈勃发现,从星系光谱的红移可以
推断,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离开我们而去,这表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从时
间上倒溯到过去,估计在100亿到200亿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
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大爆炸而产生。伽莫夫在194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热大爆
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早期大爆炸的辐射仍残存在我们周围,不过由
于宇宙膨胀引起的红移,其绝对温度只余下几度左右,在这种温度下,辐射是处于微波
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前,人们并不认真对
待此预言。
  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的理论。在经典广义
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很一般的条件下,空间——时间一定存在奇
点,最著名的奇点即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以
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可以看成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
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于边界条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给定,
所以宇宙的命运就操纵在造物主的手中。这就是从牛顿时代起一直困扰人类智慧的第一
推动问题。
  如果空间——时间没有边界,则就不必劳驾上帝进行第一推动了。这只有在量子引
力论中才能做到。霍金认为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间可看成一有限
无界的四维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样,只不过多了两个维数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
可归结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从一些简单的模型计算可得出和天
文观测相一致的推论,如星系、恒星等等的成团结构,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空
间——时间的平性,即空间——时间基本上是平坦的,并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发
展成为可能,还有时间的方向箭头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意义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论
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
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
  本书作者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
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
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
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
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
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板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
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1974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
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
的,而是处于一种泡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
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转向量子宇宙论。
  本书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
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
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
起始于此。
  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20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现在已经相当完备
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
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
的。因为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
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
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
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
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
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
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
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
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
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
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
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
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他目前担任着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
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
  本书译者之一曾受教于霍金达四年之久,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此书即
是受霍金之托而译成中文,以供占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他的学说。

                         ——许明贤  吴忠超

竹影无风 2004-04-15 10:21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感谢

  1982年我在哈佛作过洛伊伯(Loeb)演讲之后,决定尝试写一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
通俗读物。从像史蒂芬·温伯格《最初三分钟》那么好的,到那些甚至我都不想点名的
差劲的,关于早期宇宙和黑洞的书已经出版了可观的数量。然而,我觉得它们之中的任
何一本都未真正提到那些导致我研究宇宙学和量子理论的动机的问题:宇宙从何而来?
它为什么,井怎么样开始的?它会有末日吗?如果有的话,会发生什么?这些是我们大
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但是现代科学变得如此之技术化,以至于仅有极少数的专家能掌握
解释这些问题所用到的数学。不过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基本概念则可以离开数学,
以一种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也能理解的形式来加以陈述。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试图要
做的,是否成功则要由读者判断了。
  有人告诉我,我放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本书的销售量减半,为此我决定一个
方程也不用。然而,在最后我确实用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我
希望这个方程不会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
  除了够倒霉地得了卢伽雷即运动神经细胞的病外,我几乎在其他每个方面都是幸运
儿。我从我的妻子筒、我的孩子罗伯特、露西和梯米那儿得到的帮助和支持,使我能有
一个相当正常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我选择了理论物理是又一大幸,因为它是整个用脑
进行的。所以我的瘫痪并没有成为一个严重的障碍。我的科学同事无一例外地都是非常
乐于助人的。
  在我生涯的第一个“经典”相期间,我主要的合作者及助手有罗杰·彭罗斯、罗伯
特·格罗许、布兰登·卡特和乔治·埃里斯。我对他们给予我的帮助以及我们一起做的
工作深表感谢。这一相被概括为我和埃里斯合写于1973年的《空间时间的大尺度结构》
一书中。我并不主张本书的读者去啃那本书来获得进一步的了解:它是高度技术性的,
很难读通。我希望从写了那本书之后我懂得了用何种写法才能容易被理解。
  在我的工作的第二个“量子”相期间,从1974年起我主要的合作者是盖瑞·吉朋斯、
当·佩奇和詹姆·哈特尔。我欠了他们和我的学生们很多情。他们不仅在身体上,而且
在理论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保持和我的学生相处在一起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同时我
希望这能帮助我免于因循守旧。
  就这本书而言,我从我的一个学生布里安·维特那儿得到许多帮助。1985年我在完
成了第一稿后得了肺炎。我不得不接受穿气管的手术。这个手术使我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从而使我几乎无法和人交谈。我想可能完成不了这本书了。然而,布里安不仅帮助我修
改,还使我学会使用一个叫做“生活中心”的通讯程序。这是由加利福尼亚太阳谷峨而
兹·帕拉斯公司的瓦特·沃尔托兹捐赠的,我可以用它写书和写论文,并用语言合成器
对人讲话。这合成器也是由加利福尼亚太阳谷的语言及其他公司捐赠的。语言合成器和
一个小型的个人计算机由大卫·梅森装在我的轮椅上。这个系统使我有了巨大的变化:
实际上我现在能够通讯得比我失声之前还要好。
  我从大量看过最初稿的人那儿得到如何改进此书的建议,特别是我的拜泰姆书社的
编辑彼得·古查底送给我厚厚的一迭关于他觉得我还没有适当说清楚的地方的评语和疑
问。我必须承认。当我收到他长长的要修改的地方的清单时相当恼火。可是,他是完全
对的。我相信在他的酷使下,最终使这本书变得更好。
  我非常感谢我的助手柯林·威廉斯、大卫·托玛斯和雷蒙·拉夫勒蒙;我的秘书朱
迪·费拉、安·若尔夫、谢锐尔·比林顿和舒·马赛以及我的护士班。若没有龚维尔和
凯尔斯学院、科学工程研究协会、赖佛荷尔姆、马克阿瑟、纳菲尔德及若尔夫·斯密斯
基金会所提供的我的研究和医药费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对此谨表谢意。

                            ——史蒂芬·霍金
                            1987年10月20日

竹影无风 2004-04-15 10:23
导言


--------------------------------------------------------------------------------

  我们在几乎对世界毫无了解的情形下进行日常生活。我们对于使生命得以实现的阳
光的产生机制,对于将我们束缚在地球上,否则我们就会以涡旋的轨道被抛到太空去的
重力,对于我们由之构成并依赖其稳定性的原子思考得很少。除了小孩(他们知道太少,
会不知轻重地问重要的问题),我们中很少人会用大量时间惊讶自然界为何这个样子;
宇宙从何而来或它是否总在这儿;时间会不会有朝一日倒流,并因此导致果先于因;或
者人类认识是否有一最终的权限。甚至我曾遇到一些小孩,他们想要知道黑洞是什么样
的?物质的最小的部份是什么?为何我们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如果早先是紊乱的,则
今天显然是有序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存在一个宇宙?
  在我们社会里,父母或老师仍然依惯例用耸肩膀或借助模糊回想起的宗教格言去回
答这些问题的大部份。有一些人则对这一类的问题感到不舒服,因为它们如此生动地暴
露了人类理解的局限性。
  但是,哲学和科学的大部份即是由这种好奇心所驱动的。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愿意问
这类问题,并且他们偶尔得到一些使其惊奇的答案。我们这些离开原子和恒星同样远的
人类,正在扩大自己探索的视野去拥抱这非常小和非常大的对象。
  1974年初,大约在海盗空间飞船登陆火星之前两年,我参加在英国由伦敦皇家学会
主办的关于探索如何寻找天外生命的会议。
  在会议中间休息时,我注意到在隔壁的大厅里正举行一个更大得多的会议,出于好
奇心我进去了。我很快意识到自己见证了一个古代的仪式,是一个新会员参加皇家学会
——这个本行星上最古老的学术组织的授职式。前排一位在轮椅中的年轻人正非常缓慢
地将他的名字签在一本书上,而这本书的最前页是伊萨克·牛顿的签名。当他最后签好
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响亮的掌声。史蒂芬·霍金,甚至在那时就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
  现在霍金是剑桥大学的卢卡逊数学教授。这个职务曾为牛顿,后来又为狄拉克,这
两位非常大和非常小的世界的有名的探索者担任过。他是他们的毫不逊色的继承人。这
本霍金首次为非专家写的书,会给外行读者以多种类的酬劳。和这本书的广泛的内容一
样有趣的是对作者智力工作的浏览。物理、天文、宇宙学和勇气的前沿被清晰地呈现在
本书之中。
  这又是一本关于上帝……或许是关于上帝不存在的书。处处充满了上帝这个字眼。
霍金着手回答爱因斯坦著名的关于上帝在创生宇宙时有无选择性的问题。正如霍金明白
声称的,他企图要去理解上帝的精神。这使得迄今所有努力的结论更加出人意外:一个
空间上无边缘、时间上无始无终、并且造物主无所事事的宇宙。
                            ——卡尔·沙冈
                            康奈尔大学
                            绮色佳,纽约州

竹影无风 2004-04-15 10:26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贝特郎·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
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
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
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
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
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大部分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可是为什么我们
自以为知道得更多一些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呢?宇宙
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
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在物理学上的一些最新突破,使一部分奇妙的新
技术得以实现,从而对于回答这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有所启发。也许
有一天这些答案会像我们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显而易见——当然也可能像乌龟塔
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样,唯有让时间来判断了。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已经能够对于
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一论点提出两个很好的论据。第一,他认为月食是由
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
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
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之下的时候,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第二,希腊
人从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区看星空,北极星则显得越靠近地平线。(因为北极星
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处于北极的观察者的头顶上,而对于赤道上的观察者,
北极星显得刚好在地平线上。)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在希腊呈现出来的位置的差别,亚
里士多德甚至估计地球大圆长度为 400斯特迪亚。现在不能准确地知道,一个斯特迪
亚的长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许是200码左右,这样就使得亚里士多德的估计为现在所接受
数值的两倍。希腊人甚至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个论据,否则何以从地平线外驶来的
船总是先露出船帆,然后才是船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它
转动。他相信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
完美。在公元后两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
中心,包围着它的是八个天球,这八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五个当时已
知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图1.1)。这些行星被认为是沿着附在相应
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运动,以说明它们在天空中被观察到的相当复杂的轨迹。最外层的
天球被镶上固定的恒星,它们总是停在不变的相对位置,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
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
部分。



  图1.1从最里面往最外面顺序为月亮球、水星球、金星球、太阳球、火星球、木星球、
土星球和固定恒星球。最中心为地球。
  托勒密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当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地预言这
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近一倍,这意味着月亮有时
看起来要比其他时候大一倍。托勒密承认这个瑕疵,尽管如此,他的模型虽然不是普遍
地、却是广泛地被接受。它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这是因为它
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然而,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起初,
可能由于害怕教会对异端的迫害,哥白尼只能将他的模型匿名地流传。)他的观念是,
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
他的观念才被认真地接受。后来,两位天文学家——德国的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的
伽利雷·伽利略开始公开支持哥白尼的理论,尽管它所预言的轨道还不能完全与观测相
符合。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
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绕着它转动。这表
明不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设想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
(当然,仍然可能相信地球是静止地处于宇宙的中心,而木星的卫星沿着一种极其复杂
的轨道绕地球运动,表观上看来它们是绕着木星转动。然而哥白尼理论是简单得多了。)
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圆周而是沿椭圆(椭圆是被拉长的圆)
运动,从而使预言最终和观察相互一致了。
  就开普勒而言,椭圆轨道仅仅是想当然的,并且是相当讨厌的假设,因为椭圆明显
地不如圆那么完美。虽然他几乎是偶然地发现椭圆轨道能很好地和观测相符合,但却不
能把它和他的行星绕太阳运动是由于磁力引起的另一思想相互调和起来。对这一切提供
解释是晚得多的事,那是由于1687年伊萨克·牛顿爵士出版了他的《数学的自然哲学原
理》,这部也许是有史以来物理科学上最重要的单独的著作。在这本书中,牛顿不但提
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
此外,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物体所吸引,
物体质量越大,相互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这也就是使物体落到地面上
的力。(由于一个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而使他得到灵感的故事,几乎肯定是不足凭信的。
所有牛顿自己说过的只是,当他陷入沉思之时,一颗苹果的落下使他得到了万有引力的
思想。)牛顿继而指出,根据他的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
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
  哥白尼的模型摆脱了托勒密的天球,以及与其相关的宇宙存在着自然边界的观念。
“固定恒星”除了由于地球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引起的穿越天空的转动外,不改变它们的
位置,很自然会使人设想到固定恒星是和我们的太阳类似的物体,只是比太阳离开我们
远得多了。
  按照他的引力理论,牛顿意识到恒星应该相互吸引,看来它们不能保持基本上不动。
那么它们会一起落到某处去吗?在1691年写给当时另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里查德·本特
里的一封信中,他论证道,如果只有有限颗恒星分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里,这确实
是会发生的。但是另一方面,他推断如果存在无限多颗恒星,多少均匀地分布于无限的
空间,这种情形就不会发生,因为这时不存在任何一个它们落去的中心点。
  当人们议论到无穷时,这种论证是你会遭遇到的一种陷阱。在一个无限的宇宙,每
一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因为在它的每一边都有无限颗恒星。正确的方法是很久以后才
被意识到的,即是先考虑有限的情形,这时所有恒星都相互落到一起,然后在这个区域
以外,大体均匀地加上更多的恒星,看情况会如何改变。按照牛顿定律,这额外的恒星
平均地讲对原先的那些根本没有什么影响,所以这些恒星还是同样快地落到一起。我们
愿意加上多少恒星就可以加上多少,但是它们仍然总是坍缩在一起。现在我们知道,由
于引力总是吸引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无限的静态的宇宙模型。
  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
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
少正如我们今天所看的样子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
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
能给人以安慰。
  甚至那些意识到牛顿的引力理论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止的人,也没有想到提出宇宙可
能是在膨胀。相反的,他们试图修正理论,使引力在非常大距离时成为斥力。这不会对
行星运动的预言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却允许无限颗恒星的分布保持平衡——邻近恒星之
间的吸引力被远隔恒星之间的斥力所平衡。然而,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平衡是不稳定
的: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互相靠近一些,引力就增强,并超过斥力的作用,这样
这些恒星就会继续落到一起。反之,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互相远离一些,斥力就
起主导作用,并驱使它们离得更开。
  另一个反对无限静止宇宙的异见通常是归功于德国哲学家亨利希·奥勃斯,1823年
他发表了这个理论。事实上,牛顿的同时代的一些人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甚至奥勃斯
的文章也不是貌似有理地反驳这模型的第一篇。不管怎么说,这是第一篇被广泛注意的
文章。这无限静止模型的困难,在于几乎每一道视线必须终结于某一恒星的表面。这样,
人们可以预料,整个天空甚至在夜晚都会像太阳那么明亮。奥勃斯反驳说,远处恒星的
光线由于被它所穿过的物质吸收所减弱。然而如果真是如此,这相干的物质将会最终被
加热到发出和恒星一样强的光为止。唯一的能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的方法
是,假定恒星并不是永远那么亮,而是在有限久的过去才开始发光。这种情况下,吸光
物质还没加热,或者远处恒星的光线尚未到达我们这儿。这使我们面临着是什么首次使
恒星发光的问题。
  当然,宇宙开端的问题在这之前很久就被讨论过。根据一些早先的宇宙论和犹太人
/基督教/穆斯林传统,宇宙开端于有限的、并且不是非常远的过去的某一时刻。对这
样一个开端,有一种议论是感到必须有“第一原因”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在宇宙中,
你总可以将一个事件解释为由于另一个更早的事件所引起的,但是宇宙本身的存在只有
当存在某个开端时才能被解释。)另一种论证是圣·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的著
作中提出的。他指出,文明在进步,我们将记住创造这些业绩和发展技术的人们。这样
人,也许宇宙,不可能已经存在了太长的时间。圣·奥古斯丁根据《创世纪》一书,接
受公元前5000年作为宇宙的被创生的时间。(有趣的是,这和上一次的冰河时间的结束,
大约公元前1   年相距不远。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文明实际上是从那时开始的。)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和大多数其他希腊哲学家不喜欢创生的思想,因为它带有太
多的神学干涉的味道。所以他们相信,人类及其周围的世界已经并且将继续永远存在。
古代的人们已经考虑到上述的文明进步的论点,用周期性洪水或其他灾难的重复出现,
使人类回到文明的开初,来回答上面的话难。
  1781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发表了里程碑般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在这本书中,他深入地考察了关于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空间
上是否有极限的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因为他感
到存在同样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宇宙有开端的正命题,以及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的
反命题。他对正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必有无限的时
间。他认为这是荒谬的。他对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有一开端,在它之前必有无限
的时间,为何宇宙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开始呢?事实上,他对正命题和反命题用了同
样的论证。它们都是基于他的隐含的假设,即不管宇宙是否存在了无限久,时间均可无
限地倒溯回去。我们将会看到,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概念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圣·
奥古斯丁首先指出的。当他被问及: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做什么?奥古斯丁没有这样地
回答:他正为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而是说: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
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
  当大部分人相信一个本质上静止不变的宇宙时,关于它有无开端的问题,实在是一
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按照宇宙存在无限久的理论,或者按照宇宙在某一个有限时
刻,以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样子启动的理论,我们可以同样很好地解
释所观察到的事实。但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
是不管你往那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
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
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时候宇宙的密度无限大。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
开端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
  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
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
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
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
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必须强调的是,这个时间的开端是和早先考虑的非常不
同。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时间的端点必须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所赋予;宇宙的开端并
没有物理的必要性。人们可以想像上帝在过去的任何时刻创造宇宙。另一方面,如果宇
宙在膨胀,何以宇宙有一个开端似乎就有了物理的原因。人们仍然可以想像,上帝是在
大爆炸的瞬间创造宇宙,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时刻,以便它看起来就像发生过大爆炸似的
方式创造,但是设想在大爆炸之前创造宇宙是没有意义的。大爆炸模型并没有排斥造物
主,只不过对他何时从事这工作加上时间限制而已!
  为了谈论宇宙的性质和讨论诸如它是否存在开端或终结的问题,你必须清楚什么是
科学理论。我将采用头脑简单的观点,即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
型,一些联结这模型和我们所观察的量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管在任
何意义上)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实在性。如果它满足以下两个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论:
它必须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
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任何东西是由四元素,土、空气、
火和水组成的理论是足够简单的了,但它没有做出任何确定的预言。另一方面,牛顿的
引力理论是基于甚至更为简单的模型,在此模型中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它们称之
为质量的量成正比,并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然而,它以很高的精确性预言
了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
  在它只是假设的意义上来讲,任何物理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将它证明。
不管多少回实验的结果和某一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会和它矛盾。
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个和理论预言不一致的观测事实,即可证伪之。正如科学
哲学家卡尔·波帕所强调的,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是,它能给出许多原则上可以被观测
所否定或证伪的预言。每回观察到与这预言相符的新的实验,则这理论就幸存,并且增
加了我们对它的可信度;然而若有一个新的观测与之不符,则我们只得抛弃或修正这理
论。至少被认为这迟早总会发生的,问题在于人们有无才干去实现这样的观测。
  实际上经常发生的是,所设计的新理论确实是原先理论的推广。例如,对水星的非
常精确的观测揭露了它的运动和牛顿理论预言之间的很小差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所预言的运动和牛顿理论略有不同。爱因斯坦的预言和观测相符,而牛顿的预言与观测
不相符,这一事实是这个新理论的一个关键证据。然而我们在大部分实际情况下仍用牛
顿理论,因为在我们通常处理的情形下,两者差别非常小。(牛顿理论的另一个巨大的
优点在于,它比爱因斯坦理论容易处理得多!)
  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学家遵
循的方法是将这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诉我们宇宙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定律;
(如果我们知道在任一时刻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则这些定律即能告诉我们以后的任一时
刻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关于宇宙初始状态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科学只应过问第
一部分,他们认为初始状态的问题应是形而上学或宗教的范畴。他们会说,全能的上帝
可以随心所欲地启动这个宇宙。也许是这样。但是,倘若那样,他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
任意的方式演化。可是,看起来他选择宇宙以一种非常规则的、按照一定规律的方式演
化。所以,看来可以同样合理地假定,也存在着制约初始状态的定律。
  毕全功于一役地设计一种能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看来是非常困难的。反之,我们
是将这问题分成许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理论。每一部分理论描述和预言一定有限范
围的观测,同时忽略其他量的效应或用简单的一组数来代表之。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
如果宇宙中的每一件东西都以非常基本的方式依赖于其他的任何一件东西,很可能不能
用隔离法研究问题的部分去逼近其完备的答案。尽管如此,这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
展所用的方法。牛顿引力理论又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只
决定于与每个物体相关的一个数——它的质量;而与物体由何物组成无关。这样,人们
不需要太阳和行星结构和成份的理论就可以计算它们的轨道。
  今天科学家按照两个基本的部分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它们
是本世纪上半叶的伟大的智慧成就。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也就
是从只有几英哩直到大至1亿亿亿(1后面跟24个0)英哩,即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的尺度
的结构。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的现象,例如万亿分之一英寸。然而,可惜
的是,这两个理论不是互相协调的——它们不可能都对。当代物理学的一个主要的努力,
以及这本书的主题,即是寻求一个能将其合并在一起的理论——量子引力论。我们还没
有这样的理论,要获得这个理论,我们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然而我们已经知道了
这个理论所应具备的许多性质。在以下几章,人们将会看到,我们已经知道了相当多的
量子引力论所应有的预言。
  现在,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确定的定律所制约的,你最终必须将这
些部分理论合并成一套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然而,在寻求这样的完
整统一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自相矛盾。在前面概括的关于科学理论的思想中,假定我们
是有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意自由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得出逻辑推论。在这样
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找到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
真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将决定了我们对
之探索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它必须确定我们从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它不也同样可以确
定我们引出错误的结论吗?或者根本没有结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所能给出的回答是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这思想是说,在
任何自繁殖的群体中,存在有不同个体在遗传物质和发育上的变异。这些差异表明,某
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对周围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并去适应它。这些个体更可能存
活、繁殖,因此它们的行为和思维的模式将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过去肯定是真
的,即我们称之为智慧和科学发现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存活的好处。这种情况是否仍会
如此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科学发现也可以将我们的一切都毁灭。即使不是这样,一个完
整的统一理论对于我们存活的机会不会有很大影响。然而,假定宇宙已经以规则的方式
演化至今,我们可以预期,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推理能力在探索完整统一理论时仍然有
效,并因此不会导致我们得到错误的结论。
  因为除了最极端的情况外,我们已有了对所有一切都足够给出精确的预言的部分理
论,看来很难以现实的理由为探索宇宙的终极理论辩护。(值得指出,虽然可用类似的
论点来攻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这些理论已给我们带来了核能和微电子学的革命!)
所以,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的发现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
生活方式。然而自从文明开始,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而不可理解的。他
们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而我们的目
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

风无剑 2004-04-15 12:20
这书我买了,看过2.5遍
还是没看懂

竹影无风 2004-04-16 14:52
再看这一遍,就是3.5遍,就应该懂了。
可惜我手头的这份没有图,有些内容就更不好懂。


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
--------------------------------------------------------------------------------

  我们现在关于物体运动的观念来自于伽利略和牛顿。在他们之前,人们相信亚里士
多德,他说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并且只在受到力或冲击作用时才运动。这样,重
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因为它受到更大的力将其拉向地球。
  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点还以为,人们用纯粹思维可以找出制约宇宙的定律:不必要
用观测去检验它。所以,伽利略是第一个想看看不同重量的物体是否确实以不同速度下
落的人。据说,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将重物落下,从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信念是错的。
这故事几乎不可能是真的,但是伽利略的确做了一些等同的事——将不同重量的球从光
滑的斜面上滚下。这情况类似于重物的垂直下落,只是因为速度小而更容易观察而已。
伽利略的测量指出,不管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其速度增加的速率是一样的。例如,在一
个沿水平方向每走10米即下降1米的斜面上,你释放一个球,则1秒钟后球的速度为每秒
1米,2秒钟后为每秒2米等等,而不管这个球有多重。当然,一个铅锤比一片羽毛下落得
更快,那是因为空气对羽毛的阻力引起的。如果一个人释放两个不遭受任何空气阻力的
物体,例如两个不同的铅锤,它们则以同样速度下降。
  伽利略的测量被牛顿用来作为他的运动定律的基础。在伽利略的实验中,当物体从
斜坡上滚下时,它一直受到不变的外力(它的重量),其效应是它被恒定地加速。这表
明,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是像原先想像的那样,仅仅使之运动。同
时,它还意味着,只要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它就会以同样的速度保持直线运动。这
个思想是第一次被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明白地叙述出来,并被称为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受力时发生的现象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所给出:物体被加速或改变其
速度时,其改变率与所受外力成比例。(例如,如果力加倍,则加速度也将加倍。)物
体的质量(或物质的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小,(以同样的力作用于具有两倍质量的物
体则只产生一半的加速度。)小汽车可提供一个熟知的例子,发动机的功率越大,则加
速度越大,但是小汽车越重,则对同样的发动机加速度越小。
  除了他的运动定律,牛顿还发现了描述引力的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其
引力大小与每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样,如果其中一个物体(例如A)的质量加倍,则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加倍。这是你能预料得到的,因为新的物体A可看成两个具有原先质
量的物体,每一个用原先的力来吸引物体B,所以A和B之间的总力加倍。其中一个物体质
量大到原先的2倍,另一物体大到3倍,则引力就大到6倍。现在人们可以看到,何以落体
总以同样的速率下降:具有2倍重量的物体受到将其拉下的2倍的引力,但它的质量也大
到两倍。按照牛顿第二定律,这两个效应刚好互相抵消,所以在所有情形下加速度是同
样的。
  牛顿引力定律还告诉我们,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则引力越小。牛顿引力定律讲,
一个恒星的引力只是一个类似恒星在距离小一半时的引力的4分之1。这个定律极其精确
地预言了地球、月亮和其他行星的轨道。如果这定律变为恒星的万有引力随距离减小得
比这还快,则行星轨道不再是椭圆的,它们就会以螺旋线的形状盘旋到太阳上去。如果
引力减小得更慢,则远处恒星的引力将会超过地球的引力。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牛顿观念的巨大差别在于,亚里士多德相信存在一个优越
的静止状态,任何没有受到外力和冲击的物体都采取这种状态。特别是他以为地球是静
止的。但是从牛顿定律引出,并不存在一个静止的唯一标准。人们可以讲,物体A静止而
物体B以不变的速度相对于物体A运动,或物体B静止而物体A运动,这两种讲法是等价的。
例如,我们暂时将地球的自转和它绕太阳的公转置之一旁,则可以讲地球是静止的,一
列火车以每小时90英哩的速度向北前进,或火车是静止的,而地球以每小时90英哩的速
度向南运动。如果一个人在火车上以运动的物体做实验,所有牛顿定律都成立。例如,
在火车上打乓乒球,将会发现,正如在铁轨边上一张台桌上一样,乓乒球服从牛顿定律,
所以无法得知是火车还是地球在运动。
  缺乏静止的绝对的标准表明,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
空间的同一位置。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
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
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这样,绝对静止
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
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牛顿对绝对位置或被称为绝对空间的不存在感到非常忧虑,因为这和他的绝对上帝
的观念不一致。事实上,即使绝对空间的不存在被隐含在他的定律中,他也拒绝接受。
因为这个非理性的信仰,他受到许多人的严厉批评,最有名的是贝克莱主教,他是一个
相信所有的物质实体、空间和时间都是虚妄的哲学家。当人们将贝克莱的见解告诉著名
的约翰逊博士时,他用脚尖踢到一块大石头上,并大声地说:“我要这样驳斥它!”
  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也就是说,他们相信人们可以毫不含糊地测量
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只要用好的钟,不管谁去测量,这个时间都是一样的。时间
相对于空间是完全分开并独立的。这就是大部份人当作常识的观点。然而,我们必须改
变这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虽然这种显而易见的常识可以很好地对付运动甚慢的诸
如苹果、行星的问题,但在处理以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时却根本无效。
  光以有限但非常高的速度传播的这一事实,由丹麦的天文学家欧尔·克里斯琴森·
罗麦于1676年第一次发现。他观察到,木星的月亮不是以等时间间隔从木星背后出来,
不像如果月亮以不变速度绕木星运动时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当地球和木星都绕着太阳公
转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变化着。罗麦注意到我们离木星越’远则木星的月食出现得越
晚。他的论点是,因为当我们离开更远时,光从木星月亮那儿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
我们这儿。然而,他测量到的木星到地球的距离变化不是非常准确,所以他的光速的数
值为每秒14   英哩,而现在的值为每秒186000英哩。尽管如此,罗麦不仅证明了光以
有限速度运动,并且测量了光速,他的成就是卓越的——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牛顿发
表《数学原理》之前11年进行的。
  直到1865年,当英国的物理学家詹姆士·马克斯韦成功地将当时用以描述电力和磁
力的部分理论统一起来以后,才有了光传播的真正的理论。马克斯韦方程预言,在合并
的电磁场中可以存在波动的微扰,它们以固定的速度,正如池塘水面上的涟漪那样运动。
如果这些波的波长(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为1米或更长一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无线电
波。更短波长的波被称做微波(几个厘米)或红外线(长于万分之一厘米)。可见光的
波长在百万分之40到百万分之80厘米之间。更短的波长被称为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
  马克斯韦理论预言,无线电波或光波应以某一固定的速度运动。但是牛顿理论已经
摆脱了绝对静止的观念,所以如果假定光是以固定的速度传播,人们必须说清这固定的
速度是相对于何物来测量的。这样人们提出,甚至在“真空”中也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
的称为“以太”的物体。正如声波在空气中一样,光波应该通过这以太传播,所以光速
应是相对于以太而言。相对于以太运动的不同观察者,应看到光以不同的速度冲他们而
来,但是光对以太的速度是不变的。特别是当地球穿过以太绕太阳公转时,在地球通过
以太运动的方向测量的光速(当我们对光源运动时)应该大于在与运动垂直方向测量的
光速(当我们不对光源运动时)。1887年,阿尔贝特·麦克尔逊(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个
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爱德华·莫雷在克里夫兰的卡思应用科学学校进行了非常仔细
的实验。他们将在地球运动方向以及垂直于此方向的光速进行比较,使他们大为惊奇的
是,他们发现这两个光速完全一样!
  在1887年到1905年之间,人们曾经好几次企图去解释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最著
名者为荷兰物理学家亨得利克·罗洛兹,他是依据相对于以太运动的物体的收缩和钟变
慢的机制。然而,一位迄至当时还不知名的瑞士专利局的职员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在
1905年的一篇著名的论文中指出,只要人们愿意抛弃绝对时间的观念的话,整个以太的
观念则是多余的。几个星期之后,一位法国最重要的数学家亨利·彭加勒也提出类似的
观点。爱因斯坦的论证比彭加勒的论证更接近物理,因为后者将此考虑为数学问题。通
常这个新理论是归功于爱因斯坦,但彭加勒的名字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被称之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不管观察者以任何速度作自由运动,相对于他
们而言,科学定律都应该是一样的。这对牛顿的运动定律当然是对的,但是现在这个观
念被扩展到包括马克斯韦理论和光速:不管观察者运动多快,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光速。
这简单的观念有一些非凡的结论。可能最著名者莫过于质量和能量的等价,这可用爱因
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来表达(这儿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以及没有任何东
西能运动得比光还快的定律。由于能量和质量的等价,物体由于它的运动所具的能量应
该加到它的质量上面去。换言之,要加速它将变得更为困难。这个效应只有当物体以接
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时才有实际的意义。例如,以10%光速运动的物体的质量只比原先
增加了0.5%,而以90%光速运动的物体,其质量变得比正常质量的2倍还多。当一个物
体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上升得越来越快,它需要越来越多的能量才能进一步加速上去。
实际上它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因为那时质量会变成无限大,而由质量能量等价原理,
这就需要无限大的能量才能做到。由于这个原因,相对论限制任何正常的物体永远以低
于光速的速度运动。只有光或其他没有内禀质量的波才能以光速运动。
  相对论的一个同等卓越的成果是,它变革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在牛顿理论
中,如果有一光脉冲从一处发到另一处,(由于时间是绝对的)不同的观测者对这个过
程所花的时间不会有异议,但是他们不会在光走过的距离这一点上取得一致的意见(因
为空间不是绝对的)。由于光速等于这距离除以所花的时间,不同的观察者就测量到不
同的光速。另一方面,在相对论中,所有的观察者必须在光是以多快的速度运动上取得
一致意见。然而,他们在光走过多远的距离上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所以现在他们对光要
花多少时间上也不会取得一致意见。(无论如何,光所花的时间正是用光速——这一点
所有的观察者都是一致的——去除光所走的距离——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不一致的。)
总之,相对论终结了绝对时间的观念!这样,每个观察者都有以自己所携带的钟测量的
时间,而不同观察者携带的同样的钟的读数不必要一致。



  图2.1时间用垂直坐标测量,离开观察者的距离用水平坐标测量。观察者在空间和时
间里的途径用左边的垂线表示。到事件去和从事件来的光线的途径用对角线表示。
  每个观察者都可以用雷达去发出光脉冲或无线电波来测定一个事件在何处何时发生。
脉冲的一部分由事件反射回来后,观察者可在他接收到回波时测量时间。事件的时间可
认为是发出脉冲和脉冲反射回来被接收的两个时刻的中点;而事件的距离可取这来回过
程时间的一半乘以光速。(在这意义上,一个事件是发生在指定空间的一点以及指定时
间的一点的某件事。)这个意思已显示在图2.1上。这是空间——时间图的一个例子。利
用这个步骤,作相互运动的观察者对同一事件可赋予不同的时间和位置。没有一个特别
的观察者的测量比任何其他人更正确,但所有这些测量都是相关的。只要一个观察者知
道其他人的相对速度,他就能准确算出其他人该赋予同一事件的时间和位置。
  现在我们正是用这种方法来准确地测量距离,因为我们可以比测量长度更为准确地
测量时间。实际上,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O.     3335640952秒内走
过的距离(取这个特别的数字的原因是,因为它对应于历史上的米的定义——按照保存
在巴黎的特定铂棒上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同样,我们可以用叫做光秒的更方便更
新的长度单位,这就是简单地定义为光在一秒走过的距离。现在,我们在相对论中按照
时间和光速来定义距离,这样每个观察者都自动地测量出同样的光速(按照定义为每0.
    3335640952秒之1米)。没有必要引入以太的观念,正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显示的那样,以太的存在是无论如何检测不到的。然而,相对论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
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我们必须接受的观念是: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
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客体。
  我们通常的经验是可以用三个数或座标去描述空间中的一点的位置。譬如,人们可
以说屋子里的一点是离开一堵墙7英尺,离开另一堵墙3英尺,并且比地面高5英尺。人们
也可以用一定的纬度、经度和海拔来指定该点。人们可以自由地选用任何三个合适的坐
标,虽然它们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有效。人们不是按照在伦敦皮卡迪里圆环以北和以西多
少英哩以及高于海平面多少英尺来指明月亮的位置,而是用离开太阳、离开行星轨道面
的距离以及月亮与太阳的连线和太阳与临近的一个恒星——例如α-半人马座——连线
之夹角来描述之。甚至这些座标对于描写太阳在我们星系中的位置,或我们星系在局部
星系群中的位置也没有太多用处。事实上,人们可以用一族互相交迭的坐标碎片来描写
整个宇宙。在每一碎片中,人们可用不同的三个座标的集合来指明点的位置。



  图2.2
  一个事件是发生于特定时刻和空间中特定的一点的某种东西。这样,人们可以用四
个数或座标来确定它,并且座标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人们可以用任何定义好的空间座标
和一个任意的时间测量。在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座标没有真正的差别,犹如任何两个
空间座标没有真正的差别一样。譬如可以选择一族新的座标,使得第一个空间座标是旧
的第一和第二空间座标的组合。例如,测量地球上一点位置不用在伦敦皮卡迪里圆环以
北和以西的哩数,而是用在它的东北和西北的哩数。类似地,人们在相对论中可以用新
的时间座标,它是旧的时间(以秒作单位)加上往北离开皮卡迪里的距离(以光秒为单
位)。



  图2.3
  将一个事件的四座标作为在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四维空间中指定其位置的手段经
常是有助的。对我来说,摹想三维空间已经足够困难!然而很容易画出二维空间图,例
如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是两维的,因为它上面的点的位置可以用两个座标,例如
纬度和经度来确定。)通常我将使用二维图,向上增加的方向是时间,水平方向是其中
的一个空间座标。不管另外两个空间座标,或者有时用透视法将其中一个表示出来。
(这些被称为空间——时间图,如图2.1所示。)例如,在图2.2中时间是向上的,并以
年作单位,而沿着从太阳到α—半人马座连线的距离在水平方向上以英哩来测量。太阳
和α—半人马座通过空间——时间的途径是由图中的左边和右边的垂直线来表示。从太
阳发出的光线沿着对角线走,并且要花4年的时间才能从太阳走到α—半人马座。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马克斯韦方程预言,不管光源的速度如何,光速应该是一样
的,这已被精密的测量所证实。这样,如果有一个光脉冲从一特定的空间的点在一特定
的时刻发出,在时间的进程中,它就会以光球面的形式发散开来,而光球面的形状和大
小与源的速度无关。在百万分之一秒后,光就散开成一个半径为300米的球面;百万分之
二秒后,半径变成600米;等等。这正如同将一块石头扔到池塘里,水表面的涟漪向四周
散开一样,涟漪以圆周的形式散开并越变越大。如果将三维模型设想为包括二维的池塘
水面和一维时间,这些扩大的水波的圆圈就画出一个圆锥,其顶点即为石头击到水面的
地方和时间(图2.3)。类似地,从一个事件散开的光在四维的空间——时间里形成了一
个三维的圆锥,这个圆锥称为事件的未来光锥。以同样的方法可以画出另一个称之为过
去光锥的圆锥,它表示所有可以用一光脉冲传播到该事件的事件的集合(图2.4)。

竹影无风 2004-04-16 14:53

  一个事件P的过去和将来光锥将空间——时间分成三个区域(图2.5):这事件的绝
对将来是P的将来光锥的内部区域,这是所有可能被发生在P的事件影响的事件的集合。
从P出发的信号不能传到P光锥之外的事件去,因为没有东西比光走得更快,所以它们不
会被P发生的事情所影响。过去光锥内部区域的点是P的绝对过去,它是所有这样的事件
的集合,从该事件发出的以等于或低于光速的速度传播的信号可到达P。所以,这是可能
影响事件P的所有事件的集合。如果人们知道过去某一特定时刻在事件P的过去光锥内发
生的一切,即能预言在P将会发生什么。空间——时间的其余部分即是除P的将来和过去
光锥之外的所有事件的集合。这一部分的事件既不受P的影响,也不能影响P。例如,假
定太阳就在此刻停止发光,它不会对此刻的地球发生影响,因为地球的此刻是在太阳熄
灭这一事件的光锥之外(图2.6)。我们只能在8分钟之后才知道这一事件,这是光从太
阳到达我们所花的时间。只有到那时候,地球上的事件才在太阳熄灭这一事件的将来光
锥之内。同理,我们也不知道这一时刻发生在宇宙中更远地方的事:我们看到的从很远
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
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图2.5



  图2.6
  如果人们忽略引力效应,正如1905年爱因斯坦和彭加勒所做的那样,人们就得到了
称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对于空间——时间中的每一事件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光锥(所有
从该事件发出的光的可能轨迹的集合),由于在每一事件处在任一方向的光的速度都一
样,所以所有光锥都是全等的,并朝着同一方向。这理论又告诉我们,没有东西走得比
光更快。这意味着,通过空间和时间的任何物体的轨迹必须由一根落在它上面的每一事
件的光锥之内的线来表示(图2.7)。



  图2.7
  狭义相对论非常成功地解释了如下事实:对所有观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样的(正
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所展示的那样),并成功地描述了当物体以接近于光速运动时
的行为。然而,它和牛顿引力理论不相协调。牛顿理论说,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依赖于它
们之间的距离。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移动一个物体,另一物体所受的力就会立即改变。
或换言之,引力效应必须以无限速度来传递,而不像狭义相对论所要求的那样,只能以
等于或低于光速的速度来传递。爱因斯坦在1908年至1914年之间进行了多次不成功的尝
试,企图去找一个和狭义相对论相协调的引力理论。1915年,他终于提出了今天我们称
之为广义相对论的理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而只不过是空间——时
间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后果。正如早先他假定的那样,空间——时间是由于在它中间
的质量和能量的分布而变弯曲或“翘曲”的。像地球这样的物体并非由于称为引力的力
使之沿着弯曲轨道运动,而是它沿着弯曲空间中最接近于直线的称之为测地线的轨迹运
动。一根测地线是两邻近点之间最短(或最长)的路径。例如,地球的表面是一弯曲的
二维空间。地球上的测地线称为大圆,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路(图2.8)。由于测地线是两
个机场之间的最短程,这正是领航员叫飞行员飞行的航线。在广义相对论中,物体总是
沿着四维空间——时间的直线走。尽管如此,在我们的三维空间看起来它是沿着弯曲的
途径(这正如同看一架在非常多山的地面上空飞行的飞机。虽然它沿着三维空间的直线
飞,在二维的地面上它的影子却是沿着一条弯曲的路径)。



  图2.8
  太阳的质量引起空间——时间的弯曲,使得在四维的空间——时间中地球虽然沿着
直线的轨迹,它却让我们在三维空间中看起来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事实上,广义相对
论预言的行星轨道几乎和牛顿引力理论所预言的完全一致。然而,对于水星,这颗离太
阳最近、受到引力效应最强、并具有被拉得相当长的轨道的行星,广义相对论预言其轨
道椭圆的长轴绕着太阳以大约每1万年1度的速率进动。这个效应虽然小,但在1915年前
即被人们注意到了,并被作为爱因斯坦理论的第一个验证。近年来,其他行星的和牛顿
理论预言的甚至更小的轨道偏差也已被雷达测量到,并且发现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符。
  光线也必须沿着空间——时间的测地线走。空间是弯曲的事实又一次意味着,在空
间中光线看起来不是沿着直线走。这样,广义相对论预言光线必须被引力场所折弯。譬
如,理论预言,由于太阳的质量的缘故,太阳近处的点的光锥会向内稍微偏折。这表明,
从远处恒星发出的刚好通过太阳附近的光线会被折弯很小的角度,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
而言,这恒星显得是位于不同的位置(图2.9)。当然,如果从恒星来的光线总是在靠太
阳很近的地方穿过,则我们无从知道这光线是被偏折了,还是这恒星实际上就是在我们
所看到的地方。然而,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不同的恒星从太阳后面通过,并且它们的
光线被偏折。所以,相对于其他恒星而言,它们改变了表观的位置。



  图2.9
  在正常情况下,去观察到这个效应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由于太阳的光线使得人们不
可能观看天空上出现在太阳附近的恒星。然而,在日食时就可能观察到,这时太阳的光
线被月亮遮住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爱因斯坦的光偏折的预言不可能在19
15年立即得到验证。直到1919年,一个英国的探险队从西非观测日食,指出光线确实像
理论所预言的那样被太阳所偏折。这次德国人的理论为英国人所证明被欢呼为战后两国
和好的伟大行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人们检查这回探险所拍的照片,发现其误差
和所企图测量的效应同样大。他们的测量纯属是运气,或是已知他们所要得的结果的情
形,这在科学上是普遍发生的。然而,光偏折被后来的许多次观测准确地证实。
  另一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在像地球这样的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显得流逝得更
慢一些。这是因为光能量和它的频率(每秒钟里光振动的次数)有一关系:能量越大,
则频率越高。当光从地球的引力场往上走,它失去能量,因而其频率下降(这表明两个
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变大)。从在上面的某个人来看,下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显得需
要更长的时间。利用一对安装在一个水塔的顶上和底下的非常准确的钟,这个预言在19
62年被验证到。发现底下的那只更接近地球的钟走得更慢些,这和广义相对论完全一致。
地球上的不同高度的钟的速度不同,这在目前具有相当的实用上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
们要用卫星发出的信号来作非常精确的导航。如果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无知,所计
算的位置将会错几英哩!
  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摆脱了绝对时间。考虑一对
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
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
常小。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以近于光速运动的空间飞船中作长途旅行,这种差别就
会大得多。当他回来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另一个人年轻得多。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
佯谬。但是,只是对于头脑中仍有绝对时间观念的人而言,这才是佯谬。在相对论中并
没有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
并如何运动。
  1915年之前,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固定舞台,而它们不受在其中
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便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也是对的。物体运动,力相互吸引并排斥,
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
  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
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
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
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
广义相对论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的理解是对我们的宇宙观的变革。古老的关
于基本上不变的、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的宇宙的观念,已为运动的、膨胀的并
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将来终结的宇宙的观念所取代。这个变革
正是下一章 的内容。几年之后又正是我研究理论物理的起始点。罗杰·彭罗斯和我指
出,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可能有个终结。

2004-04-16 17:08
看的头好晕阿,这还是很浅显易懂的版本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06
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

--------------------------------------------------------------------------------

  如果在一个清澈的、无月亮的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的最亮的星体最可能是金星、
火星、木星和土星这几颗行星,还有巨大数目的类似太阳、但离开我们远得多的恒星。
事实上,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某些固定的恒星相互之间的位置确实起了非常微小的
变化——它们不是真正固定不动的2这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相对靠近一些。当地球绕着太
阳公转时,相对于更远处的恒星的背景,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测它们。这是幸运的,因
为它使我们能直接测量这些恒星离开我们的距离,它们离我们越近,就显得移动得越多。
最近的恒星叫做普罗希马半人马座,它离我们大约4光年那么远(从它发出的光大约花4
年才能到达地球),也就是大约23万亿英哩的距离。大部分其他可用肉眼看到的恒星离
开我们的距离均在几百光年之内。与之相比,我们太阳仅仅在8光分那么远!可见的恒星
散布在整个夜空,但是特别集中在一条称为银河的带上。远在公元1750年,就有些天文
学家建议,如果大部分可见的恒星处在一个单独的碟状的结构中,则银河的外观可以得
到解释。碟状结构的一个例子,便是今天我们叫做螺旋星系的东西。只有在几十年之后,
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爵士才非常精心地对大量的恒星的位置和距离进行编目分类,从
而证实了自己的观念。即便如此,这个思想在本世纪初才完全被人们接受。
  1924年,我们现代的宇宙图象才被奠定。那是因为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证明
了,我们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事实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星系,在它们之间是巨大
的空虚的太空。为了证明这些,他必须确定这些星系的距离。这些星系是如此之遥远,
不像邻近的恒星那样,它们确实显得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哈勃被迫用间接的手段去测量
这些距离。众所周知,恒星的表观亮度决定于两个因素:多少光被辐射出来(它的绝对
星等)以及它离我们多远。对于近处的恒星,我们可以测量其表观亮度和距离,这样我
们可以算出它的绝对亮度。相反,如果我们知道其他星系中恒星的绝对亮度,我们可用
测量它们的表观亮度的方法来算出它们的距离。哈勃注意到,当某些类型的恒星近到足
够能被我们测量时,它们有相同的绝对光度;所以他提出,如果我们在其他星系找出这
样的恒星,我们可以假定它们有同样的绝对光度——这样就可计算出那个星系的距离。
如果我们能对同一星系中的许多恒星这样做,并且计算结果总是给出相同的距离,则我
们对自己的估计就会有相当的信赖度。
  埃得温·哈勃用上述方法算出了九个不同星系的距离。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星系
只是用现代望远镜可以看到的几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每个星系本身都包含有几千亿颗
恒星。图3.1所示的便是一个螺旋星系的图,从生活在其他星系中的人来看我们的星系,
想必也是类似这个样子。我们生活在一个宽约为10万光年并慢慢旋转着的星系中;在它
的螺旋臂上的恒星绕着它的中心公转一圈大约花几亿年。我们的太阳只不过是一个平常
的、平均大小的、黄色的恒星,它靠近在一个螺旋臂的内边缘。我们离开亚里士多德和
托勒密的观念肯定是相当遥远了,那时我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图3.1
  恒星离开我们是如此之远,以致使我们只能看到极小的光点,而看不到它们的大小
和形状。这样怎么能区分不同的恒星种类呢?对于绝大多数的恒星,只有一个特征可供
观测——光的颜色。牛顿发现,如果太阳光通过一个称为棱镜的三角形状的玻璃块,就
会被分解成像彩虹一样的分颜色(它的光谱)。将一个望远镜聚焦在一个单独的恒星或
星系上,人们就可类似地观察到从这恒星或星系来的光谱线。不同的恒星具有不同的光
谱,但是不同颜色的相对亮度总是刚好和一个红热的物体发出的光谱完全一致。(实际
上,从一个不透明的灼热的物体发出的光,有一个只依赖于它的温度的特征光谱——热
谱。这意味着可以从恒星的光谱得知它的温度。)并且,我们发现,某些非常特定的颜
色在恒星光谱里找不到,这些失去的谱线可以因不同的恒星而异。既然我们知道,每一
化学元素都有非常独特的吸收光谱线族,将它们和恒星光谱中失去的谱线相比较,我们
就可以准确地确定恒星大气中存在什么元素。
  在20年代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其他星系中的恒星光谱时,他们发现了最奇异的现象:
它们和我们的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族,只是所有这些线族都向光谱的红端移动
了同样相对的量。为了理解这个含意,我们必须先理解多普勒效应。我们已经知道,可
见光即是电磁场的起伏或波动,其频率(或每秒的振动数)高达4到7百万亿次的振动。
对不同频率的光,人的眼睛看起来为不同颜色,最低的频率出现在光谱的红端,而最高
频率在蓝端。想像在离开我们一个固定的距离处有一光源——例如恒星——以固定的频
率发出光波,显然我们接受到的波频率和发出时的频率一样(星系的引力场没有足够强
到对它有明显的效应)。现在假定这恒星光源开始向我们运动,当光源发出第二个波峰
时,它离开我们更近一些,这样此波峰到达我们处所用的时间比恒星不动时要少。这意
味着,这两个波峰到达我们的时间间隔变小了,所以我们接收到的波的每秒振动数(频
率)比恒星静止时高。同样,如果光源离我们而去,我们接收到的波频率就变低了。所
以对于光来说,这意味着,当恒星离开我们而去时,它们的光谱向红端移动(红移);
而当恒星靠近我们而来时,光谱则蓝移。这个称之为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和速度的关系是
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例如我们听路上来往小汽车的声音:当它开过来时,它的发动机的
音调变高(对应于声波的高频率);当它通过我们身边而离开时,它的音调变低。光波
或无线电波的行为与之类似。警察就是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以无线电波脉冲从车上
反射回来的频率来测量车速。
  在哈勃证明了其他星系存在之后的几年里,他花时间为它们的距离以及观察到的光
谱分类。那时候大部份人相信,这些星系的运动相当紊乱,所以预料会发现和红移光谱
一样多的蓝移光谱。但是,十分令人惊异的是,他发现大部份星系是红移的——几乎所
有都远离我们而去!更惊异的是1929年哈勃发表的结果:甚至星系红移的大小也不是杂
乱无章的,而是和星系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换句话讲,星系越远,则它离开我们运
动得越快!这表明宇宙不可能像原先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处于静态,而实际上是在膨胀;
不同星系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增加着。
  宇宙膨胀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智慧革命之一。事后想起来,何以过去从来没有
人想到这一点?!牛顿或其他人应该会意识到,静态的宇宙在引力的影响下会很快开始
收缩。然而现在假定宇宙正在膨胀,如果它膨胀得相当慢,引力会使之最终停止膨胀,
然后开始收缩。但是,如果它膨胀得比某一临界速率更快,引力则永远不足够强而使其
膨胀停止,宇宙就永远继续膨胀下去。这有点像一个人在地球表面引燃火箭上天时发生
的情形,如果火箭的速度相当慢,引力将最终使之停止并折回地面;另一方面,如果火
箭具有比某一临界值(大约每秒7英哩)更高的速度,引力的强度不足以将其拉回,所以
它将继续永远飞离地球。19世纪、18世纪甚至17世纪晚期的任何时候,人们都可以从牛
顿的引力论预言出宇宙的这个行为。然而,静态宇宙的信念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一直维
持到了20世纪的早期。甚至爱因斯坦于1915年发表其广义相对论时,还是如此之肯定宇
宙必须是静态的,以使得他在其方程中不得不引进一个所谓的宇宙常数来修正自己的理
论,使静态的宇宙成为可能。爱因斯坦引入一个新的“反引力”,这力不像其他的力那
样,不发源于任何特别的源,而是空间——时间结构所固有的。他宣称,空间——时间
有一内在的膨胀的趋向,这可以用来刚好去平衡宇宙间所有物质的相互吸引,结果使宇
宙成为静态的。当爱因斯坦和其他物理学家正在想方设法避免广义相对论的非静态宇宙
的预言时,看来只有一个人,即俄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亚历山大·弗利德曼愿意只用广
义相对论着手解释它。
  弗利德曼对于宇宙作了两个非常简单的假定:我们不论往哪个方向看,也不论在任
何地方进行观察,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弗利德曼指出,仅仅从这两个观念出发,我
们就应该预料宇宙不是静态的。事实上,弗利德曼在1922年所做的预言,正是几年之后
埃得温·哈勃所观察到的结果。
  很清楚,关于在任何方向上宇宙都显得是一样的假设实际上是不对的。例如,正如
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星系中的其他恒星形成了横贯夜空的叫做银河系的光带。但是如果
看得更远,星系数目就或多或少显得是同样的。所以假定我们在比星系间距离更大的尺
度下来观察,而不管在小尺度下的差异,则宇宙确实在所有的方向看起来是大致一样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为弗利德曼的假设——作为实际宇宙的粗糙近似提供了充分的证实。
但是,近世出现的一桩幸运的事件所揭示的事实说明了,弗利德曼假设实际上异常准确
地描述了我们的宇宙。
  1965年,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实验室的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正在检
测一个非常灵敏的微波探测器时(微波正如光波,但是它的频率只有每秒100亿次振动的
数量级),他们的检测器收到了比预想的还要大的噪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此而忧虑,
这噪声不像是从任何特别方向来的。首先他们在探测器上发现了鸟粪并检查了其他可能
的故障,但很快就排除了这些可能性。他们知道,当探测器倾斜地指向天空时,从大气
层里来的噪声应该比原先垂直指向时更强,因为光线在沿着靠近地平线方向比在头顶方
向要穿过更厚的大气。然而,不管探测器朝什么方向,这额外的噪声都是一样的,所以
它必须是从大气层以外来的,并且在白天、夜晚、整年,也就是甚至地球绕着自己的轴
自转或绕太阳公转时也是一样的。这表明,这辐射必须来自太阳系以外,甚至星系之外,
否则当地球的运动使探测器指向不同方向时,噪声必须变化。事实上,我们知道这辐射
必须穿过我们可观察到的宇宙的大部分,并且由于它在不同方向都一样,至少在大尺度
下,这宇宙也必须是各向同性的。现在我们知道,不管我们朝什么方向看,这噪声的变
化总不超过万分之一。这样,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无意中极其精确地证实了弗利德曼的第
一个假设。
  大约同时,在附近的普林斯顿的两位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狄克和詹姆士·皮帕
尔斯也对微波感兴趣。他们正在研究乔治·伽莫夫(曾为亚历山大·弗利德曼的学生)
的一个见解:早期的宇宙必须是非常密集的、白热的。狄克和皮帕尔斯认为,我们仍然
能看到早期宇宙的白热,这是因为光是从它的非常远的部分来,刚好现在才到达我们这
儿。然而,宇宙的膨胀使得这光被如此厉害地红移,以至于现在只能作为微波辐射被我
们所看到。正当狄克和皮帕尔斯准备寻找这辐射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听到了他们所进
行的工作,并意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它。为此,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被授予1978年的诺
贝尔奖(狄克和皮帕尔斯看来有点难过,更别提伽莫夫了!)
  现在初看起来,关于宇宙在任何方向看起来都一样的所有证据似乎暗示,我们在宇
宙的位置有点特殊。特别是,如果我们看到所有其他的星系都远离我们而去,那似乎我
们必须在宇宙的中心。然而,还存在另外的解释:从任何其他星系上看宇宙,在任何方
向上也都一样。我们知道,这正是弗利德曼的第二个假设。我们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去
相信或反驳这个假设。我们之所以相信它只是基于谦虚:因为如果宇宙只是在我们这儿
看起来各向同性,而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并非如此,则是非常奇异的!在弗利德曼模型中,
所有的星系都直接相互离开。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
球膨胀时,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认为是膨胀的中心。并
且斑点相离得越远,则它们互相离开得越快。类似地,在弗利德曼的模型中,任何两个
星系互相离开的速度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所以它预言,星系的红移应与离开我们
的距离成正比,这正是哈勃所发现的。尽管他的模型的成功以及预言了哈勃的观测,但
是直到1935年,为了响应哈勃的宇宙的均匀膨胀的发现,美国物理学家哈瓦·罗伯逊和
英国数学家阿瑟·瓦尔克提出了类似的模型后,弗利德曼的工作在西方才被普遍知道。
  虽然弗利德曼只找到一个模型,其实满足他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共有三种模型。在第
一种模型(即弗利德曼找到的)中,宇宙膨胀得足够慢,以至于在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
使膨胀变慢下来,并最终使之停止。然后星系开始相互靠近,宇宙开始收缩。图3.2表示
随时间增加两个邻近的星系的距离的变化。刚开始时距离为零,接着它增长到最大值,
然后又减小到零;在第二类解中,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引力虽然能使之缓慢一
些,却永远不能使之停止。图3.3表示此模型中的邻近星系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刚开始
时距离为零,最后星系以稳恒的速度相互离开;最后,还有第三类解,宇宙的膨胀快到
足以刚好避免坍缩。正如图3.4所示,星系的距离从零开始,然后永远增大。然而,虽然
星系分开的速度永远不会变为零,这速度却越变越慢。



  图3.2



  图3.3



  图3.4
  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的奇异特点是,宇宙在空间上不是无限的,并且是没有边界的。
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空间被折弯而又绕回到自身,使之相当像地球的表面。如果一
个人在地球的表面上沿着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旅行,他将永远不会遇到一个不可超越的障
碍或从边缘掉下去,而是最终走到他出发的那一点。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中的空间正与
此非常相像,只不过地球表面是二维的,而它是三维的罢了。第四维时间的范围也是有
限的,然而它像一根有两个端点或边界即开端和终端的线。以后我们会看到,当人们将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结合在一起时,就可能使空间和时间都成为有限的、
但却没有任何边缘或边界。
  一个人绕宇宙一周最终可回到出发点的思想是科学幻想的好题材,但实际上它并没
有多大意义。因为可以指出,一个人还没来得及绕回一圈,宇宙已经坍缩到了零尺度。
你必须旅行得比光波还快,才能在宇宙终结之前绕回到你的出发点——而这是不允许的!
  在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中,宇宙膨胀后又坍缩,空间如同地球表面那样,弯曲后又
折回到自己。在第二类永远膨胀的模型中,空间以另外的方式弯曲,如同一个马鞍面。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空间是无限的。最后,在第三类刚好以临界速率膨胀的弗利德曼模
型中,空间是平坦的(所以也是无限的)。
  但是究竟可用何种弗利德曼模型来描述我们的宇宙呢?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开始
收缩或将永远膨胀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现在的宇宙膨胀速度和它现在的
平均密度。如果密度比一个由膨胀率决定的某临界值还小,则引力太弱不足于将膨胀停
住;如果密度比这临界值大,则引力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将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坍缩。
  利用多普勒效应,可由测量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来确定现在的宇宙膨胀速度。这可
以非常精确地实现。然而,因为我们不是直接地测量星系的距离,所以它们的距离知道
得不是非常清楚。所有我们知道的是,宇宙在每10亿年里膨胀5%至10%。然而,我们对
现在宇宙的平均密度测量得更不准。我们如果将银河系和其他所有能看到的星系的恒星
的质量加起来,甚至是按对膨胀率的最低的估值而言,其质量总量比用以阻止膨胀的临
界值的1%还少。然而,在我们以及其他的星系里应该有大量的“暗物质”,那是我们不
能直接看到的,但由于它的引力对星系中恒星轨道的影响,我们知道它必定存在。况且
人们发现,大多数星系是成团的。类似地,由其对星系运动的效应,我们能推断出还有
更多的暗物质存在于这些成团的星系之间。将所有这些暗物质加在一起,我们仍只能获
得必须用以停止膨胀的密度的十分之一。然而,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可能还有
我们未能探测到的其他的物质形式几乎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宇宙,它仍可以使得宇宙的平
均密度达到停止膨胀所必要的临界值。所以,现在的证据暗示,宇宙可能会无限地膨胀。
但是,所有我们能真正了解的是,既然它已经膨胀了100亿年,即便如果宇宙还要坍缩,
则至少要再过这么久才有可能。这不应使我们过度忧虑——到那时候。除非我们到太阳
系以外开拓殖民地,人们早由于太阳的熄灭而死亡殆尽!
  所有的弗利德曼解都具有一个特点,即在过去的某一时刻(约100到200亿年之前)
邻近星系之间的距离为零。在这被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那一时刻,宇宙的密度和空间—
—时间曲率都是无穷大。因为数学不能处理无穷大的数,这表明广义相对论(弗利德曼
解以此为基础)预言,在宇宙中存在一点,在该处理论自身失效。这正是数学中称为奇
点的一个例子。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基于空间——时间是光滑的和几乎平
坦的基础上被表述的,所以它们在空间——时间曲率为无穷大的大爆炸奇点处失效。这
表明,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们也不可能用之去确定之后所要发生的事件,因为
可预见性在大爆炸处失效了。正是这样,与之相应的,如果我们只知道在大爆炸后发生
的事件,我们也不能确定在这之前发生的事件。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
不能有后果,所以并不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我们
模型中割除掉,并宣称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
  很多人不喜欢时间有个开端的观念,可能是因为它略带有神的干涉的味道。(另一
方面,天主教抓住了大爆炸模型,并在1951年正式宣布,它和《圣经》相一致。)所以,
许多人企图避免大爆炸曾经存在过的这一结论。所谓的稳态理论得到过最广泛的支持。
这是由两个纳粹占领的奥地利来的难民,赫曼·邦迪和托马斯·高尔德,以及一个战时
和他们一道从事研制雷达的英国人,弗雷得·霍伊尔于1948年共同提出的。其想法是,
当星系互相离开时,在它们中的间隙由正在连续产生的新物质不断地形成新的星系。因
此,在空间的所有地方以及在所有的时间,宇宙看起来大致是相同的。稳态理论需要对
广义相对论进行修正,使之允许物质的。连续生成,但是其产生率是如此之低(大约每
立方公里每年才产生一个粒子),以至于不与实验相冲突。在第一章 叙述的意义上,
这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它非常简单,并做出确定的预言让观察检验。其中一个预言是,
我们在宇宙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看给定的空间体积内星系或类似物体的数目必须一样。
本世纪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早期,由马丁·赖尔(他战时也和邦迪·高尔德以及霍伊尔
共事作雷达研究)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在剑桥对从外空间来的射电源进行了普查。
这个小组指出,这些射电源的大部分是位于我们星系之外(它们之中的许多确实可被认
证与其他星系相关),并且存在的弱源比强源多得多。他们将弱源解释为更遥远的源,
强源为较近的源。结果发现,单位空间体积内普通的源在近处比远处稀少。这可能表明,
我们处于宇宙的一个巨大区域的中心,在这儿的源比其他地方稀少。另外的一个解释是,
宇宙在射电开始发出的过去的那一时刻具有比我们现有的更密集的源。任何一种解释都
和稳态理论相矛盾。况且,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又指出,宇
宙在过去必须密集得多。因此稳态理论必须被抛弃。
  1963年,两位苏联科学家欧格尼·利弗席兹和伊萨克·哈拉尼可夫做了另一个尝试,
设法避免存在大爆炸并因此引起时间起点的问题。他们提出;大爆炸可能只是弗利德曼
模型的特性,这个模型毕竟只是真实宇宙的近似。也许,所有大体类似实在宇宙的模型
中,只有弗利德曼模型包含大爆炸奇点。在弗利德曼模型中,所有星系都是直接互相离
开——所以一点不奇怪,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它们必须在同一处。然而,在实际的宇宙中,
星系不仅仅是直接互相离开——它也有一点横向速度。所以,在现实中它们从来没必要
在同一处,只不过非常靠近而已。也许,现在膨胀着的宇宙不是大爆炸奇点的结果,而
是从早期的收缩相而来的;当宇宙坍缩时,其中的粒子可以不都碰撞,而是互相离得很
近穿过然后又离开,产生了现在的宇宙膨胀。何以得知这实际的宇宙是否从大爆炸开始
的呢?利弗席兹和哈拉尼可夫研究的模型大体和弗利德曼模型相像,但是考虑了实际宇
宙中的星系的不规则性和杂乱速度。他们指出,即使星系不再总是直接互相离开,这样
的模型也可从一个大爆炸开始。但是他们宣称,这只可能发生在一定的例外的模型中,
星系在这儿以正确的方式运动。他们论证道;似乎没有大爆炸奇点的类弗利德曼模型比
有此奇点的模型多无限多倍,所以我们的结论应该是,实际中没有过大爆炸。然而,他
们后来意识到,存在更为广泛的具有奇性的类弗利德曼模型,星系在那儿并不需要以任
何特别的方式运动。所以,1970年他们收回了自己的宣布。
  利弗席兹和哈拉尼科夫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显示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
的,宇宙可以有过奇点,一个大爆炸。然而,它没有解决关键的问题:广义相对论是否
预言我们的宇宙必须有过大爆炸或时间的开端?对这个问题,英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罗
杰·彭罗斯在1965年以完全不同的手段给出了回答。利用广义相对论中光锥行为的方式
以及引力总是吸引这一事实,他指出,坍缩的恒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个区
域之中,其表面最终缩小到零。并且由于这区域的表面缩小到零,它的体积也应如此。
恒星中的所有物质将被压缩到一个零体积的区域里,所以物质的密度和空间——时间的
曲率变成无限大。换言之,人们得到了一个奇点,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间——时间
的一个区域中。
  初看起来,彭罗斯的结果只适用于恒星,它并没有涉及到任何关于整个宇宙的过去
是否有个大爆炸奇点的问题。然而,正当彭罗斯在创造他的定理之时,我是一个正在尽
力寻求一个问题可用之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生。两年之前我即被诊断得了ALS病,通常又
被称为卢伽雷病或运动神经细胞病,并且我被告知只有一两年可活了。在这种情况下,
看来没有很多必要攻读我的博士学位了——我预料不能活那么久。然而两年过去了,我
没有糟到那种程度。事实上,我的事情还进行得相当好,还和一个非常好的姑娘简·瓦
尔德定婚了。但是为了结婚,我需要一个工作;为了得到工作,我需要一个博士学位。
  1965年,我读到彭罗斯关于任何物体受到引力坍缩必须最终形成一个奇点的定理。
我很快意识到,如果人们将彭罗斯定理中的时间方向颠倒以使坍缩变成膨胀,假定现在
宇宙在大尺度上大体类似弗利德曼模型,这定理的条件仍然成立。彭罗斯定理指出,任
何坍缩必须终结于一个奇点;其时间颠倒的论断则是,任何类弗利德曼膨胀模型必须从
一个奇点开始。为了技巧上的原因,彭罗斯定理需要以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为条件。
所以事实上,我能用它来证明,只有当宇宙膨胀得快到足够以避免重新坍缩时(因为只
有那些弗利德曼模型才是空间无限的),必须存在一个奇点。
  以后的几年中,我发展了新的数学技巧,从证明奇性必须发生的定理中除去了这个
和其他技术上的条件。最后的结果是1970年彭罗斯和我的合作论文。那篇论文最后证明
了,假定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宇宙包含着我们观测到的这么多物质,则过去必须有一
大爆炸奇点。我们的工作遭到许许多多的反对,部分来自苏联人,由于他们对科学宿命
论的信仰;另一部分来自某些人,他们不喜欢整个奇点的观念,并认为这糟蹋了爱因斯
坦理论的完美。然而,人实在不能辩赢数学定理。所以最终我们的工作被广泛接受,现
在几乎每个人都假定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奇点开始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在我改变
了想法,试图去说服其他物理学家,事实上在宇宙的开端并没有奇点——正如我们将看
到的,只要考虑了量子效应,奇性则会消失。
  从这一章 我们看到,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关于宇宙的
观点被改变了。哈勃关于宇宙膨胀的发现,并意识到我们的行星在茫茫的宇宙中的微不
足道,只不过是起点而已。随着实验和理论证据的积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宇
宙在时间上必须有个开端。直到1970年,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这才被彭
罗斯和我所证明。这个证明显示,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它不能告诉我们
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因为它预言,所有包括它自己在内的物理理论都在宇宙的开端失效。
然而,广义相对论宣称自己只是一个部分理论,所以奇点定理真正所显示的是,在极早
期宇宙中有过一个时刻,那时宇宙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人们不能再不管20世纪另一个伟
大的部分理论——量子力学的小尺度效应。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被迫从对极其巨大
范围的理论研究转到对极其微小范围的理论研究。下面在我们进而努力将这两个部分理
论结合成一个单独的量子引力论之前,首先描述量子力学这个理论。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06
第四章 不确定性原理

--------------------------------------------------------------------------------

  科学理论,特别是牛顿引力论的成功,使得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在19世纪初论
断,宇宙是完全被决定的。他认为存在一组科学定律,只要我们完全知道宇宙在某一时
刻的状态,我们便能依此预言宇宙中将会发生的任一事件。例如,假定我们知道某一个
时刻的太阳和行星的位置和速度,则可用牛顿定律计算出在任何其他时刻的太阳系的状
态。这种情形下的宿命论是显而易见的,但拉普拉斯进一步假定存在着某些定律,它们
类似地制约其他每一件东西,包括人类的行为。
  很多人强烈地抵制这种科学宿命论的教义,他们感到这侵犯了上帝干涉世界的自由。
但直到本世纪初,这种观念仍被认为是科学的标准假定。这种信念必须被抛弃的一个最
初的征兆,是由英国科学家瑞利勋爵和詹姆斯·金斯爵士所做的计算,他们指出一个热
的物体——例如恒星——必须以无限大的速率辐射出能量。按照当时我们所相信的定律,
一个热体必须在所有的频段同等地发出电磁波(诸如无线电波、可见光或X射线)。例如,
一个热体在1万亿赫兹到2万亿赫兹频率之间发出和在2万亿赫兹到3万亿赫兹频率之间同
样能量的波。而既然波的频谱是无限的,这意味着辐射出的总能量必须是无限的。
  为了避免这显然荒谬的结果,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郎克在1900年提出,光波、X射
线和其他波不能以任意的速率辐射,而必须以某种称为量子的形式发射。并且,每个量
子具有确定的能量,波的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这样,在足够高的频率下,辐射单独
量子所需要的能量比所能得到的还要多。因此,在高频下辐射被减少了,物体丧失能量
的速率变成有限的了。
  量子假设可以非常好地解释所观测到的热体的发射率,但直到1926年另一个德国科
学家威纳·海森堡提出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之后,它对宿命论的含义才被意识到。为了
预言一个粒子未来的位置和速度,人们必须能准确地测量它现在的位置和速度。显而易
见的办法是将光照到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来,由此指明它的位置。然
而,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距离更小的程度,所以必须用
短波长的光来测量粒子的位置。现在,由普郎克的量子假设,人们不能用任意少的光的
数量,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这粒子,并以一种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
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的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这样
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换言之,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你对速度的测
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海森堡指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乘上粒子质量再乘以速度
的不确定性不能小于一个确定量——普郎克常数。并且,这个极限既不依赖于测量粒子
位置和速度的方法,也不依赖于粒子的种类。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的
不可回避的性质。
  不确定性原理对我们世界观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甚至到了50多年之后,它还不为许
多哲学家所鉴赏,仍然是许多争议的主题。不确定性原理使拉普拉斯科学理论,即一个
完全宿命论的宇宙模型的梦想寿终正寝: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的现在的态,
就肯定不能准确地预言将来的事件了!我们仍然可以想像,对于一些超自然的生物,存
在一组完全地决定事件的定律,这些生物能够不干扰宇宙地观测它现在的状态。然而,
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而言,这样的宇宙模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看来,最好是采用称
为奥铿剃刀的经济学原理,将理论中不能被观测到的所有特征都割除掉。20世纪20年代。
在不确定性原理的基础上,海森堡、厄文·薛定谔和保尔·狄拉克运用这种手段将力学
重新表达成称为量子力学的新理论。在此理论中,粒子不再有分别被很好定义的、能被
同时观测的位置和速度,而代之以位置和速度的结合物的量子态。
  一般而言,量子力学并不对一次观测预言一个单独的确定结果。代之,它预言一组
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告诉我们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大量
的类似的系统作同样的测量,每一个系统以同样的方式起始,我们将会找到测量的结果
为A出现一定的次数,为B出现另一不同的次数等等。人们可以预言结果为A或B的出现的
次数的近似值,但不能对个别测量的特定结果作出预言。因而量子力学为科学引进了不
可避免的非预见性或偶然性。尽管爱因斯坦在发展这些观念时起了很大作用,但他非常
强烈地反对这些。他之所以得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对量子理论的贡献。即使这样,他也
从不接受宇宙受机遇控制的观点;他的感觉可表达成他著名的断言:“上帝不玩弄骰子。”
然而,大多数其他科学家愿意接受量子力学,因为它和实验符合得很完美。它的的确确
成为一个极其成功的理论,并成为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制约着晶体管和集
成电路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电子设备诸如电视、计算机的基本元件。它并且是现代化学
和生物学的基础。物理科学未让量子力学进入的唯一领域是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非常令人惊异的是,如果将光源换成粒子源,譬如具有一定速度(这表明其对应的
波有同样的波长)的电子束,人们得到完全同样类型的条纹。这显得更为古怪,因为如
果只有一条裂缝,则得不到任何条纹,只不过是电子通过这屏幕的均匀分布。人们因此
可能会想到,另开一条缝只不过是打到屏幕上每一点的电子数目增加而已。但是,实际
上由于干涉,在某些地方反而减少了。如果在一个时刻只有一个电子被发出通过狭缝,
人们会以为,每个电子只穿过其中的一条缝,这样它的行为正如同另一个狭缝不存在时
一样——屏幕会给出一个均匀的分布。然而,实际上即使电子是一个一个地发出,条纹
仍然出现,所以每个电子必须在同一时刻通过两个小缝!
  粒子间的干涉现象,对于我们理解作为化学和生物以及由之构成我们和我们周围的
所有东西的基本单元的原子的结构是关键的。在本世纪初,人们认为原子和行星绕着太
阳公转相当类似,在这儿电子(带负电荷的粒子)绕着带正电荷的中心的核转动。正电
荷和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被认为是用以维持电子的轨道,正如同行星和太阳之间的万有
引力用以维持行星的轨道一样。麻烦在于,在量子力学之前,力学和电学的定律预言,
电子会失去能量并以螺旋线的轨道落向并最终撞击到核上去。这表明原子(实际上所有
的物质)都会很快地坍缩成一种非常紧密的状态。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在1913年,
为此问题找到了部分的解答。他认为,也许电子不能允许在离中心核任意远的地方,而
只允许在一些指定的距离处公转。如果我们再假定,只有一个或两个电子能在这些距离
上的任一轨道上公转,那就解决了原子坍缩的问题。因为电子除了充满最小距离和最小
能量的轨道外,不能进一步作螺旋运动向核靠近。
  对于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这个模型给出了相当好的解释,这儿只有一个电子
绕着氢原子核运动。但人们不清楚如何将其推广到更复杂的原子去。并且,对于可允许
轨道的有限集合的思想显得非常任意。量子力学的新理论解决了这一困难。原来一个绕
核运动的电荷可看成一种波,其波长依赖于其速度。对于一定的轨道,轨道的长度对应
于整数(而不是分数)倍电子的波长。对于这些轨道,每绕一圈波峰总在同一位置,所
以波就互相迭加;这些轨道对应于玻尔的可允许的轨道。然而,对于那些长度不为波长
整数倍的轨道,当电子绕着运动时,每个波峰将最终被波谷所抵消;这些轨道是不能允
许的。
  美国科学家里查德·费因曼引入的所谓对历史求和(即路径积分)的方法是一个波
粒二像性的很好的摹写。在这方法中,粒子不像在经典亦即非量子理论中那样,在空间
——时间中只有一个历史或一个轨道,而是认为从A到B粒子可走任何可能的轨道。对应
于每个轨道有一对数:一个数表示波的幅度;另一个表示在周期循环中的位置(即相位)。
从A走到B的几率是将所有轨道的波加起来。一般说来,如果比较一族邻近的轨道,相位
或周期循环中的位置会差别很大。这表明相应于这些轨道的波几乎都互相抵消了。然而,
对于某些邻近轨道的集合,它们之间的相位没有很大变化,这些轨道的波不会抵消。这
种轨道即对应于玻尔的允许轨道。
  用这些思想以具体的数学形式,可以相对直截了当地计算更复杂的原子甚至分子的
允许轨道。分子是由一些原子因轨道上的电子绕着不止一个原子核运动而束缚在一起形
成的。由于分子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构成了化学和生物的基础,除了受测不准
原理限制之外,量子力学在原则上允许我们去预言围绕我们的几乎一切东西。(然而,
实际上对一个包含稍微多几个电子的系统所需的计算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使我们做不到。)
  看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制约了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它仅能称为经典理论,因其
中并没有考虑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而为了和其他理论一致这是必须考虑的。这个
理论并没导致和观测的偏离是因为我们通常经验到的引力场非常弱。然而,前面讨论的
奇点定理指出,至少在两种情形下引力场会变得非常强——黑洞和大爆炸。在这样强的
场里,量子力学效应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经典广义相对论由于预
言无限大密度的点而预示了自身的垮台,正如同经典(也就是非量子)力学由于隐含着
原子必须坍缩成无限的密度,而预言自身的垮台一样。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协调的统
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但我们已知这理论所应有的一系列特征。在以下几章
我们将描述黑洞和大爆炸的量子引力论效应。然而,此刻我们先转去介绍人类的许多新
近的尝试,他们试图对自然界中其他力的理解合并成一个单独的统一的量子理论。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08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

  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是由四种基本元素即土、空气、火和水组成的。
有两种力作用在这些元素上:引力,这是指土和水往下沉的趋势;浮力,这是指空气和
火往上升的倾向。将宇宙的内容分割成物质和力的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将物质无限制地分割成越来越
小的小块,即人们永远不可能得到一个不可再分割下去的最小颗粒。然而有几个希腊人,
例如德漠克里特,则坚持物质的固有的颗粒性,而且认为每一件东西都是由不同种类的
大量的原子所组成(在希腊文中原子的意义是“不可分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几个世
纪,任何一方都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直至1803年英国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约翰·道尔
顿指出,化合物总是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这一事实可以用来解释所谓分子的单元
是由原子组成的。然而,直到本世纪初这两种学派的争论才以原子论的胜利而告终。爱
因斯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理学证据。1905年,在他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发表前
的几周,他在所发表的另一篇文章里指出,所谓的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尘埃小
颗粒的无则规的、随机的运动——可以解释为液体原子和灰尘粒子碰撞的效应。
  当时已经有人怀疑这些原子终究不是不可分割的。几年前,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的研究员汤姆逊演示了一种称为电子的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电子所具有的质量比最轻
原子小1千倍。他使用了一种和现代电视显像管相当类似的装置:由一根红热的金属细丝
发射出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可用一电场去将其加速飞到一个涂磷光物质的屏幕上。
电子一打到屏幕上就会产生一束束的闪光。人们很快即意识到,这些电子必须从原子里
出来。英国物理学家恩斯特·卢瑟福在1911年最后证明了物质的原子确实有内部结构:
它们是由一个极其微小的带正电荷的核以及围绕着它转动的一些电子组成。他是根据从
放射性原子释放出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和原子碰撞会引起的偏折这一现象,以及分析了
此偏折的方式后而推出这一结论的。
  最初,人们认为原子核是由电子和不同数量的带正电的叫做质子的粒子所组成。质
子是由希腊文中的“第一”演化而来的,因为质子被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然而,
卢瑟福在剑桥的一位同事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原子核还包含另外称为中子
的粒子,中子几乎具有和质子一样大的质量但没有带电荷;查德威克因此而获得诺贝尔
奖,并选为剑桥龚维尔和凯尔斯学院(我即为该学院的研究员)院长。后来,他因为和
其他人不和而辞去院长的职务。一群战后回来的年轻的研究员将许多已占据位置多年的
老研究员选掉后,曾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是在我去以前发生的;在这场争论尾声的
1965年我才加入该学院,当时另一位获诺贝尔奖的院长奈维尔·莫特爵士也因类似的争
论而辞职。
  直到20年以前,人们还总以为质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但是,将质子和另外的
质子或电子在高速度下碰撞的实验表明,它们事实上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加州理工
学院的牟雷·盖尔曼将这些粒子命名为夸克。由于对夸克的研究,他获得1969年的诺贝
尔奖。此名字起源于詹姆斯·约依斯神秘的引语:“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夸克这个字应发夸脱的音,但是最后的字母是k而不是t,通常和拉克(云雀)相押韵。
  存在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夸克——至少有六种以上的“味”,这些味我们分别称之为
上、下、奇、魅、底和顶。每种味都带有三种“色”,即红、绿和蓝。(必须强调,这
些术语仅仅是记号:夸克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得多,所以在通常意义下没有任何颜色。这
只不过是现代物理学家更富有想像力地去命名新粒子和新现象而已——他们不再将自己
限制于只用希腊文!)一个质子或中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每个一种颜色。一个质子包
含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一个中子包含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我们可用其他种
类的夸克(奇、魅、底和顶)构成粒子,但所有这些都具有大得多的质量,并非常快地
衰变成质子和中子。
  现在我们知道,不管是原子还是其中的质子和中子都不是不可分的。问题在于什么
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构件?由于光波波长比原子的尺度大得
多,我们不能期望以通常的方法去“看”一个原子的部分,而必须用某些波长短得多的
东西。正如我们在上一章 所看到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实际上所有粒子都是波动,
粒子的能量越高,J则其对应的波动的波长越短。所以,我们能对这个问题给出的最好的
回答,取决于我们的设想中所能得到多高的粒子能量,因为这决定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多
小的尺度。这些粒子的能量通常是以称为电子伏特的单位来测量。(在汤姆逊的电子实
验中,我们看到他用一个电场去加速电子,一个电子从一个伏特的电场所得到的能量即
是一个电子伏特。)19世纪,当人们知道如何去使用的粒子能量只是由化学反应——诸
如燃烧——产生的几个电子伏特的低能量时,大家以为原子即是最小的单位。在卢瑟福
的实验中,α粒子具有几百万电子伏特的能量。更近代,我们知道使用电磁场给粒子提
供首先是几百万然后是几十亿电子伏特的能量。这样我们知道,20年之前以为是“基本”
的粒子,原来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组成。如果我们用更高的能量时,是否会发现这些粒子
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组成的呢?这一定是可能的。但我们确实有一些理论的根据,相信我
们已经拥有或者说接近拥有自然界的终极构件的知识。
  用上一章 讨论的波粒二象性,包括光和引力的宇宙中的一切都能以粒子来描述。
这些粒子有一种称为自旋的性质。自旋可以设想成绕着一个轴自转的小陀螺。但这可能
会引起误会,因为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粒子并没有任何很好定义的轴。粒子的自旋真正
告诉我们的是,从不同的方向看粒子是什么样子的。一个自旋为0的粒子像一个圆点:从
任何方向看都一样(图5.1-i)。而自旋为1的粒子像一个箭头:从不同方向看是不同的
(图5.1-ii)。只有把当它转过完全的一圈(360°)时,这粒子才显得是一样。自旋为
2的粒子像个双头的箭头(图5.1-iii):只要转过半圈(180°),看起来便是一样的
了。类似地,更高自旋的粒子在旋转了整圈的更小的部分后,看起来便是一样的。所有
这一切都是这样的直截了当,但惊人的事实是,有些粒子转过一圈后,仍然显得不同,
你必须使其转两整圈!这样的粒子具有1/2的自旋。



  图5.1
  宇宙间所有已知的粒子可以分成两组:组成宇宙中的物质的自旋为1/2的粒子;在
物质粒子之间引起力的自旋为0、1和2的粒子。物质粒子服从所谓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这
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在1925年发现的,他并因此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奖。
他是个模范的理论物理学家,有人这样说,他的存在甚至会使同一城市里的实验出毛病!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说,两个类似的粒子不能存在于同一个态中,即是说,在不确定性原
理给出的限制内,它们不能同时具有相同的位置和速度。不相容原理是非常关键的,因
为它解释了为何物质粒子在自旋为0、1和2的粒子产生的力的影响下不会坍缩成密度非常
之高的状态的原因:如果物质粒子几乎在相同位置,则它们必须有不同的速度,这意味
着它们不会长时间存在于同一处。如果世界创生时不相容原理不起作用,夸克将不会形
成不相连的、很好定义的质子和中子,进而这些也不可能和电子形成不相连的、很好定
义的原子。所有它们都会坍缩形成大致均匀的稠密的“汤”。
  直到保尔·狄拉克在1928年提出一个理论,人们才对电子和其他自旋1/2的粒子有
了相当的理解。狄拉克后来被选为剑桥的卢卡逊数学教授(牛顿曾经担任这一教授位置,
目前我担任此一位置)。狄拉克理论是第一种既和量子力学又和狭义相对论相一致的理
论。它在数学上解释了为何电子具有1/2的自旋,也即为什么将其转一整圈不能、而转
两整圈才能使它显得和原先一样。它并且预言了电子必须有它的配偶——反电子或正电
子。1932年正电子的发现证实了狄拉克的理论,他因此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现在我们知道,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
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你,
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为何我们周围的粒
子比反粒子多得多?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我将会在本章的后部分回到这问题上来。
  在量子力学中,所有物质粒子之间的力或相互作用都认为是由自旋为整数0、1或2的
粒子承担。物质粒子——譬如电子或夸克——发出携带力的粒子,由于发射粒子所引起
的反弹,改变了物质粒子的速度。携带力的粒子又和另一物质粒子碰撞从而被吸收。这
碰撞改变了第二个粒子的速度,正如同两个物质粒子之间存在过一个力。
  携带力的粒子不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的性质。这表明它们能被
交换的数目不受限制,这样就可以产生根强的力。然而,如果携带力的粒子具有很大的
质量,则在大距离上产生和交换它们就会很困难。这样,它们所携带的力只能是短程的。
另一方面,如果携带力的粒子质量为零,力就是长程的了。在物质粒子之间交换的携带
力的粒子称为虚粒子,因为它们不像“实”粒子那样可以用粒子探测器检测到。但我们
知道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具有可测量的效应,即它们引起了物质粒子之间的力,并且
自旋为0、1或2的粒子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实粒子而存在,这时它们可以被直接探测到。对
我们而言,此刻它们就呈现出为经典物理学家所说的波动形式,例如光波和引力波;当
物质粒子以交换携带力的虚粒子的形式而相互作用时,它们有时就可以被发射出来。
(例如,两个电子之间的电排斥力是由于交换虚光子所致,这些虚光子永远不可能被检
测出来;但是如果一个电子穿过另一个电子,则可以放出实光子,它以光波的形式为我
们所探测到。)
  携带力的粒子按照其携带力的强度以及与其相互作用的粒子可以分成四种。必须强
调指出,将力划分成四种是种人为的方法;它仅仅是为了便于建立部分理论,而并不别
具深意。大部分物理学家希望最终找到一个统一理论,该理论将四种力解释为一个单独
的力的不同方面。确实,许多人认为这是当代物理学的首要目标。最近,将四种力中的
三种统一起来已经有了成功的端倪——我将在这章描述这些内容。而关于统一余下的另
一种力即引力的问题将留到以后再讨论。
  第一种力是引力,这种力是万有的,也就是说,每一粒子都因它的质量或能量而感
受到引力。引力比其他三种力都弱得多。它是如此之弱,以致于若不是它具有两个特别
的性质,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注意到它。这就是,它会作用到非常大的距离去,并且总是
吸引的。这表明,在像地球和太阳这样两个巨大的物体中,所有的粒子之间的非常弱的
引力能迭加起来而产生相当大的力量。另外三种力或者由于是短程的,或者时而吸引时
而排斥,所以它们倾向于互相抵消。以量子力学的方法来研究引力场,人们把两个物质
粒子之间的引力描述成由称作引力子的自旋为2的粒子所携带。它自身没有质量,所以所
携带的力是长程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可以归结为构成这两个物体的粒子之间的引
力子交换。虽然所交换的粒子是虚的,它们确实产生了可测量的效应——它们使地球绕
着太阳公转!实引力构成了经典物理学家称之为引力波的东西,它是如此之弱——并且
要探测到它是如此之困难,以致于还从来未被观测到过。
  另一种力是电磁力。它作用于带电荷的粒子(例如电子和夸克)之间,但不和不带
电荷的粒子(例如引力子)相互作用。它比引力强得多: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力比引力
大约大100亿亿亿亿亿(在1后面有42个0)倍。然而,共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之间的力是互相排斥的,而异种电荷则互相吸引。一个大的物体,譬如地球或
太阳,包含了几乎等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单独粒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几乎全
抵消了,因此两个物体之间纯粹的电磁力非常小。然而,电磁力在原子和分子的小尺度
下起主要作用。在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核中的质子之间的电磁力使得电子绕着原子
的核作公转,正如同引力使得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样。人们将电磁吸引力描绘成是由于
称作光子的无质量的自旋为1的粒子的交换所引起的。而且,这儿所交换的光子是虚粒子。
但是,电子从一个允许轨道改变到另一个离核更近的允许轨道时,以发射出实光子的形
式释放能量——如果其波长刚好,则为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可见光,或可用诸如照相底版
的光子探测器来观察。同样,如果一个光子和原子相碰撞,可将电子从离核较近的允许
轨道移动到较远的轨道。这样光子的能量被消耗殆尽,也就是被吸收了。
  第三种力称为弱核力。它制约着放射性现象,并只作用于自旋为1/2的物质粒子,
而对诸如光子、引力子等自旋为0、1或2的粒子不起作用。直到1967年伦敦帝国学院的阿
伯达斯·萨拉姆和哈佛的史蒂芬·温伯格提出了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后,弱作
用才被很好地理解。此举在物理学界所引起的震动,可与100年前马克斯韦统一了电学和
磁学并驾齐驱。温伯格——萨拉姆理论认为,除了光子,还存在其他3个自旋为1的被统
称作重矢量玻色子的粒子,它们携带弱力。它们叫W+(W正)、W-(W负)和Z0(Z零),
每一个具有大约100吉电子伏的质量(1吉电子伏为10亿电子伏)。上述理论展现了称作
自发对称破缺的性质。它表明在低能量下一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粒子,事实上只是同一
类型粒子的不同状态。在高能量下所有这些粒子都有相似的行为。这个效应和轮赌盘上
的轮赌球的行为相类似。在高能量下(当这轮子转得很快时),这球的行为基本上只有
一个方式——即不断地滚动着;但是当轮子慢下来时,球的能量就减少了,最终球就陷
到轮子上的37个槽中的一个里面去。换言之,在低能下球可以存在于37个不同的状态。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我们只能在低能下观察球,我们就会认为存在37种不同类型的球!
  在温伯格——萨拉姆理论中,当能量远远超过100吉电子伏时,这三种新粒子和光子
的行为方式很相似。但是,大部份正常情况下能量要比这低,粒子之间的对称就被破坏
了。W+、W-和Z0得到了大的质量,使之携带的力变成非常短程。萨拉姆和温伯格提出
此理论时,很少人相信他们,因为还无法将粒子加速到足以达到产生实的W+、W-和Z0
粒子所需的一百吉电子伏的能量。但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在低能量下这个理论的其他预
言和实验符合得这样好,以至于他们和也在哈佛的谢尔登·格拉肖一起被授予1979年的
物理诺贝尔奖。格拉肖提出过一个类似的统一电磁和弱作用的理论。由于1983年在CERN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具有被正确预言的质量和其他性质的光子的三个带质量的
伴侣,使得诺贝尔委员会避免了犯错误的难堪。领导几百名物理学家作出此发现的卡拉
·鲁比亚和发展了被使用的反物质储藏系统的cERN工程师西蒙·范德·米尔分享了1984
年的诺贝尔奖。(除非你已经是巅峰人物,当今要在实验物理学上留下痕迹极其困难!)
  第四种力是强作用力。它将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缚在一起,并将原子中的质子和
中子束缚在一起。一般认为,称为胶子的另一种自旋为1的粒子携带强作用力。它只能与
自身以及与夸克相互作用。强核力具有一种称为禁闭的古怪性质:它总是把粒子束缚成
不带颜色的结合体。由于夸克有颜色(红、绿或蓝),人们不能得到单独的夸克。反之,
一个红夸克必须用一串胶子和一个绿夸克以及一个蓝夸克联结在一起(红+绿+蓝=白)。
这样的三胞胎构成了质子或中子。其他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对
(红+反红,或绿+反绿,或蓝+反蓝=白)。这样的结合构成称为介子的粒子。介子
是不稳定的,因为夸克和反夸克会互相湮灭而产生电子和其他粒子。类似地,由于胶子
也有颜色,色禁闭使得人们不可能得到单独的胶子。相反地,人们所能得到的胶子的团,
其迭加起来的颜色必须是白的。这样的团形成了称为胶球的不稳定粒子。
  色禁闭使得人们观察不到一个孤立的夸克或胶子,这事实使得将夸克和胶子当作粒
子的整个见解看起来有点玄学的味道。然而,强核力还有一个叫做渐近自由的性质,它
使得夸克和胶子成为定义得很好的概念。在正常能量下,强核力确实很强,它将夸克很
紧地捆在一起。但是,大型粒子加速器的实验指出,在高能下强作用力变得弱得多,夸
克和胶子的行为就像自由粒子那样。图5.2是张一个高能质子和一个反质子碰撞的照片。
碰撞产生了几个几乎自由的夸克,并引起了在图中可以看到的“喷射”轨迹。



  图5.2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在高能下碰撞,产生了一对几乎自由的夸克。
  对电磁和弱力统一的成功,使许多人试图将这两种力和强核力合并在所谓的大统一
理论(或GUT)之中。这名字相当夸张,所得到的理论并不那么辉煌,也没能将全部力都
统一进去,因为它并不包含引力。它们也不是真正完整的理论,因为它们包含了许多不
能从这理论中预言而必须人为选择去适合实验的参数。尽管如此,它们可能是朝着完全
的统一理论推进的一步。GUT的基本思想是这样:正如前面提到的,在高能量时强核力变
弱了;另一方面,不具有渐近自由性质的电磁力和弱力在高能量下变强了。在非常高的
叫做大统一能量的能量下,这三种力都有同样的强度,所以可看成一个单独的力的不同
方面。在这能量下,GUT还预言了自旋为1/2的不同物质粒子(如夸克和电子)也会基本
上变成一样,这样导致了另一种统一。
  大统一能量的数值还知道得不太清楚,可能至少有1千万亿吉电子伏特。而目前粒子
加速器只能使大致能量为100吉电子伏的粒子相碰撞,计划建造的机器的能量为几千吉电
子伏。要建造足以将粒子加速到大统一能量的机器,其体积必须和太阳系一样大——这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不太可能做到。因此,不可能在实验室里直接证实大统一理论。然而,
如同在弱电统一理论中那样,我们可以检测它在低能量下的推论。
  其中最有趣的是预言是,构成通常物质的大部分质量的质子能自发衰变成诸如反电
子之类更轻的粒子。其原因在于,在大统一能量下,夸克和反电子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
正常情况下一个质子中的三个夸克没有足够能量转变成反电子,由于测不准原理意味着
质子中夸克的能量不可能严格不变,所以,其中一个夸克能非常偶然地获得足够能量进
行这种转变,这样质子就要衰变。夸克要得到足够能量的概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至少
要等100万亿亿亿年(1后面跟30个0)才能有一次。这比宇宙从大爆炸以来的年龄(大约
100亿年——1后面跟10个0)要长得多了。因此,人们会认为不可能在实验上检测到质子
自发衰变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包含极大数量质子的大量物质,以增加检测衰
变的机会。(譬如,如果观察的对象含有1后面跟31个0个质子,按照最简单的GUT,可以
预料在一年内应能看到多于一次的质子衰变。)
  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可惜没有一个得到质子或中子衰变的确实证据。有一个
实验是用了8千吨水在俄亥俄的莫尔顿盐矿里进行的(为了避免其他因宇宙射线引起的会
和质子衰变相混淆的事件发生)。由于在实验中没有观测到自发的质子衰变,因此可以
估算出,可能的质子寿命至少应为1千万亿亿亿年(1后面跟31个0)。这比简单的大统一
理论所预言的寿命更长。然而,一些更精致更复杂的大统一理论预言的寿命比这更长,
因此需要用更灵敏的手段对甚至更大量的物质进行检验。
  尽管观测质子的自发衰变非常困难,但很可能正由于这相反的过程,即质子或更简
单地说夸克的产生导致了我们的存在。它们是从宇宙开初的可以想像的最自然的方式—
—夸克并不比反夸克更多的状态下产生的。地球上的物质主要是由质子和中子,从而由
夸克所构成。除了由少数物理学家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产生的之外,不存在由反夸克构
成的反质子和反中子。从宇宙线中得到的证据表明,我们星系中的所有物质也是这样:
除了少量当粒子和反粒子对进行高能碰撞时产生出来的以外,没有发现反质子和反中子。
如果在我们星系中有很大区域的反物质,则可以预料,在正反物质的边界会观测到大量
的辐射,该处许多粒子和它们的反粒子相碰撞、互相湮灭并释放出高能辐射。
  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其他星系中的物质是由质子、中子还是由反质子、反中子
构成,但二者只居其一,否则我们又会观察到大量由涅灭产生的辐射。因此,我们相信,
所有的星系是由夸克而不是反夸克构成;看来,一些星系为物质而另一些星系为反物质
也是不太可能的。
  为什么夸克比反夸克多这么多?为何它们的数目不相等?这数目有所不同肯定使我
们交了好运,否则,早期宇宙中它们势必已经相互湮灭了,只余下一个充满辐射而几乎
没有物质的宇宙。因此,后来也就不会有人类生命赖以发展的星系、恒星和行星。庆幸
的是,大统一理论可以提供一个解释,尽管甚至刚开始时两者数量相等,为何现在宇宙
中夸克比反夸克多。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大统一理论允许夸克变成高能下的反电子。
它们也允许相反的过程,反夸克变成电子,电子和反电子变成反夸克和夸克。早期宇宙
有一时期是如此之热,使得粒子能量高到足以使这些转变发生。但是,为何导致夸克比
反夸克多呢?原因在于,对于粒子和反粒子物理定律不是完全相同的。
  直到1956年人们都相信,物理定律分别服从三个叫做C、P和T的对称。C(电荷)对
称的意义是,对于粒子和反粒子定律是相同的;P(宇称)对称是指,对于任何情景和它
的镜像(右手方向自旋的粒子的镜像变成了左手方向自旋的粒子)定律不变;T(时间)
对称是指,如果我们颠倒粒子和反粒子的运动方向,系统应回到原先的那样;换言之,
对于前进或后退的时间方向定律是一样的。
  1956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作用实际上不服从P对称。换言之,
弱力使得宇宙的镜像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同一年,他们的一位同事吴健雄证明了他们的
预言是正确的。她将放射性元素的核在磁场中排列,使它们的自旋方向一致,然后演示
表明,电子在一个方向比另一方向发射出得更多。次年,李和杨为此获得诺贝尔奖。人
们还发现弱作用不服从C对称,即是说,它使得由反粒子构成的宇宙的行为和我们的宇宙
不同。尽管如此,看来弱力确实服从CP联合对称。也就是说,如果每个粒子都用其反粒
子来取代,则由此构成的宇宙的镜像和原来的宇宙以同样的方式发展!但在1964年,还
是两个美国人——J·W·克罗宁和瓦尔·费兹——发现,在称为K介子的衰变中,甚至连
CP对称也不服从。1980年,克罗宁和费兹为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很多奖是因为显示宇
宙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么简单而被授予的!)
  有一个数学定理说,任何服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理论必须服从CPT联合对称。换言
之,如果同时用反粒子来置换粒子,取镜像和时间反演,则宇宙的行为必须是一样的。
克罗宁和费兹指出,如果仅仅用反粒子来取代粒子,并且采用镜像,但不反演时间方向,
则宇宙的行为于保持不变。所以,物理学定律在时间方向颠倒的情况下必须改变——它
们不服从T对称。
  早期宇宙肯定是不服从T对称的:当时间往前走时,宇宙膨胀;如果它往后退,则宇
宙收缩。而且,由于存在着不服从T对称的力,因此当宇宙膨胀时,相对于将电子变成反
夸克,这些力更容易将反电子变成夸克。然后,当宇宙膨胀并冷却下来,反夸克就和夸
克湮灭,但由于已有的夸克比反夸克多,少量过剩的夸克就留下来。正是它们构成我们
今天看到的物质,由这些物质构成了我们自己。这样,我们自身之存在可认为是大统一
理论的证实,哪怕仅仅是定性的而已;但此预言的不确定性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我们
不能知道在湮灭之后余下的夸克数目,甚至不知是夸克还是反夸克余下。(然而,如果
是反夸克多余留下,我们可以简单地称反夸克为夸克,夸克为反夸克。)
  大统一理论并不包括引力。这关系不大,因为引力是如此之弱,以至于我们处理基
本粒子或原子问题时,通常可以忽略它的效应。然而,它的作用既是长程的,又总是吸
引的,表明它的所有效应是迭加的。所以,对于足够大量的物质粒子,引力会比其他所
有的力都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正是引力决定了宇宙的演化的缘故。甚至对于恒星大小
的物体,引力的吸引会超过所有其他的力,并使恒星自身坍缩。70年代我的工作是集中
于研究黑洞。黑洞就是由这种恒星的坍缩和围绕它们的强大的引力场所产生的。正是黑
洞研究给出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如何相互影响的第一个暗示——亦即尚未成功的量
子引力论的一瞥。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10
第六章 黑洞

--------------------------------------------------------------------------------

  黑洞这一术语是不久以前才出现的。它是196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形象描述
至少可回溯到200年前的这个思想时所杜撰的名字。那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
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的波动说。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正确的。
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认为是波,也可认为是粒子。在光的波动说中,不
清楚光对引力如何响应。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人们可以预料,它们正如同炮弹、
火箭和行星那样受引力的影响。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限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
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
  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
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
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
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
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
引作用。这正是我们现在称为黑洞的物体。它是名符其实的——在空间中的黑的空洞。
几年之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显然独自提出和米歇尔类似的观念。非常有趣的是,
拉普拉斯只将此观点纳入他的《世界系统》一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而在以后的版本
中将其删去,可能他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观念。(此外,光的微粒说在19世纪变得不时
髦了;似乎一切都可以以波动理论来解释,而按照波动理论,不清楚光究竟是否受到引
力的影响。)
  事实上,因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顿引力论中将光类似炮弹那样处理实在很
不协调。(从地面发射上天的炮弹由于引力而减速,最后停止上升并折回地面;然而,
一个光子必须以不变的速度继续向上,那么牛顿引力对于光如何发生影响呢?)直到19
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一直没有关于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的理论。甚至
又过了很长时间,这个理论对大质量恒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为了理解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一个恒星的生命周期。起初,大量
的气体(大部分为氢)受自身的引力吸引,而开始向自身坍缩而形成恒星。当它收缩时,
气体原子相互越来越频繁地以越来越大的速度碰撞——气体的温度上升。最后,气体变
得如此之热,以至于当氢原子碰撞时,它们不再弹开而是聚合形成氦。如同一个受控氢
弹爆炸,反应中释放出来的热使得恒星发光。这增添的热又使气体的压力升高,直到它
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这时气体停止收缩。这有一点像气球——内部气压试图使气球膨
胀,橡皮的张力试图使气球缩小,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平衡。从核反应发出的热和引力吸
引的平衡,使恒星在很长时间内维持这种平衡。然而,最终恒星会耗尽了它的氢和其他
核燃料。貌似大谬,其实不然的是,恒星初始的燃料越多,它则燃尽得越快。这是因为
恒星的质量越大,它就必须越热才足以抵抗引力。而它越热,它的燃料就被用得越快。
我们的太阳大概足够再燃烧50多亿年,但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可以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内
用尽其燃料,这个时间尺度比宇宙的年龄短得多了。当恒星耗尽了燃料,它开始变冷并
开始收缩。随后发生的情况只有等到本世纪20年代末才初次被人们理解。
  1928年,一位印度研究生——萨拉玛尼安·强德拉塞卡——乘船来英国剑桥跟英国
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爵士(一位广义相对论家)学习。(据记载,在本世纪20年代初
有一位记者告诉爱丁顿,说他听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能理解广义相对论,爱丁顿停了一
下,然后回答:“我正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在他从印度来英的旅途中,强德拉塞
卡算出在耗尽所有燃料之后,多大的恒星可以继续对抗自己的引力而维持自己。这个思
想是说:当恒星变小时,物质粒子靠得非常近,而按照泡利不相容原理,它们必须有非
常不同的速度。这使得它们互相散开并企图使恒星膨胀。一颗恒星可因引力作用和不相
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达到平衡而保持其半径不变,正如在它的生命的早期引力被热所平
衡一样。
  然而,强德拉塞卡意识到,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排斥力有一个极限。恒星中的粒
子的最大速度差被相对论限制为光速。这意味着,恒星变得足够紧致之时,由不相容原
理引起的排斥力就会比引力的作用小。强德拉塞卡计算出;一个大约为太阳质量一倍半
的冷的恒星不能支持自身以抵抗自己的引力。(这质量现在称为强德拉塞卡极限。)苏
联科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兰道几乎在同时也得到了类似的发现。
  这对大质量恒星的最终归宿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比强德拉塞卡极
限小,它最后会停止收缩并终于变成一颗半径为几千英哩和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百吨的
“白矮星”。白矮星是它物质中电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我们观察到大
量这样的白矮星。第一颗被观察到的是绕着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转动的那一颗。
  兰道指出,对于恒星还存在另一可能的终态。其极限质量大约也为太阳质量的一倍
或二倍,但是其体积甚至比白矮星还小得多。这些恒星是由中子和质子之间,而不是电
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所以它们被叫做中子星。它们的半径只有10英哩左
右,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亿吨。在中子星被第一次预言时,并没有任何方法去观察它。
实际上,很久以后它们才被观察到。
  另一方面,质量比强德拉塞卡极限还大的恒星在耗尽其燃料时,会出现一个很大的
问题:在某种情形下,它们会爆炸或抛出足够的物质,使自己的质量减少到极限之下,
以避免灾难性的引力坍缩。但是很难令人相信,不管恒星有多大,这总会发生。怎么知
道它必须损失重量呢?即使每个恒星都设法失去足够多的重量以避免坍缩,如果你把更
多的质量加在白矮星或中子星上,使之超过极限将会发生什么?它会坍缩到无限密度吗?
爱丁顿为此感到震惊,他拒绝相信强德拉塞卡的结果。爱丁顿认为,一颗恒星不可能坍
缩成一点。这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爱因斯坦自己写了一篇论文,宣布恒星的体积不
会收缩为零。其他科学家,尤其是他以前的老师、恒星结构的主要权威——爱丁顿的敌
意使强德拉塞卡抛弃了这方面的工作,转去研究诸如恒星团运动等其他天文学问题。然
而,他获得1983年诺贝尔奖,至少部分原因在于他早年所做的关于冷恒星的质量极限的
工作。
  强德拉塞卡指出,不相容原理不能够阻止质量大于强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发生坍缩。
但是,根据广义相对论,这样的恒星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个问题被一位年轻的美国人
罗伯特·奥本海默于1939年首次解决。然而,他所获得的结果表明,用当时的望远镜去
观察不会再有任何结果。以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干扰,奥本海默本人非常密切地卷
入到原子弹计划中去。战后,由于大部分科学家被吸引到原子和原子核尺度的物理中去,
因而引力坍缩的问题被大部分人忘记了。但在本世纪60年代,现代技术的应



  图6.1用使得天文观测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重新激起人们对天文学和宇
  宙学的大尺度问题的兴趣。奥本海默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并被一些人推广。
  现在,我们从奥本海默的工作中得到一幅这样的图象:恒星的引力场改变了光线的
路径,使之和原先没有恒星情况下的路径不一样。光锥是表示光线从其顶端发出后在空
间——时间里传播的轨道。光锥在恒星表面附近稍微向内偏折,在日食时观察远处恒星
发出的光线,可以看到这种偏折现象。当该恒星收缩时,其表面的引力场变得很强,光
线向内偏折得更多,从而使得光线从恒星逃逸变得更为困难。对于在远处的观察者而言,
光线变得更黯淡更红。最后,当这恒星收缩到某一临界半径时,表面的引力场变得如此
之强,使得光锥向内偏折得这么多,以至于光线再也逃逸不出去(图6.1)。根据相对论,
没有东西会走得比光还快。这样,如果光都逃逸不出来,其他东西更不可能逃逸,都会
被引力拉回去。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事件的集合或空间——时间区域,光或任何东西都
不可能从该区域逃逸而到达远处的观察者。现在我们将这区域称作黑洞,将其边界称作
事件视界,它和刚好不能从黑洞逃逸的光线的轨迹相重合。
  当你观察一个恒星坍缩并形成黑洞时,为了理解你所看到的情况,切记在相对论中
没有绝对时间。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时间测量。由于恒星的引力场,在恒星上某人的
时间将和在远处某人的时间不同。假定在坍缩星表面有一无畏的航天员和恒星一起向内
坍缩,按照他的表,每一秒钟发一信号到一个绕着该恒星转动的空间飞船上去。在他的
表的某一时刻,譬如11点钟,恒星刚好收缩到它的临界半径,此时引力场强到没有任何
东西可以逃逸出去,他的信号再也不能传到空间飞船了。当11点到达时,他在空间飞船
中的伙伴发现,航天员发来的一串信号的时间间隔越变越长。但是这个效应在10点59分
59秒之前是非常微小的。在收到10点59分58秒和10点59分59秒发出的两个信号之间,他
们只需等待比一秒钟稍长一点的时间,然而他们必须为11点发出的信号等待无限长的时
间。按照航天员的手表,光波是在10点59分59秒和11点之间由恒星表面发出;从空间飞
船上看,那光波被散开到无限长的时间间隔里。在空间飞船上收到这一串光波的时间间
隔变得越来越长,所以恒星来的光显得越来越红、越来越淡,最后,该恒星变得如此之
朦胧,以至于从空间飞船上再也看不见它,所余下的只是空间中的一个黑洞。然而,此
恒星继续以同样的引力作用到空间飞船上,使飞船继续绕着所形成的黑洞旋转。
  但是由于以下的问题,使得上述情景不是完全现实的。你离开恒星越远则引力越弱,
所以作用在这位无畏的航天员脚上的引力总比作用到他头上的大。在恒星还未收缩到临
界半径而形成事件视界之前,这力的差就已经将我们的航天员拉成意大利面条那样,甚
至将他撕裂!然而,我们相信,在宇宙中存在质量大得多的天体,譬如星系的中心区域,
它们遭受到引力坍缩而产生黑洞;一位在这样的物体上面的航天员在黑洞形成之前不会
被撕开。事实上,当他到达临界半径时,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甚至在通过永不回返
的那一点时,都没注意到。但是,随着这区域继续坍缩,只要在几个钟头之内,作用到
他头上和脚上的引力之差会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再将其撕裂。
  罗杰·彭罗斯和我在1965年和1970年之间的研究指出,根据广义相对论,在黑洞中
必然存在无限大密度和空间——时间曲率的奇点。这和时间开端时的大爆炸相当类似,
只不过它是一个坍缩物体和航天员的时间终点而已。在此奇点,科学定律和我们预言将
来的能力都失效了。然而,任何留在黑洞之外的观察者,将不会受到可预见性失效的影
响,因为从奇点出发的不管是光还是任何其他信号都不能到达他那儿。这令人惊奇的事
实导致罗杰·彭罗斯提出了宇宙监督猜测,它可以被意译为:“上帝憎恶裸奇点。”换
言之,由引力坍缩所产生的奇点只能发生在像黑洞这样的地方,在那儿它被事件视界体
面地遮住而不被外界看见。严格地讲,这是所谓弱的宇宙监督猜测:它使留在黑洞外面
的观察者不致受到发生在奇点处的可预见性失效的影响,但它对那位不幸落到黑洞里的
可怜的航天员却是爱莫能助。
  广义相对论方程存在一些解,这些解使得我们的航天员可能看到裸奇点。他也许能
避免撞到奇点上去,而穿过一个“虫洞”来到宇宙的另一区域。看来这给空间——时间
内的旅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解似乎都是非常不稳定的;最
小的干扰,譬如一个航天员的存在就会使之改变,以至于他还没能看到此奇点,就撞上
去而结束了他的时间。换言之,奇点总是发生在他的将来,而从不会在过去。强的宇宙
监督猜测是说,在一个现实的解里,奇点总是或者整个存在于将来(如引力坍缩的奇点),
或者整个存在于过去(如大爆炸)。因为在接近裸奇点处可能旅行到过去,所以宇宙监
督猜测的某种形式的成立是大有希望的。这对科学幻想作家而言是不错的,它表明没有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曾经平安无事:有人可以回到过去,在你投胎之前杀死你的父亲或母
亲!
  事件视界,也就是空间——时间中不可逃逸区域的边界,正如同围绕着黑洞的单向
膜:物体,譬如不谨慎的航天员,能通过事件视界落到黑洞里去,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
以通过事件视界而逃离黑洞。(记住事件视界是企图逃离黑洞的光的空间——时问轨道,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光运动得更快。)人们可以将诗人但丁针对地狱入口所说的话恰到
好处地用于事件视界:“从这儿进去的人必须抛弃一切希望。”任何东西或任何人一旦
进入事件视界,就会很快地到达无限致密的区域和时间的终点。
  广义相对论预言,运动的重物会导致引力波的辐射,那是以光的速度传播的空间—
—时间曲率的涟漪。引力波和电磁场的涟漪光波相类似,但是要探测到它则困难得多。
就像光一样,它带走了发射它们的物体的能量。因为任何运动中的能量都会被引力波的
辐射所带走,所以可以预料,一个大质量物体的系统最终会趋向于一种不变的状态。
(这和扔一块软木到水中的情况相当类似,起先翻上翻下折腾了好一阵,但是当涟漪将
其能量带走,就使它最终平静下来。)例如,绕着太阳公转的地球即产生引力波。其能
量损失的效应将改变地球的轨道,使之逐渐越来越接近太阳,最后撞到太阳上,以这种
方式归于最终不变的状态。在地球和太阳的情形下能量损失率非常小——大约只能点燃
一个小电热器,这意味着要用大约1干亿亿亿年地球才会和太阳相撞,没有必要立即去为
之担忧!地球轨道改变的过程极其缓慢,以至于根本观测不到。但几年以前,在称为PS
R1913+16(PSR表示“脉冲星”,一种特别的发射出无线电波规则脉冲的中子星)的系
统中观测到这一效应。此系统包含两个互相围绕着运动的中子星,由于引力波辐射,它
们的能量损失,使之相互以螺旋线轨道靠近。
  在恒星引力坍缩形成黑洞时,运动会更快得多,这样能量被带走的速率就高得多。
所以不用太长的时间就会达到不变的状态。这最终的状态将会是怎样的呢?人们会以为
它将依赖于形成黑洞的恒星的所有的复杂特征——不仅仅它的质量和转动速度,而且恒
星不同部分的不同密度以及恒星内气体的复杂运动。如果黑洞就像坍缩形成它们的原先
物体那样变化多端,一般来讲,对之作任何预言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加拿大科学家外奈·伊斯雷尔(他生于柏林,在南非长大,在爱尔兰得到博
士)在1967年使黑洞研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指出,根据广义相对论,非旋转的黑洞
必须是非常简单、完美的球形;其大小只依赖于它们的质量,并且任何两个这样的同质
量的黑洞必须是等同的。事实上,它们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特解来描述,这个解是在广义
相对论发现后不久的1917年卡尔·施瓦兹席尔德找到的。一开始,许多人(其中包括伊
斯雷尔自己)认为,既然黑洞必须是完美的球形,一个黑洞只能由一个完美球形物体坍
缩而形成。所以,任何实际的恒星——从来都不是完美的球形——只会坍缩形成一个裸
奇点。
  然而,对于伊斯雷尔的结果,一些人,特别是罗杰·彭罗斯和约翰·惠勒提倡一种
不同的解释。他们论证道,牵涉恒星坍缩的快速运动表明,其释放出来的引力波使之越
来越近于球形,到它终于静态时,就变成准确的球形。按照这种观点,任何非旋转恒星,
不管其形状和内部结构如何复杂,在引力坍缩之后都将终结于一个完美的球形黑洞,其
大小只依赖于它的质量。这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计算支持,并且很快就为大家所接受。
  伊斯雷尔的结果只处理了由非旋转物体形成的黑洞。1963年,新西兰人罗伊·克尔
找到了广义相对论方程的描述旋转黑洞的一族解。这些“克尔”黑洞以恒常速度旋转,
其大小与形状只依赖于它们的质量和旋转的速度。如果旋转为零,黑洞就是完美的球形,
这解就和施瓦兹席尔德解一样。如果有旋转,黑洞的赤道附近就鼓出去(正如地球或太
阳由于旋转而鼓出去一样),而旋转得越快则鼓得越多。由此人们猜测,如将伊斯雷尔
的结果推广到包括旋转体的情形,则任何旋转物体坍缩形成黑洞后,将最后终结于由克
尔解描述的一个静态。
  1970年,我在剑桥的一位同事和研究生同学布兰登·卡特为证明此猜测跨出了第一
步。他指出,假定一个稳态的旋转黑洞,正如一个自旋的陀螺那样,有一个对称轴,则
它的大小和形状,只由它的质量和旋转速度所决定。然后我在1971年证明了,任何稳态
旋转黑洞确实有这样的一个对称轴。,最后,在国王学院任教的大卫·罗宾逊利用卡特
和我的结果证明了这猜测是对的:这样的黑洞确实必须是克尔解。所以在引力坍缩之后,
一个黑洞必须最终演变成一种能够旋转、但是不能搏动的态。并且它的大小和形状,只
决定于它的质量和旋转速度,而与坍缩成为黑洞的原先物体的性质无关。此结果以这样
的一句谚语表达而成为众所周知:“黑洞没有毛。”“无毛”定理具有巨大的实际重要
性,因为它极大地限制了黑洞的可能类型。所以,人们可以制造可能包含黑洞的物体的
具体模型,再将此模型的预言和观测相比较。因为在黑洞形成之后,我们所能测量的只
是有关坍缩物体的质量和旋转速度,所以“无毛”定理还意味着,有关这物体的非常大
量的信息,在黑洞形成时损失了。下一章 我们将会看到它的意义。
  黑洞是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情形之一,在没有任何观测到的证据证明其理论是正确
的情形下,作为数学的模型被发展到非常详尽的地步。的确,这经常是反对黑洞的主要
论据:你怎么能相信一个其依据只是基于令人怀疑的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的对象呢?然而,
1963年,加利福尼亚的帕罗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马丁·施密特测量了在称为3C273(即是
剑桥射电源编目第三类的273号)射电源方向的一个黯淡的类星体的红移。他发现引力场
不可能引起这么大的红移——如果它是引力红移,这类星体必须具有如此大的质量,并
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至于会干扰太阳系中的行星轨道。这暗示此红移是由宇宙的膨胀引
起的,进而表明此物体离我们非常远。由于在这么远的距离还能被观察到,它必须非常
亮,也就是必须辐射出大量的能量。人们会想到,产生这么大量能量的唯一机制看来不
仅仅是一个恒星,而是一个星系的整个中心区域的引力坍缩。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类
星体,它们都有很大的红移。但是它们都离开我们太远了,所以对之进行观察太困难,
以至于不能给黑洞提供结论性的证据。
  1967年,剑桥的一位研究生约瑟琳·贝尔发现了天空发射出无线电波的规则脉冲的
物体,这对黑洞的存在的预言带来了进一步的鼓舞。起初贝尔和她的导师安东尼·赫维
许以为,他们可能和我们星系中的外星文明进行了接触!我的确记得在宣布他们发现的
讨论会上,他们将这四个最早发现的源称为LGM1-4,LGM表示“小绿人”(“Little G
reen Man”)的意思。然而,最终他们和所有其他人都得到了不太浪漫的结论,这些被
称为脉冲星的物体,事实上是旋转的中子星,这些中子星由于它们的磁场和周围物质复
杂的相互作用,而发出无线电波的脉冲。这对于写空间探险的作者而言是个坏消息,但
对于我们这些当时相信黑洞的少数人来说,是非常大的希望——这是第一个中子星存在
的证据。中子星的半径大约10英哩,只是恒星变成黑洞的临界半径的几倍。如果一颗恒
星能坍缩到这么小的尺度,预料其他恒星会坍缩到更小的尺度而成为黑洞,就是理所当
然的了。
  按照黑洞定义,它不能发出光,我们何以希望能检测到它呢?这有点像在煤库里找
黑猫。庆幸的是,有一种办法。正如约翰·米歇尔在他1783年的先驱性论文中指出的,
黑洞仍然将它的引力作用到它周围的物体上。天文学家观测了许多系统,在这些系统中,
两颗恒星由于相互之间的引力吸引而互相围绕着运动。他们还看到了,其中只有一颗可
见的恒星绕着另一颗看不见的伴星运动的系统。人们当然不能立即得出结论说,这伴星
即为黑洞——它可能仅仅是一颗太暗以至于看不见的恒星而已。然而,有些这种系统,
例如叫做天鹅X-1(图6.2)的,也刚好是一个强的X 射线源。对这现象的最好解释是,
物质从可见星的表面被吹起来,当它落向不可见的伴星之时,发展成螺旋状的轨道(这
和水从浴缸流出很相似),并且变得非常热而发出X射线(图6.3)。为了使这机制起作
用,不可见物体必须非常小,像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那样。从观察那颗可见星的轨道,
人们可推算出不可见物体的最小的可能质量。在天鹅X-1的情形,不可见星大约是太阳
质量的6倍。按照强德拉塞卡的结果,它的质量太大了,既不可能是白矮星,也不可能是
中子星。所以看来它只能是一个黑洞。



  图6.2在靠近照片中心的两个恒星之中更亮的那颗是天鹅X-1,被认为是
  由互相绕着旋转的一个黑洞和一个正常恒星组成。



  图6.3
  还有其他不用黑洞来解释天鹅X-1的模型,但所有这些都相当牵强附会。黑洞看来
是对这一观测的仅有的真正自然的解释。尽管如此,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基帕·索恩打
赌说,天鹅X-1不包含一个黑洞!这对我而言是一个保险的形式。我对黑洞作了许多研
究,如果发现黑洞不存在,则这一切都成为徒劳。但在这种情形下,我将得到赢得打赌
的安慰,他要给我4年的杂志《私人眼睛》。如果黑洞确实存在,基帕·索思将得到1年
的《阁楼》。我们在1975年打赌时,大家80%断定,天鹅座是一黑洞。迄今,我可以讲
大约95%是肯定的,但输赢最终尚未见分晓。
  现在,在我们的星系中和邻近两个名叫麦哲伦星云的星系中,还有几个类似天鹅X-
1的黑洞的证据。然而,几乎可以肯定,黑洞的数量比这多得太多了!在宇宙的漫长历史
中,很多恒星应该已经烧尽了它们的核燃料并坍缩了。黑洞的数目甚至比可见恒星的数
目要大得相当多。单就我们的星系中,大约总共有1千亿颗可见恒星。这样巨大数量的黑
洞的额外引力就能解释为何目前我们星系具有如此的转动速率,单是可见恒星的质量是
不足够的。我们还有某些证据说明,在我们星系的中心有大得多的黑洞,其质量大约是
太阳的10万倍。星系中的恒星若十分靠近这个黑洞时,作用在它的近端和远端上的引力
之差或潮汐力会将其撕开,它们的遗骸以及其他恒星所抛出的气体将落到黑洞上去。正
如同在天鹅X-1情形那样,气体将以螺旋形轨道向里运动并被加热,虽然不如天鹅X-1
那种程度会热到发出X射线,但是它可以用来说明星系中心观测到的非常紧致的射电和红
外线源。
  人们认为,在类星体的中心是类似的、但质量更大的黑洞,其质量大约为太阳的1亿
倍。落入此超重的黑洞的物质能提供仅有的足够强大的能源,用以解释这些物体释放出
的巨大能量。当物质旋入黑洞,它将使黑洞往同一方向旋转,使黑洞产生一类似地球上
的一个磁场。落入的物质会在黑洞附近产生能量非常高的粒子。该磁场是如此之强,以
至于将这些粒子聚焦成沿着黑洞旋转轴,也即它的北极和南极方向往外喷射的射流。在
许多星系和类星体中确实观察到这类射流。
  人们还可以考虑存在质量比太阳小很多的黑洞的可能性。因为它们的质量比强德拉
塞卡极限低,所以不能由引力坍缩产生:这样小质量的恒星,甚至在耗尽了自己的核燃
料之后,还能支持自己对抗引力。只有当物质由非常巨大的压力压缩成极端紧密的状态
时,这小质量的黑洞才得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氢弹可提供这样的条件:物理学家约翰·
惠勒曾经算过,如果将世界海洋里所有的重水制成一个氢弹,则它可以将中心的物质压
缩到产生一个黑洞。(当然,那时没有一个人可能留下来去对它进行观察!)更现实的
可能性是,在极早期的宇宙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下会产生这样小质量的黑洞。因为一个比
平均值更紧密的小区域,才能以这样的方式被压缩形成一个黑洞。所以当早期宇宙不是
完全光滑的和均匀的情形,这才有可能。但是我们知道,早期宇宙必须存在一些无规性,
否则现在宇宙中的物质分布仍然会是完全均匀的,而不能结块形成恒星和星系。
  很清楚,导致形成恒星和星系的无规性是否导致形成相当数目的“太初”黑洞,这
要依赖于早期宇宙的条件的细节。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确定现在有多少太初黑洞,我们就
能对宇宙的极早期阶段了解很多。质量大于10亿吨(一座大山的质量)的太初黑洞,可
由它对其他可见物质或宇宙膨胀的影响被探测到。然而,正如我们需要在下一章 看到
的,黑洞根本不是真正黑的,它们像一个热体一样发光,它们越小则发热发光得越厉害。
所以看起来荒谬,而事实上却是,小的黑洞也许可以比大的黑洞更容易地被探测到。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12
第七章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

  在1970年以前,我关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存在一个大爆炸奇点。
然而,同年11月我的女儿露西出生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当我上床时,我开始思考黑洞的
问题。我的残废使得这个过程相当慢,所以我有许多时间。那时候还不存在关于空间—
—时间的那一点是在黑洞之内还是在黑洞之外的准确定义。我已经和罗杰·彭罗斯讨论
过将黑洞定义为不能逃逸到远处的事件集合的想法,这也就是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它意味着,黑洞边界——即事件视界——是由刚好不能从黑洞逃逸而永远只在边缘上徘
徊的光线在空间——时间里的路径所形成的(图7.1)。这有点像从警察那儿逃开,但是
仅仅只能比警察快一步,而不能彻底地逃脱的情景!



  图7.1
  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光线的路径永远不可能互相靠近。如果它们靠近了,它们最终
就必须互相撞上。这正如和另一个从对面逃离警察的人相遇——你们俩都会被抓住:
(或者,在这种情形下落到黑洞中去。)但是,如果这些光线被黑洞所吞没,那它们就
不可能在黑洞的边界上呆过。所以在事件视界上的光线的路径必须永远是互相平行运动
或互相散开。另一种看到这一点的方法是,事件视界,亦即黑洞边界,正像一个影子的
边缘——一个即将临头的灾难的影子。如果你看到在远距离上的一个源(譬如太阳)投
下的影子,就能明白边缘上的光线不会互相靠近。
  如果从事件视界(亦即黑洞边界)来的光线永远不可能互相靠近,则事件视界的面
积可以保持不变或者随时间增大,但它永远不会减小——因为这意味着至少一些在边界
上的光线必须互相靠近。事实上,只要物质或辐射落到黑洞中去,这面积就会增大(图
7.2);或者如果两个黑洞碰撞并合并成一个单独的黑洞,这最后的黑洞的事件视界面积
就会大于或等于原先黑洞的事件视界面积的总和(图7.3)。事件视界面积的非减性质给
黑洞的可能行为加上了重要的限制。我如此地为我的发现所激动,以至于当夜没睡多少。
第二天,我给罗杰·彭罗斯打电话,他同意我的结果。我想,事实上他已经知道了这个
面积的性质。然而,他是用稍微不同的黑洞定义。他没有意识到,假定黑洞已终止于不
随时间变化的状态,按照这两种定义,黑洞的边界以及其面积都应是一样的。



  图7.2图7.3
  人们非常容易从黑洞面积的不减行为联想起被叫做熵的物理量的行为。熵是测量一
个系统的无序的程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外加干涉,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
无序度。(例如你只要停止保养房子,看会发生什么?)人们可以从无序中创造出有序
来(例如你可以油漆房子),但是必须消耗精力或能量,因而减少了可得到的有序能量
的数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这个观念的一个准确描述。它陈述道: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
加的,并且将两个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其合并系统的熵大于所有单独系统熵的总和。譬
如,考虑一盒气体分子的系统。分子可以认为是不断互相碰撞并不断从盒子壁反弹回来
的康乐球。气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这样它们撞击盒壁越频繁越厉害,而且
它们作用到壁上的向外的压力越大。假定初始时所有分子被一隔板限制在盒子的左半部,
如果接着将隔板除去,这些分子将散开并充满整个盒子。在以后的某一时刻,所有这些
分子偶尔会都呆在右半部或回到左半部,但占绝对优势的可能性是在左右两半分子的数
目大致相同。这种状态比原先分子在左半部分的状态更加无序,所以人们说熵增加了。
类似地,我们将一个充满氧分子的盒子和另一个充满氮分子的盒子连在一起并除去中间
的壁,则氧分子和氮分子就开始混合。在后来的时刻,最可能的状态是两个盒子都充满
了相当均匀的氧分子和氮分子的混合物。这种状态比原先分开的两盒的初始状态更无序,
即具有更大的熵。
  和其他科学定律,譬如牛顿引力定律相比,热力学定律的状况相当不同,例如,它
只是在绝大多数的而非所有情形下成立。在以后某一时刻,所有我们第一个盒子中的气
体分子在盒子的一半被发现的概率只有几万亿分之一,但它们可能发生。但是,如果附
近有一黑洞,看来存在一种非常容易的方法违反第二定律:只要将一些具有大量熵的物
体,譬如一盒气体扔进黑洞里。黑洞外物体的总熵就会减少。当然,人们仍然可以说包
括黑洞里的熵的总熵没有降低——但是由于没有办法看到黑洞里面,我们不能知道里面
物体的熵为多少。如果黑洞具有某一特征,黑洞外的观察者因之可知道它的熵,并且只
要携带熵的物体一落入黑洞,它就会增加,那将是很美妙的。紧接着上述的黑洞面积定
理的发现(即只要物体落入黑洞,它的事件视界面积就会增加),普林斯顿一位名叫雅
可布·柏肯斯坦的研究生提出,事件视界的面积即是黑洞熵的量度。由于携带熵的物质
落到黑洞中去,它的事件视界的面积就会增加,这样黑洞外物质的熵和事件视界面积的
和就永远不会降低。
  看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建议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然而还有一个致命的瑕疵。
如果一个黑洞具有熵,那它也应该有温度。但具有特定温度的物体必须以一定的速率发
出辐射。从日常经验知道:只要将火钳在火上烧至红热就能发出辐射。但在低温下物体
也发出辐射;通常情况下,只是因为其辐射相当小而没被注意到。为了不违反热力学第
二定律这辐射是必须的。所以黑洞必须发出辐射。但正是按照其定义,黑洞被认为是不
发出任何东西的物体,所以看来,不能认为黑洞的事件视界的面积是它的熵。1972年,
我和布兰登·卡特以及美国同事詹姆·巴丁合写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我们指出,虽然
在熵和事件视界的面积之间存在许多相似点,但还存在着这个致命的困难。我必须承认,
写此文章的部份动机是因为被柏肯斯坦所激怒,我觉得他滥用了我的事件视界面积增加
的发现。然而,最后发现,虽然是在一种他肯定没有预料到的情形下,但他基本上还是
正确的。
  1973年9月我访问莫斯科时,和苏联两位最主要的专家雅可夫·捷尔多维奇和亚历山
大·斯塔拉宾斯基讨论黑洞问题。他们说服我,按照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旋转黑洞
应产生并辐射粒子。在物理学的基础上,我相信他们的论点,但是不喜欢他们计算辐射
所用的数学方法。所以我着手设计一种更好的数学处理方法,并于1973年11月底在牛津
的一次非正式讨论会上将其公布于众。那时我还没计算出实际上辐射多少出来。我预料
要去发现的正是捷尔多维奇和斯塔拉宾斯基所预言的从旋转黑洞发出的辐射。然而,当
我做了计算,使我既惊奇又恼火的是,我发现甚至非旋转黑洞显然也以不变速率产生和
发射粒子。起初我以为这种辐射表明我所用的一种近似无效。我担心如果柏肯斯坦发现
了这个情况,他就一定会用它去进一步支持他关于黑洞熵的思想,而我仍然不喜欢这种
思想。然而,我越仔细推敲,越觉得这近似其实应该有效。但是,最后使我信服这辐射
是真实的理由是,这辐射的粒子谱刚好是一个热体辐射的谱,而且黑洞以刚好防止第二
定律被违反的准确速率发射粒子。此后,其他人用多种不同的形式重复了这个计算,他
们所有人都证实了黑洞必须如同一个热体那样发射粒子和辐射,其温度只依赖于黑洞的
质量——质量越大则温度越低。
  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能从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内逃逸出来,何以黑洞会发射粒子
呢?量子理论给我们的回答是,粒子不是从黑洞里面出来的,而是从紧靠黑洞的事件视
界的外面的“空”的空间来的!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去理解它:我们以为是“真空”
的空间不能是完全空的,因为那就会意味着诸如引力场和电磁场的所有场都必须刚好是
零。然而场的数值和它的时间变化率如同不确定性原理所表明的粒子位置和速度那样,
对一个量知道得越准确,则对另一个量知道得越不准确。所以在空的空间里场不可能严
格地被固定为零,因为那样它就既有准确的值(零)又有准确的变化率(也是零)。场
的值必须有一定的最小的不准确量或量子起伏。人们可以将这些起伏理解为光或引力的
粒子对,它们在某一时刻同时出现、互相离开、然后又互相靠近而且互相湮灭。这些粒
子正如同携带太阳引力的虚粒子:它们不像真的粒子那样能用粒子加速器直接探测到。
然而,可以测量出它们的间接效应。例如,测出绕着原子运动的电子能量发生的微小变
化和理论预言是如此相一致,以至于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不确定性原理还预言了类
似的虚的物质粒子对的存在,例如电子对和夸克对。然而在这种情形下,粒子对的一个
成员为粒子而另一成员为反粒子(光和引力的反粒子正是和粒子相同)。
  因为能量不能无中生有,所以粒子反粒子对中的一个参与者有正的能量,而另一个
有负的能量。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实粒子总是具有正能量,所以具有负能量的那一个粒子
注定是短命的虚粒子。它必须找到它的伴侣并与之相湮灭。然而,一颗接近大质量物体
的实粒子比它远离此物体时能量更小,因为要花费能量抵抗物体的引力吸引才能将其推
到远处。正常情况下,这粒子的能量仍然是正的。但是黑洞里的引力是如此之强,甚至
在那儿一个实粒子的能量都会是负的。所以,如果存在黑洞,带有负能量的虚粒子落到
黑洞里变成实粒子或实反粒子是可能的。这种情形下,它不再需要和它的伴侣相湮灭了,
它被抛弃的伴侣也可以落到黑洞中去。啊,具有正能量的它也可以作为实粒子或实反粒
子从黑洞的邻近逃走(图7.4)。对于一个远处的观察者而言,这看起来就像粒子是从黑
洞发射出来一样。黑洞越小,负能粒子在变成实粒子之前必须走的距离越短,这样黑洞
发射率和表观温度也就越大。



  图7.4
  辐射出去的正能量会被落入黑洞的负能粒子流所平衡。按照爱因斯坦方程E=mc^2
(E是能量,m是质量,c为光速),能量和质量成正比。所以往黑洞去的负能量流减少它
的质量。当黑洞损失质量时,它的事件视界面积变小,但是它发射出的辐射的熵过量地
补偿了黑洞的熵的减少,所以第二定律从未被违反过。
  还有,黑洞的质量越小,则其温度越高。这样当黑洞损失质量时,它的温度和发射
率增加,因而它的质量损失得更快。人们并不很清楚,当黑洞的质量最后变得极小时会
发生什么。但最合理的猜想是,它最终将会在一个巨大的、相当于几百万颗氢弹爆炸的
发射爆中消失殆尽。
  一个具有几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只具有千万分之一度的绝对温度。这比充满宇宙的微
波辐射的温度(大约2.7K)要低得多,所以这种黑洞的辐射比它吸收的还要少。如果宇
宙注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微波辐射的温度就会最终减小到比这黑洞的温度还低,它就
开始损失质量。但是即使那时候,它的温度是如此之低,以至于要用100亿亿亿亿亿亿亿
亿年(1后面跟66个O)才全部蒸发完。这比宇宙的年龄长得多了,宇宙的年龄大约只有
100到200亿年(1或2后面跟10个0)。另一方面,正如第六章 提及的,在宇宙的极早期
阶段存在由于无规性引起的坍缩而形成的质量极小的太初黑洞。这样的小黑洞会有高得
多的温度,并以大得多的速率发生辐射。具有10亿吨初始质量的太初黑洞的寿命大体和
宇宙的年龄相同。初始质量比这小的太初黑洞应该已蒸发完毕,但那些比这稍大的黑洞
仍在辐射出X射线以及伽玛射线。这些X 射线和伽玛射线像是光波,只是波长短得多。这
样的黑洞几乎不配这黑的绰号:它们实际上是白热的,正以大约1万兆瓦的功率发射能量。
  只要我们能够驾驭黑洞的功率,一个这样的黑洞可以开动十个大型的发电站。然而,
这是非常困难的:这黑洞的质量和一座山差不多,却被压缩成万亿之一英寸亦即比一个
原子核的尺度还小!如果在地球表面上你有这样的一个黑洞,就无法阻止它透过地面落
到地球的中心。它会穿过地球而来回振动,直到最后停在地球的中心。所以仅有的放置
黑洞并利用之发出能量的地方是绕着地球转动的轨道,而仅有的将其放到这轨道上的办
法是,用在它之前的一个大质量的吸引力去拖它,这和在驴子前面放一根胡罗卜相当像。
至少在最近的将来,这个设想并不现实。
  但是,即使我们不能驾驭这些太初黑洞的辐射,我们观测到它们的机遇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去寻找在太初黑洞寿命的大部分时间里发出的伽玛射线辐射。虽然它们在很远
以外的地方,从大部分黑洞来的辐射非常弱,但是从所有它们来的总的辐射是可以检测
得到的。我们确实观察到了这样的一个伽玛射线背景:图7.5表示观察到的强度随频率的
变化。然而,这个背景可以是也可能是除了太初黑洞之外的过程产生的。图7.5中点线指
出,如果在每立方光年平均有300个太初黑洞,它们所发射的伽玛射线的强度应如何地随
频率而变化。所以可以说,伽玛射线背景的观测并没给太初黑洞提供任何正的证据。但
它们确实告诉我们,在宇宙中每立方光年不可能平均有300个以上的太初黑洞。这个极限
表明,太初黑洞最多只能构成宇宙中百万分之一的物质。



  图7.5
  由于太初黑洞是如此之稀罕,看来不太可能存在一个近到我们可以将其当作一个单
独的伽玛射线源来观察。但是由于引力会
  图7.5将太初黑洞往任何物质处拉近,所以在星系里面和附近它们应该会更稠密得多。
虽然伽玛射线背景告诉我们,平均每立方光年不可能有多于300个太初黑洞,但它并没有
告诉我们,太初黑洞在我们星系中的密度。譬如讲,如果它们的密度高100万倍,则离开
我们最近的黑洞可能大约在10亿公里远,或者大约是已知的最远的行星——冥王星那么
远。在这个距离上去探测黑洞恒定的辐射,即使其功率为1万兆瓦,仍是非常困难的。人
们必须在合理的时间间隔里,譬如一星期,从同方向检测到几个伽玛射线量子,以便观
测到一个太初黑洞。否则,它们仅可能是背景的一部份。因为伽玛射线有非常高的频率,
从普郎克量子原理得知,每一伽玛射线量子具有非常高的能量,这样甚至发射一万兆瓦
都不需要许多量子。而要观测到从冥王星这么远来的如此少的粒子,需要一个比任何迄
今已造成的更大的伽玛射线探测器。况且,由于伽玛射线不能穿透大气层,此探测器必
须放到外空间。
  当然,如果一颗像冥王星这么近的黑洞已达到它生命的末期并要爆炸开来,去检测
其最后爆炸的辐射是容易的。但是,如果一个黑洞已经辐射了100至200亿年,不在过去
或将来的几百万年里,而是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到达它生命的终结的可能性真是相当小!
所以在你的研究津贴用光之前,为了有一合理的机会看到爆炸,必须找到在大约1光年距
离之内检测任何爆炸的方法。你仍需要一个相当大的伽玛射线探测器,以便去检测从这
爆炸来的若干伽玛射线量子。然而,在这种情形下,不必去确定所有的量子是否来自同
一方向,只要观测到所有它们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里来到的,就足够使人相当确信
它们是从同一爆炸来的。
  整个地球大气可以看作是一个能够认出太初黑洞的伽玛射线探测器。(无论如何,
我们不太可能造出比这更大的探测器!)当一个高能的伽玛射线量子打到我们大气的原
子上时,它会产生出电子正电子(反电子)对。当这些对打到其他原子上时,它们依序
会产生出更多的电子正电子对,所以人们得到了所谓的电子阵雨。其结果是产生称作切
伦科夫辐射的光的形式。因而,我们可以由寻找夜空的闪光来检测伽玛射线爆。当然,
存在许多其他现象,如闪电和太阳光从翻跟斗的卫星以及轨道上的碎片的反射,都能在
天空发出闪光。人们可在两个或更多的隔开相当远的地点同时观察这闪光,将伽玛射线
爆从以上所说的现象中识别出来。两位都柏林的科学家奈尔·波特和特勒伏·威克斯利
用阿历桑那州的望远镜进行了这类的探索。他们找到了一些闪光,但没有一个可以确认
为是从太初黑洞来的伽玛射线爆。
  即使对太初黑洞的探索证明是否定的,并且看来可能会是这样,仍然给了我们关于
极早期宇宙的重要信息。如果早期宇宙曾经是紊乱或无规的,或者物质的压力很低,可
以预料到会产生比我们对伽玛射线背景所作的观测所设下的极限更多的太初黑洞。只有
当早期宇宙是非常光滑和均匀的,并有很高的压力,人们才能解释为何没有观测到太初
黑洞。
  ◎◎◎◎◎
  黑洞辐射的思想是第一个这样的例子,它以基本的方式依赖于本世纪两个伟大理论
即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作的预言。因为它推翻了已有的观点,所以一开始就引起了
许多反对:“黑洞怎么会辐射东西出来?”当我在牛津附近的卢瑟福——阿普顿实验室
的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宣布我的计算结果时,受到了普遍质疑。我讲演结束后,会议主
席、伦敦国王学院的约翰·泰勒宣布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他甚至为此还写了一篇论
文。然而,最终包括约翰·泰勒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得出结论:如果我们关于广义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的其他观念是正确的,黑洞必须像热体那样辐射。这样,即使我们还不能找
到一个太初黑洞,大家相当普遍地同意,如果找到的话,它必须正在发射出大量的伽玛
射线和X射线。
  黑洞辐射的存在看来意味着,引力坍缩不像我们曾经认为的那样是最终的、不可逆
转的。如果一个航天员落到黑洞中去,黑洞的质量将增加,但是最终这额外质量的等效
能量会以辐射的形式回到宇宙中去。这样,此航天员在某种意义上被“再循环”了。然
而,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不朽,当他在黑洞里被撕开时,他的任何个人的时间的概念几
乎肯定都达到了终点,甚至最终从黑洞辐射出来的粒子的种类一般都和构成这航天员的
不同:这航天员所遗留下来的仅有特征是他的质量或能量。
  当黑洞的质量大于几分之一克时,我用以推导黑洞辐射的近似应是很有效的。但是,
当黑洞在它的生命晚期,质量变成非常小时,这近似就失效了。最可能的结果看来是,
它至少从宇宙的我们这一区域消失了,带走了航天员和可能在它里面的任何奇点(如果
其中确有一个奇点的话)。这是量子力学能够去掉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奇点的第一个迹象。
然而,我和其他人在1974年所用的方法不能回答诸如量子引力论中是否会发生奇性的问
题。所以从1975年以来,根据理查德·费因曼对于历史求和的思想,我开始发展一种更
强有力的量子引力论方法。这种方法对宇宙的开端和终结,以及其中的诸如航天员之类
的存在物给出的答案,这些将在下两章中叙述。我们将看到,虽然不确定性原理对于我
们所有的预言的准确性都加上了限制,同时它却可以排除掉发生在空间——时间奇点处
的基本的不可预言性。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17
第八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

--------------------------------------------------------------------------------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身预言了:空间—时间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
奇点处(如果整个宇宙坍缩的话)或在黑洞中的一个奇点处(如果一个局部区域,譬如
恒星要坍缩的话)结束。任何抛进黑洞的东西都会在奇点处被毁灭,只有它的质量的引
力效应能继续在外面被感觉得到。另一方面,当计入量子效应时,物体的质量和能量会
最终回到宇宙的其余部分,黑洞和在它当中的任何奇点一道被蒸发掉并最终消失。量子
力学对大爆炸和大挤压奇点也能有同样戏剧性的效应吗?在宇宙的极早或极晚期,当引
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至于量子效应不能不考虑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宇宙究竟是否有一
个开端或终结?如果有的话,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整个70年代我主要在研究黑洞,但在1981年参加在梵蒂冈由耶稣会组织的宇宙学会
议时,我对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问题的兴趣重新被唤起。天主教会试图对科学的问题立
法,并宣布太阳是绕着地球运动时,对伽利略犯下了大错误。几个世纪后的现在,它决
定邀请一些专家就宇宙学问题提出建议。在会议的尾声,所有参加者应邀出席教皇的一
次演讲。他告诉我们,在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是可以研究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去过问
大爆炸本身,因为那是创生的时刻,因而是上帝的事务。那时候我心中暗喜,他并不知
道,我刚在会议上作过的演讲的主题——空间—时间是有限而无界的可能性,就表明着
没有开端、没有创生的时刻。我不想去分享伽利略的厄运。我对伽利略之所以有一种强
烈的认同感,其部分原因是刚好我出生于他死后的300年!
  为了解释我和其他人关于量子力学如何影响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思想,必须首先按
照“热大爆炸模型”来理解为大家所接受的宇宙历史。它是假定从早到大爆炸时刻起宇
宙就用弗利德曼模型描述。在此模型中,人们发现当宇宙膨胀时,其中的任何物体或辐
射都变得更凉。(当宇宙的尺度大到二倍,它的温度就降低到一半。)由于温度即是粒
子的平均能量——或速度的测度,宇宙的变凉对于其中的物质就会有较大的效应。在非
常高的温度下,粒子会运动得如此之快,以至于能逃脱任何由核力或电磁力将它们吸引
一起的作用。但是可以预料,当它们变冷下来时,互相吸引的粒子开始结块。更有甚者,
连存在于宇宙中的粒子的种类也依赖于温度。在足够高的温度下,粒子的能量是如此之
高,只要它们碰撞就会产生出来很多不同的粒子/反粒子对——并且,虽然其中一些粒
子打到反粒子上去时会湮灭,但是它们产生得比湮灭得更快。然而,在更低的温度下,
碰撞粒子具有较小的能量,粒子/反粒子对产生得不快,而湮灭则变得比产生更快。
  就在大爆炸时,宇宙体积被认为是零,所以是无限热。但是,辐射的温度随着宇宙
的膨胀而降低。大爆炸后的1秒钟,温度降低到约为100亿度,这大约是太阳中心温度的
1千倍,亦即氢弹爆炸达到的温度。此刻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极轻的粒子,
它只受弱力和引力的作用)和它们的反粒子,还有一些质子和中子。随着宇宙的继续膨
胀,温度继续降低,电子/反电子对在碰撞中的产生率就落到它们湮灭率之下。这样只
剩下很少的电子,而大部分电子和反电子相互湮灭,产生出更多的光子。然而,中微子
和反中微子并没有互相湮灭掉,因为这些粒子和它们自己以及其他粒子的作用非常微弱,
所以直到今天它们应该仍然存在。如果我们能观测到它们,就会为非常热的早期宇宙阶
段的图象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据。可惜现今它们的能量太低了,以至于我们不能直接地观
察到。然而,如果中微子不是零质量,而是如苏联在1981年进行的一次没被证实的实验
所暗示的,自身具有小的质量,我们则可能间接地探测到它们。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
它们可以是“暗物质”的一种形式,具有足够的引力吸引去遏止宇宙的膨胀,并使之重
新坍缩。
  在大爆炸后的大约100秒,温度降到了10亿度,也即最热的恒星内部的温度。在此温
度下,质子和中子不再有足够的能量逃脱强核力的吸引,所以开始结合产生氘(重氢)
的原子核。氘核包含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然后,氘核和更多的质子中子相结合形成氦
核,它包含二个质子和二个中子,还产生了少量的两种更重的元素锂和铍。可以计算出,
在热大爆炸模型中大约4分之1的质子和中子转变了氦核,还有少量的重氢和其他元素。
所余下的中子会衰变成质子,这正是通常氢原子的核。
  1948年,科学家乔治·伽莫夫和他的学生拉夫·阿尔法在合写的一篇著名的论文中,
第一次提出了宇宙的热的早期阶段的图像。伽莫夫颇有幽默——他说服了核物理学家汉
斯·贝特将他的名字加到这论文上面,使得列名作者为“阿尔法、贝特、伽莫夫”,正
如希腊字母的前三个:阿尔法、贝他、伽玛,这特别适合于一篇关于宇宙开初的论文!
他们在此论文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宇宙的热的早期阶段的辐射(以光子的形式)
今天还应在周围存在,但是其温度已被降低到只比绝对零度(一273℃)高几度。这正是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1965年发现的辐射。在阿尔法、贝特和伽莫夫写此论文时,对于质
子和中子的核反应了解得不多。所以对于早期宇宙不同元素比例所作的预言相当不准确,
但是,在用更好的知识重新进行这些计算之后,现在已和我们的观测符合得非常好。况
且,在解释宇宙为何应该有这么多氦时,用任何其他方法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
相当确信,至少一直回溯到大爆炸后大约一秒钟为止,这个图像是正确无误的。
  大爆炸后的几个钟头之内,氦和其他元素的产生就停止了。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
宙仅仅只是继续膨胀,没有发生什么事。最后,一旦温度降低到几千度,电子和核子不
再有足够能量去抵抗它们之间的电磁吸引力,它们就开始结合形成原子。宇宙作为整体,
继续膨胀变冷,但在一个略比平均更密集的区域,膨胀就会由于额外的引力吸引而慢下
来。在一些区域膨胀会最终停止并开始坍缩。当它们坍缩时,在这些区域外的物体的引
力拉力使它们开始很慢地旋转;当坍缩的区域变得更小,它会自转得更快——正如在冰
上自转的滑冰者,缩回手臂时会自转得更快;最终,当这些区域变得足够小,自转的速
度就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碟状的旋转星系就以这种方式诞生了。另外一些区域刚好没
有得到旋转,就形成了叫做椭圆星系的椭球状物体。这些区域之所以停止坍缩是因为星
系的个别部分稳定地绕着它的中心旋转,但星系整体并没有旋转。
  随着时间流逝,星系中的氢和氦气体被分割成更小的星云,它们在自身引力下坍缩。
当它们收缩时,其中的原子相碰撞,气体温度升高,直到最后,热得足以开始热骤变反
应。这些反应将更多的氢转变成氦,释放出的热升高了压力,因此使星云不再继续收缩。
正如同我们的太阳一样,它们将氢燃烧成氦,并将得到的能量以热和光的形式辐射出来。
它们会稳定地在这种状态下停留一段很长的时间。质量更大的恒星需要变得更热,以去
平衡它们更强的引力,使得其核聚变反应进行得极快,以至于它们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
里将氢用光。然后,它们会稍微收缩一点。当它们进一步变热,就开始将氦转变成像碳
和氧这样更重的元素。但是,这一过程没有释放出太多的能量,所以正如在黑洞那一章
 描述的,危机就会发生了。人们不完全清楚下面还会发生什么,但是看来恒星的中心
区域会坍缩成一个非常紧致的状态,譬如中子星或黑洞。恒星的外部区域有时会在叫做
超新星的巨大爆发中吹出来,这种爆发会使星系中的所有恒星相形之下显得黯淡无光。
一些恒星接近生命终点时产生的重元素就抛回到星系里的气体中去,为下一代恒星提供
一些原料。我们自己的太阳包含大约2%这样的重元素,因为它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
是由50亿年前从包含有更早的超新星的碎片的旋转气体云形成的。云里的大部分气体形
成了太阳或者喷到外面去,但是少量的重元素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像地球这样的、现在
绕太阳公转的物体。
  地球原先是非常热的,并且没有大气。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冷却下来,并从岩石中溢
出的气体里得到了大气。这早先的大气不能使我们存活。因为它不包含氧气,但有很多
对我们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即是使臭鸡蛋难闻的气体)。然而,存在其他在这条件
下能繁衍的生命的原始形式。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作为原子的偶然结合形成叫做宏观
分子的大结构的结果而在海洋中发展,这种结构能够将海洋中的其他原子聚集成类似的
结构。它们就这样地复制了自己并繁殖。在有些情况下复制有误差。这些误差多数使得
新的宏观分子不能复制自己,并最终被消灭。然而,有一些误差会产生出新的宏观分子,
在复制它们自己时会变得更好。所以它们具有优点,并趋向于取代原先的宏观分子。进
化的过程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始,它导致了越来越复杂的自复制的组织。第一种原始的生
命形式消化了包括硫化氢在内的不同物质而放出氧气。这样就逐渐地将大气改变到今天
这样的成份,允许诸如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最后人类等生命的更高形式的发展。
  宇宙从非常热开始并随膨胀而冷却的景象,和我们今天所有的观测证据相一致。尽
管如此,还有许多重要问题未被回答:
  (1)为何早期宇宙如此之热?
  (2)为何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如此一致?为何在空间的所有地方和所有方向上它显得
是一样的?尤其是,当我们朝不同方向看时,为何微波辐射背景的温度是如此之相同?
这有点像问许多学生一个考试题。如果所有人都刚好给出相同的回答,你就会十分肯定,
他们互相之间通过话。在上述的模型中,从大爆炸开始光还没有来得及从一个很远的区
域传到另一个区域,即使这两个区域在宇宙的早期靠得很近。按照相对论,如果连光都
不能从一个区域走到另一个区域,则没有任何其他的信息能做到。所以,除非因为某种
不能解释的原因,导致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区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否则,没有一种
方法能使它们有互相一样的温度。
  (3)为何宇宙以这样接近于区分坍缩和永远膨胀模型的临界膨胀率的速率开始,以
至于即使在100亿年以后的现在,它仍然几乎以临界的速率膨胀?如果在大爆炸后的1秒
钟那一时刻其膨胀率甚至只要小十亿亿分之一,那么在它达到今天这么大的尺度之前宇
宙就已坍缩。
  (4)尽管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如此的一致和均匀,它却包含有局部的无规性,诸如恒
星和星系。人们认为,这些是从早期宇宙中不同区域间的密度的很小的差别发展而来。
这些密度起伏的起源是什么?
  广义相对论本身不能解释这些特征或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预言,在大爆炸奇点宇
宙是从无限密度开始的。在奇点处,广义相对论和所有其他物理定律都失效:人们不能
预言从奇点会出来什么。正如以前解释的,这表明我们可以从这理论中除去大爆炸奇点
和任何先于它的事件,因为它们对我们没有任何观测效应。空间一时间就会有边界——
大爆炸处的开端。
  看来科学揭露了一组定律,在不确定性原理极限内,如果我们知道宇宙在任一时刻
的状态,这些定律就会告诉我们,它如何随时间发展。这些定律也许原先是由上帝颁布
的,但是看来从那以后他就让宇宙按照这些定律去演化,而不再对它干涉。但是,它是
如何选择宇宙的初始状态和结构的?在时间的开端处“边界条件”是什么?
  一种可能的回答是,上帝选择宇宙的这种初始结构是因为某些我们无望理解的原因。
这肯定是在一个全能造物主的力量之内。但是如果他使宇宙以这种不可理解的方式开始,
何以他又选择让它按照我们可理解的定律去演化?整部科学史是对事件不是以任意方式
发生,而是反映了一定的内在秩序的逐步的意识。这秩序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由神灵主
宰的。只有假定这种秩序不但应用于定律,而且应用于在空间—时间边界处所给定的宇
宙初始条件才是自然的。可以有大量具有不同初始条件的宇宙模型,它们都服从定律。
应该存在某种原则去抽取一个初始状态,也就是一个模型去代表我们的宇宙。
  所谓的紊乱边界条件即是这样的一种可能性。这里含蓄地假定,或者宇宙是空间无
限的,或者存在无限多宇宙。在紊乱边界条件下,在刚刚大爆炸之后,寻求任何空间的
区域在任意给定的结构的概率,在某种意义上,和它在任何其他的结构的概率是一样的:
宇宙初始态的选择纯粹是随机的。这意味着,早期宇宙可能是非常紊乱和无规则的。因
为与光滑和有序的宇宙相比,存在着更多得多的紊乱和无序的宇宙。(如果每一结构都
是等几率的,多半宇宙是从紊乱无序态开始,就是因为这种态多得这么多。)很难理解,
从这样紊乱的初始条件,如何导致今天我们这个在大尺度上如此光滑和规则的宇宙。人
们还预料,在这样的模型中,密度起伏导致了比由伽玛射线背景所限定的多得多的太初
黑洞的形成。
  如果宇宙确实是空间无限的,或者如果存在无限多宇宙,则就会存在某些从光滑和
一致的形态开始演化的大的区域。这有一点像著名的一大群猴子敲打打字机的故事——
它们大部分所写的都是废话。但是纯粹由于偶然,它们可能碰巧打出莎士比亚的一首短
诗。类似地,在宇宙的情形,是否我们可能刚好生活在一个光滑和一致的区域里呢?初
看起来,这是非常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光滑的区域比紊乱的无序的区域少得多得多。然
而,假定只有在光滑的区域里星系、恒星才能形成,才能有合适的条件,让像我们这样
复杂的、有能力质疑为什么宇宙是如此光滑的问题、能自然复制的组织得以存在。这就
是被称为人择原理的一个应用的例子。人择原理可以释义作:“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
这个样子,乃是因为我们的存在。”
  人择原理有弱的和强的意义下的两种版本。弱人择原理是讲,在一个大的或具有无
限空间和/或时间的宇宙里,只有在空间一时间有限的一定区域里,才存在智慧生命发
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些区域中,如果智慧生物观察到他们在宇宙的位置满足那些为他们
生存所需的条件,他们不应感到惊讶。这有点像生活在富裕街坊的富人看不到任何贫穷。
  应用弱人择原理的一个例子是“解释”为何大爆炸发生于大约100亿年之前——智慧
生物需要那么长时间演化。正如前面所解释的,一个早代的恒星首先必须形成。这些恒
星将一些原先的氢和氦转化成像碳和氧这样的元素,由这些元素构成我们。然后恒星作
为超新星而爆发,其裂片形成其他恒星和行星,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太阳系,太阳系年龄
大约是50亿年。地球存在的头10亿或20亿年,对于任何复杂东西的发展都嫌太热。余下
的30亿年左右才用于生物进化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导致从最简单的组织到能够测量回
溯到大爆炸那一瞬间的生物的形成。
  很少人会对弱人择原理的有效性提出异议。然而,有的人走得更远并提出强人择原
理。按照这个理论,存在许多不同的宇宙或者一个单独宇宙的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一个
都有自己初始的结构,或许还有自己的一套科学定律。在这些大部分宇宙中,不具备复
杂组织发展的条件;只有很少像我们的宇宙,在那里智慧生命得以发展并质疑:“为何
宇宙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这回答很简单: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
儿!
  我们现在知道,科学定律包含许多基本的数,如电子电荷的大小以及质子和电子的
质量比。至少现在,我们不能从理论上预言这些数值——我们必须由观察找到它们。也
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一个将它们所有都预言出来的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但是还可能
它们之中的一些或全部,在不同的宇宙或在一个宇宙之中是变化的。令人吃惊的事实是,
这些数值看来是被非常细致地调整到使得生命的发展成为可能。例如,如果电子的电荷
只要稍微有点不同,则要么恒星不能够燃烧氢和氦,要么它们没有爆炸过。当然,也许
存在其他形式的、甚至还没被科学幻想作家梦想过的智慧生命。它并不需要像太阳这样
恒星的光,或在恒星中制造出并在它爆炸时被抛到空间去的更重的化学元素。尽管如此,
看来很清楚,允许任何智慧生命形式的发展的数值范围是比较小的。对于大部份数值的
集合,宇宙也会产生,虽然它们可以是非常美的,但不包含任何一个能为如此美丽而惊
讶的人。人们既可以认为这是在创生和科学定律选择中的神意的证据,也可以认为是对
强人择原理的支持。
  人们可以提出一系列理由,来反对强人择原理对宇宙的所观察到的状态的解释。首
先,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说,所有这些不同的宇宙存在?如果它们确实互相隔开,在其他
宇宙发生的东西,怎么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宇宙中没有可观测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用
经济学原理,将它们从理论中割除去。另一方面,它们若仅仅是一个单独宇宙的不同区
域,则在每个区域里的科学定律必须是一样的,因为否则人们不能从一个区域连续地运
动到另一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区域之间的仅有的不同只是它们的初始结构。这样,
强人择原理即归结为弱人择原理。
  对强人择原理的第二个异议是,它和整个科学史的潮流背道而驰。我们是从托勒密
和他的党人的地心宇宙论发展而来,通过哥白尼和伽利略日心宇宙论,直到现代的图象,
其中地球是一个中等大小的行星,它绕着一个寻常的螺旋星系外圈的普通恒星作公转,
而这星系本身只是在可观察到的宇宙中万亿个星系中的一个。然而强人择原理却宣布,
这整个庞大的构造仅仅是为我们的缘故而存在,这是非常难以令人置信的。我们太阳系
肯定是我们存在的前提,人们可以将之推广于我们的星系,使之允许早代的恒星产生重
元素。但是,丝毫看不出存在任何其他星系的必要,在大尺度上也不需要宇宙在每一方
向上必须如此一致和类似。
  如果人们能够表明,相当多的宇宙的不同初始结构会演化产生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宇
宙,至少在弱的形式上,人们会对人择原理感到更满意。如果这样,则一个从某些随机
的初始条件发展而来的宇宙,应当包含许多光滑的、一致的并适合智慧生命演化的区域。
另一方面,如果宇宙的初始条件必须极端仔细地选择,才能导致在我们周围所看到的一
切,宇宙就不太可能包含任何会出现生命的区域。在上述的热大爆炸模型中,没有足够
的方向使热从一个区域流到另一区域。这意味着宇宙的初始态在每一处必须刚好有同样
的温度,才能说明我们在每一方向上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都有同样温度,其初始的膨胀
率也要非常精确地选择,才能使得现在的膨胀率仍然是如此接近于需要用以避免坍缩的
临界速率。这表明,如果直到时间的开端热大爆炸模型都是正确的,则必须非常仔细地
选择宇宙的初始态。所以,除非作为上帝有意创造像我们这样生命的行为,否则要解释
为何宇宙只用这种方式起始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试图寻找一个能从许多不同的初始结构演化到象现在这样的宇宙的宇宙模型,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阿伦·固斯提出,早期宇宙可能存在过一个非常快速膨胀的时期。
这种膨胀叫做“暴涨”,意指宇宙在一段时间里,不像现在这样以减少的、而是以增加
的速率膨胀。按照固斯理论,在远远小于1秒的时间里,宇宙的半径增大了100万亿亿亿
(1后面跟30个0)倍。
  固斯提出,宇宙是以一个非常热而且相当紊乱的状态从大爆炸开始的。这些高温表
明宇宙中的粒子运动得非常快并具有高能量。正如早先我们讨论的,人们预料在这么高
的温度下,强和弱核力及电磁力都被统一成一个单独的力。当宇宙膨胀时它会变冷,粒
子能量下降。最后出现了所谓的相变,并且力之间的对称性被破坏了:强力变得和弱力
以及电磁力不同。相变的一个普通的例子是,当水降温时会冻结成冰。液态水是对称的,
它在任何一点和任何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然而,当冰晶体形成时,它们有确定的位置,
并在某一方向上整齐排列,这就破坏了水的对称。
  处理水的时候,只要你足够小心,就能使之“过冷”,也就是可以将温度降低到冰
点(0℃)以下而不结冰。固斯认为,宇宙的行为也很相似:宇宙温度可以低到临界值以
下,而没有使不同的力之间的对称受到破坏。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宇宙就处于一个不稳
定状态,其能量比对称破缺时更大。这特殊的额外能量呈现出反引力的效应:其作用如
同一个宇宙常数。宇宙常数是当爱因斯坦在试图建立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时,引进广义
相对论之中去的。由于宇宙已经像大爆炸模型那样膨胀,所以这宇宙常数的排斥效应使
得宇宙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膨胀,即使在一些物质粒子比平均数多的区域,这一有效宇宙
常数的排斥作用超过了物质的引力吸引作用。这样,这些区域也以加速暴涨的形式而膨
胀。当它们膨胀时,物质粒子越分越开,留下了一个几乎不包含任何粒子,并仍然处于
过冷状态的膨胀的宇宙。宇宙中的任何不规则性都被这膨胀抹平,正如当你吹胀气球时,
它上面的皱纹就被抹平了。所以,宇宙现在光滑一致的状态,可以是从许多不同的非一
致的初始状态演化而来。
  在这样一个其膨胀由宇宙常数加速、而不由物质的引力吸引使之减慢的宇宙中,早
期宇宙中的光线就有足够的时间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这就解答了早先提出的,
为何在早期宇宙中的不同区域具有同样性质的问题。不但如此,宇宙的膨胀率也自动变
得非常接近于由宇宙的能量密度决定的临界值。这样,不必去假设宇宙初始膨胀率曾被
非常仔细地选择过,就能解释为何现在的膨胀率仍然是如此地接近于临界值。
  暴涨的思想还能解释为何宇宙存在这么多物质。在我们能观察到的宇宙里大体有1亿
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1后面跟80个0)个粒子。它们从何而来?答案是,在量子理论中,
粒子可以从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由能量中创生出来。但这只不过引起了能量从何而来
的问题。答案是,宇宙的总能量刚好是零。宇宙的物质是由正能量构成的;然而,所有
物质都由引力互相吸引。两块互相靠近的物质比两块分得很开的物质具有更少的能量,
因为你必须消耗能量去克服把它们拉在一起的引力而将其分开。这样,在一定意义上,
引力场具有负能量。在空间上大体一致的宇宙的情形中,人们可以证明,这个负的引力
能刚好抵消了物质所代表的正能量,所以宇宙的总能量为零。
  零的两倍仍为零。这样宇宙可以同时将其正的物质能和负的引力能加倍,而不破坏
其能量的守恒。在宇宙的正常膨胀时,这并没有发生。这时当宇宙变大时,物质能量密
度下降。然而,这种情形确实发生于暴涨时期。因为宇宙膨胀时,过冷态的能量密度保
持不变:当宇宙体积加倍时,正物质能和负引力能都加倍,总能量保持为零。在暴涨相,
宇宙的尺度增大了一个非常大的倍数。这样,可用以制造粒子的总能量变得非常大。正
如固斯所说的:“都说没有免费午餐这件事,但是宇宙是最彻底的免费午餐。”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47
今天宇宙不是以暴涨的方式膨胀。这样,必须有一种机制,它可以消去这一非常大
的有效宇宙常数,从而使膨胀率从加速的状态,改变为正如同今天这样由引力减慢下的
样子。人们可以预料,在宇宙暴涨时不同力之间的对称最终会被破坏,正如过冷的水最
终会凝固一样。这样,未破缺的对称态的额外能量就会释放,并将宇宙重新加热到刚好
低于使不同力对称的临界温度。以后,宇宙就以标准的大爆炸模式继续膨胀并变冷。但
是,现在找到了何以宇宙刚好以临界速率膨胀,并在不同的区域具有相同温度的解释。
  在固斯的原先设想中,有点像在非常冷的水中出现冰晶体,相变是突然发生的。其
想法是,正如同沸腾的水围绕着蒸汽泡,新的对称破缺相的“泡泡”在原有的对称相中
形成。泡泡膨胀并互相碰撞,直到整个宇宙变成新相。麻烦在于,正如同我和其他几个
人所指出的,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甚至即使泡泡以光速涨大,它们也要互相分离,并
因此不能合并在一起。结果宇宙变成一种非常不一致的状态,有些区域仍具有不同力之
间的对称。这样的模型跟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并不吻合。
  1981年10月,我去莫斯科参加量子引力的会议。会后,我在斯特堡天文研究所做了
一个有关暴涨模型和它的问题的讲演。听众席中有一年轻的苏联人——莫斯科列别提夫
研究所的安德雷·林德——他讲,如果泡泡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宇宙的区域被整个
地包含在一个单独的泡泡之中,则可以避免泡泡不能合并在一起的困难。为了使这个行
得通,从对称相向对称破缺相的改变必须在泡泡中进行得非常慢,而按照大统一理论这
是相当可能的。林德的缓慢对称破缺思想是非常好的,但过后我意识到,他的泡泡在那
一时刻必须比宇宙的尺度还要大!我指出,那时对称不仅仅在泡泡里,而且在所有的地
方同时被破坏。这会导致一个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一致的宇宙。我被这个思想弄得非常
激动,并和我的一个学生因·莫斯讨论。然而,当我后来收到一个科学杂志社寄来的林
德的论文,征求是否可以发表时,作为他的朋友,我感到相当难为情。我回答说,这里
有一个关于泡泡比宇宙还大的瑕疵,但是里面关于缓慢对称破缺的基本思想是非常好的。
我建议将此论文照原样发表。因为林德要花几个月时间去改正它,并且他寄到西方的任
何东西都要通过苏联的审查,这种对于科学论文的审查既无技巧可言又很缓慢。我和因
·莫斯便越俎代庖,为同一杂志写了一篇短文。我们在该文中指出这泡泡的问题,并提
出如何将其解决。
  我从莫斯科返回的第二天,即去费城接受富兰克林研究所的奖章。我的秘书朱迪·
费拉以其不差的魅力说服了英国航空公司向她和我免费提供协和式飞机的宣传旅行座席。
然而,在去机场的路上被大雨耽搁,我没赶上航班。尽管如此,我最终还是到了费城并
得到奖章。之后,应邀作了关于暴涨宇宙的讲演。正如在莫斯科那样,我用大部分时间
讲授关于暴涨模型的问题。但在结尾时,我提到林德关于缓慢对称破缺的思想,以及我
的修正意见。听众中有一位年轻的宾夕凡尼亚大学的助理教授保罗·斯特恩哈特,讲演
后他和我讨论暴涨的问题。次年2月份,他寄给我一篇由他和一个学生安德鲁斯·阿尔伯
勒希特合写的论文。在该文中,他们提出了某种非常类似林德缓慢对称破缺的思想。后
来他告诉我,他不记得我描述过林德的思想,并且只是在他们几乎完成论文之时,才看
到林德的文章。在西方,现在他们和林德分享以缓慢对称破缺的思想为基础,并发现所
谓新暴涨模型的荣誉。(旧的暴涨模型是指固斯关于形成泡泡后快速对称破缺的原始设
想。)
  新暴涨模型是一个好的尝试,它能解释宇宙为何是这种样子。然而我和其他几个人
指出,至少在它原先的形式,它预言的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起伏比所观察到的情形要大
得多。后来的工作还对极早期宇宙中是否存在这类所需要的相变提出怀疑。我个人的意
见是,现在新暴涨模型作为一个科学理论是气数已尽。虽然有很多人似乎没有听进它的
死讯,还继续写文章,好像那理论还有生命力。林德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所谓紊
乱暴涨模型。这里没有相变和过冷,而代之以存在一个自旋为0的场,由于它的量子涨落,
在早期宇宙的某些区域有大的场量。在那些区域中,场的能量起到宇宙常数的作用,它
具有排斥的引力效应,因此使得这些区域以暴涨的形式膨胀。当它们膨胀时,它们中的
场的能量慢慢地减小,直到暴涨改变到犹如热大爆炸模型中的膨胀时为止。这些区域之
一就成为我们看到的宇宙。这个模型具有早先暴涨模型的所有优点,但它不是取决于使
人生疑的相变,并且还能给出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起伏,其幅度与观测相符合。
  暴涨模型的研究指出:宇宙现在的状态可以从相当大量的不同初始结构引起的。这
是重要的,因为它表明不必非常细心地选取我们居住的那部份宇宙区域的初始状态。所
以,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利用弱人择原理解释宇宙为何是这个样子。然而,绝不是
任何一种初始结构都会产生像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这一点很容易说明,考虑现在宇宙
处于一个非常不同的态,例如一个非常成团的、非常无规则的态,人们可以利用科学定
律,在时间上将其演化回去,以确定宇宙在更早时刻的结构。按照经典广义相对论的奇
点定理,仍然存在一个大爆炸奇点。如果你在时间前进方向上按照科学定律演化这样的
宇宙,你就会得到你一开始给定的那个成团的无规则的态。这样,必定存在不会产生我
们今天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初始结构。所以,就连暴涨模型也没有告诉我们,为何初始结
构不是那种产生和我们观测到的非常不同的宇宙的某种态。我们是否应该转去应用人择
原理以求解释呢?难道所有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好运气?看来,这只是无望的遁词,是对
我们理解宇宙内在秩序的所有希望的否定。
  为了预言宇宙应该是如何开始的,人们需要在时间开端处有效的定律。罗杰·彭罗
斯和我证明的奇点定理指出,如果广义相对论的经典理论是正确的,则时间的开端是具
有无限密度和无限空间——时间曲率的一点,在这一点上所有已知的科学定律都失效。
人们可以设想存在在奇点处成立的新定律,但是在如此不守规矩的点处,甚至连表述这
样的定律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从观察中我们没有得到关于这些定律应是什么样子的任
何提示。然而,奇点定理真正表明的是,该处引力场变得如此之强,以至于量子引力效
应变得重要:经典理论不再能很好地描述宇宙。所以,人们必须用量子引力论去讨论宇
宙的极早期阶段。我们将会看到,在量子力学中,通常的科学定律有可能在任何地方都
有效,包括时间开端这一点在内:不必针对奇点提出新的定律,因为在量子理论中不须
有任何奇点。
  我们仍然没有一套完整而协调的理论,它将量子力学和引力结合在一起。然而,我
们相当清楚这样一套统一理论所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它必须和费因曼提
出的按照对历史求和的量子力学表述相一致。在这种方法里,一个粒子不像在经典理论
中那样,不仅只有一个历史。相反的,它被认为是通过空间——时间里的每一可能的路
径,每一条途径有一对相关的数,一个代表波的幅度,另一个代表它的相位。粒子通过
一指定点的概率是将通过此点的所有可能途径的波迭加而求得。然而,当人们实际去进
行这些求和时,就遇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回避这个问题的唯一独特的方法是:你必须
不是对发生在你我经验的“实”的时间内的,而是对发生在所谓“虚”的时间内的粒子
的途径的波进行求和。虚时间可能听起来像科学幻想,但事实上,它是定义得很好的数
学概念。如果你取任何平常的(或“实的”)数和它自己相乘,结果是一个正数。(例
如2乘2是4,但-2乘-2也是这么多)。然而,有一种特别的数(叫虚数),当它们自乘
时得到负数。(在这儿的虚数单位叫做i,它自乘时得-1,2i自乘得-4,等等。)人们
必须利用虚时间,以避免在进行费因曼对历史求和的技术上的困难。也就是为了计算的
目的人们必须用虚数而不是用实数来测量时间。这对空间—时间有一有趣的效应:时间
和空间的区别完全消失。事件具有虚值时间坐标的空间—时间被称为欧几里德型的,它
是采用建立了二维面几何的希腊人欧几里德的名字命名的。我们现在称之为欧几里德空
间—时间的东西除了是四维而不是二维以外,其余的和它非常相似。在欧几里德空间—
时间中,时间方向和空间方向没有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在通常用实的时间坐标来标记
事件的实的空间—时间里,人们很容易区别这两种方向——在光锥中的任何点是时间方
向,之外为空间方向。就日常的量子力学而言,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利用虚的时间和欧
几里德空间—时间可以认为仅仅是一个计算实空间—时间的答案的数学手段(或技巧)。
  我们相信,作为任何终极理论的一部分而不可或缺的第二个特征是爱因斯坦的思想,
即引力场是由弯曲的空间—时间来代表:粒子在弯曲空间中试图沿着最接近于直线的某
种途径走,但因为空间—时间不是平坦的。它们的途径看起来似乎被引力场折弯了。当
我们用费因曼的路径求和方法去处理爱因斯坦的引力观点时,和粒子的历史相类似的东
西则是代表整个宇宙历史的完整的弯曲的空间—时间。为了避免实际进行历史求和的技
术困难,这些弯曲的空间—时间必须采用欧几里德型的。也就是,时间是虚的并和空间
的方向不可区分。为了计算找到具有一定性质,例如在每一点和每一方向上看起来都一
样的实的空间—时间的概率,人们将和所有具有这性质的历史相关联的波迭加起来即可。
  在广义相对论的经典理论中,有许多不同的可能弯曲的空间—时间,每一个对应于
宇宙的不同的初始态。如果我们知道宇宙的初始态,我们就会知道它的整个历史。类似
地,在量子引力论中,存在许多不同的可能的宇宙量子态。如果我们知道在历史求和中
的欧几里德弯曲空间—时间在早先时刻的行为,我们就会知道宇宙的量子态。
  在以实的空间—时间为基础的经典引力论中,宇宙可能的行为只有两种方式:或者
它已存在了无限长时间,或者它在有限的过去的某一时刻的奇点上有一个开端。而在量
子引力论中,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因为人们是用欧几里德空间—时间,在这儿时间方
向和空间方向是同等的,所以空间—时间只有有限的尺度,却没有奇点作为它的边界或
边缘是可能的。空间—时间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地球的表面积是有限
的,但它没有边界或边缘:如果你朝着落日的方向驾船,你不会掉到边缘外面或陷入奇
点中去。(因为我曾经环球旅行过,所以知道!)
  如果欧几里德空间—时间延伸到无限的虚时间,或者在一个虚时间奇点处开始,我
们就有了和在经典理论中指定宇宙初态的同样问题,即上帝可以知道宇宙如何开始,但
是我们提不出任何特别原因,认为它应以这种而不是那种方式开始。另一方面,量子引
力论开辟了另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这儿空间—时间没有边界,所以没有必要指定边界上
的行为。这儿就没有使科学定律失效的奇点,也就是不存在在该处必须祈求上帝或某些
新的定律给空间一时间设定边界条件的空间—时间边缘。人们可以说:“宇宙的边界条
件是它没有边界。”宇宙是完全自足的,而不被任何外在于它的东西所影响。它既不被
创生,也不被消灭。它就是存在。
  我正是在早先提到的那次梵帝冈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时间和空间可能会共同形成一
个在尺度上有限而没有任何边界或边缘的面。然而我的论文数学气息太浓,所以文章中
包含的上帝在创造宇宙的作用的含义在当时没有被普遍看出来(对我也正是如此)。在
梵蒂冈会议期间,我不知道如何用“无边界”思想去预言宇宙。然而,第二年夏天我在
加州大学的圣他巴巴拉分校渡过。我的一位朋友兼合作者詹姆·哈特尔在那里,他和我
共同得出了如果空间—时间没有边界时宇宙应满足的条件。回到剑桥后,我和我的两个
研究生朱丽安·拉却尔和约纳逊·哈里威尔继续从事这项工作。
  我要着重说明,时间一空间是有限而无界的思想仅仅只是一个设想,它不能从其他
原理导出。正如任何其他的科学理论,它原先可以是出于美学或形而上学的原因而被提
出,但是对它的真正检验在于它所给出的预言是否与观测相一致。然而,在量子引力的
情况下,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这很难确定。首先,正如将在下一章 所要解释的,虽然我
们对能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的理论所应具有的特征,已经知道得相当多,
但我们还不能准确地认定这样一个理论。其次,任何详尽描述整个宇宙的模型在数学上
都过于复杂,以至于我们不能通过计算做出准确的预言。所以,人们不得不做简化的假
设和近似——并且甚至这样,要从中引出预言仍是令人生畏的问题。
  在对历史求和中的每一个历史不只描述空间—时间,而且描述在其中的任何东西—
—包括像能观察宇宙历史的人类那样复杂的生物。这可对人择原理提供另一个支持,因
为如果任何历史都是可能的,就可以用人择原理去解释为何我们发现宇宙是现今这样子。
尽管我们对自己并不生存于其中的其他历史究竟有什么意义还不清楚。然而,如果利用
对历史求和可以显示,我们的宇宙不只是一个可能的,而且是最有可能的历史,则这个
量子引力论的观点就会令人满意得多。为此,我们必须对所有可能的没有边界的欧几里
德空间—时间进行历史求和。
  人们从无边界假定得知,宇宙沿着大多数历史的机会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有一
族特别的历史比其他的历史有更多机会。这些历史可以描绘得像是地球的表面。在那儿
与北极的距离代表虚的时间,并且离北极等距离的圆周长代表宇宙的空间尺度。宇宙是
从作为单独一点的北极开始的。当你一直往南走去,离开北极等距离的纬度圈变大,这
是和宇宙随虚时间的膨胀相对应(图8.1)。宇宙在赤道处达到最大的尺度,并且随着虚
时间的继续增加而收缩,最后在南极收缩成一点。尽管宇宙在北南二极的尺度为零,这
些点不是奇点,并不比地球上的北南二极更奇异。科学定律在这儿有效,正如同它仍在
地球上的北南二极有效一样。



  图8.1
  然而,在实的时间里宇宙的历史显得非常不一样。大约在100或200亿年以前,它有
一个最小的尺度,这相当于在虚时间里的最大的半径。在后来的实时间里,宇宙就像由
林德设想的紊乱暴涨模型那样地膨胀(但是现在人们不必假定宇宙是从某一类正确的状
态产生出来)。宇宙会膨胀到一个非常大的尺度,并最终重新坍缩成为在实时间里看起
来像是奇点的一个东西。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我们躲开黑洞,仍然是注定要毁
灭的。只有当我们按照虚时间来描绘宇宙时才不会有奇点。
  如果宇宙确实处在这样的一个量子态里,在虚时间里宇宙就没有奇点。所以,我近
期的工作似乎完全使我早期研究奇点的工作成果付之东流。但是正如上面所指出的,奇
点定理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们指出引力场必然会强到不能无视量子引力效应的程度。
这接着导致也许在虚时间里宇宙的尺度有限但没有边界或奇点的观念。然而,当人们回
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实时间,那儿仍会出现奇点。陷进黑洞那位可怜的航天员的结局仍
然是极可悲的;只有当他在虚时间里生活,才不会遭遇到奇点。
  上述这些也许暗示所谓的虚时间是真正的实时间,而我们叫做实时间的东西恰恰是
子虚乌有的空想的产物。在实时间中,宇宙的开端和终结都是奇点。这奇点构成了科学
定律在那儿不成立的空间—时间边界。但是,在虚时间里不存在奇点或边界。所以,很
可能我们称之为虚时间的才真正是更基本的观念,而我们称作实时间的反而是我们臆造
的,它有助于我们描述宇宙的模样。但是,按照我在第一章 所描述的方法,科学理论
仅仅是我们用以描述自己所观察的数学模型,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所以去问诸如
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实”的或“虚”的时间,哪一个是实在的?这仅仅是哪一
个描述更为有用的问题。
  人们还可以利用对历史求和以及无边界假设去发现宇宙的哪些性质可能发生。例如,
人们可以计算,当宇宙具有现在密度的某一时刻,在所有方向上以几乎同等速率膨胀的
概率。在迄今已被考察的简化的模型中,发现这个概率是高的;也就是,无边界假设导
致一个预言,即宇宙现在在每一方向的膨胀率几乎相同是极其可能的。这与微波背景辐
射的观测相一致,它指出在任何方向上具有几乎完全同样的强度。如果宇宙在某些方向
比其他方向膨胀得更快,在那些方向辐射的强度就会被一个附加的红移所减小。
  人们正在研究无边界条件的进一步预言。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是,早期宇宙中物质
密度对其平均值小幅度的偏离,这些偏离首先引起星系,然后是恒星,最后是我们自身
的形成。测不准原理意味着,早期宇宙不可能是完全均匀的,因为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必
定有一些不确定性或起伏。利用无边界条件,我们发现,宇宙事实上必须是从仅仅由测
不准原理允许的最小的可能的非均匀性开始的。然后,正如在暴涨模型中预言的一样,
宇宙经历了一个快速膨胀时期。在这个期间,开初的非均匀性被放大到足以解释在我们
周围观察到的结构的起源。在一个各处物质密度稍有变化的膨胀宇宙中,引力使得较紧
密区域的膨胀减慢,并使之开始收缩。这就导致星系、恒星和最终甚至像我们自己这样
微不足道的生物的形成。因而,我们在宇宙中看到的所有复杂的结构,可由宇宙无边界
条件和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给予解释。
  空间和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没有边界的闭曲面的思想,对于上帝在宇宙事务中的作用
还有一个深远的含义。随着科学理论在描述事件的成功,大部分人进而相信上帝允许宇
宙按照一套定律来演化,而不介入其间促使宇宙触犯这些定律。然而,定律并没有告诉
我们,宇宙的太初应像什么样子——它依然要靠上帝卷紧发条,并选择如何去启动它。
只要宇宙有一个开端,我们就可以设想存在一个造物主。但是,如果宇宙确实是完全自
足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就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它就是存在。那么,还会有造
物主存身之处吗?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48
第九章 时间箭头

--------------------------------------------------------------------------------

  我们在前几章中看到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时间性质的观点是如何变化的。直到本
世纪初,人们还相信绝对时间。也就是说,每一事件可由一个称为“时间”的数以唯一
的方式来标记,所有好的钟在测量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上都是一致的。然而,对于
任何正在运动的观察者光速总是一样的这一发现,导致了相对论;而在相对论中,人们
必须抛弃存在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的观念。代之以每个观察者携带的钟所记录的他自己
的时间测量——不同观察者携带的钟不必要读数一样。这样,对于进行测量的观察者而
言,时间变成一个更主观的概念。
  当人们试图统一引力和量子力学时,必须引入“虚”时间的概念。虚时间是不能和
空间方向区分的。如果一个人能往北走,他就能转过头并朝南走;同样的,如果一个人
能在虚时间里向前走,他应该能够转过来并往后走。这表明在虚时间里,往前和往后之
间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别。另一方面,当人们考察“实”时间时,正如众所周知的,在前
进和后退方向存在有非常巨大的差别。这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从何而来?为何我们记
住过去而不是将来?
  科学定律并不区别过去和将来。更精确地讲,正如前面所解释的,科学定律在称作
C、P和T的联合作用(或对称)下不变。(C是指将反粒子来替代粒子;P的意思是取镜象,
这样左和右就互相交换了;T是指颠倒所有粒子的运动方向,也就是使运动倒退回去。)
在所有正常情形下,制约物体行为的科学定律在CP联合对称下不变。换言之,对于其他
行星上的居民,若他们是我们的镜像并且由反物质而不是物质构成,则生活会刚好是同
样的。
  如果科学定律在CP联合对称以及CPT联合对称下都不变,它们也必须在单独的T 对称
下不变。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实时间中,前进和后退的方向之间还是有一个大的差异。
想像一杯水从桌子上滑落到地板上被打碎。如果你将其录像,你可以容易地辨别出它是
向前进还是向后退。如果将其倒回来,你会看到碎片忽然集中到一起离开地板,并跳回
到桌子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杯子。你可断定录像是在倒放,因为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从
未见过。如果这样的事发生,陶瓷业将无生意可做。
  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并跳回到桌子上,通常的解释是这违
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
它是穆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桌面上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
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上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人们很容易从早先桌子上的杯
子变成后来地面上的碎杯子,而不是相反。
  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将来区
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
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
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
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收缩。
  我将在这一章 论断,宇宙的无边界条件和弱人择原理一起能解释为何所有的三个
箭头指向同一方向。此外,为何必须存在一个定义得很好的时间箭头。我将论证心理学
箭头是由热力学箭头所决定,并且这两种箭头必须总是指向相同的方向。如果人们假定
宇宙的无边界条件,我们将看到必然会有定义得很好的热力学和宇宙学时间箭头。但对
于宇宙的整个历史来说,它们并不总是指向同一方向。然而,我将指出,只有当它们指
向一致时,对于能够发问为何无序度在宇宙膨胀的时间方向上增加的智力生命的发展,
才有合适的条件。
  首先,我要讨论热力学时间箭头。总存在着比有序状态更多得多的无序状态的这一
事实,是使热力学第二定律存在的原因。譬如,考虑一盒拼板玩具,存在一个并且只有
一个使这些小纸片拼成一幅完整图画的排列。另一方面,存在巨大数量的排列,这时小
纸片是无序的,不能拼成一幅画。
  假设一个系统从这少数的有序状态之中的一个出发。随着时间流逝,这个系统将按
照科学定律演化,而且它的状态将改变。到后来,因为存在着更多的无序状态,它处于
无序状态的可能性比处于有序状态的可能性更大。这样,如果一个系统服从一个高度有
序的初始条件,无序度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假定拼板玩具盒的纸片从能排成一幅图画的有序组合开始,如果你摇动这盒子,这
些纸片将会采用其他组合,这可能是一个不能形成一幅合适图画的无序的组合,就是因
为存在如此之多得多的无序的组合。有一些纸片团仍可能形成部份图画,但是你越摇动
盒子,这些团就越可能被分开,这些纸片将处于完全混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它们不
能形成任何种类的图画。这样,如果纸片从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的初始条件出发,纸片
的无序度将可能随时间而增加。
  然而,假定上帝决定不管宇宙从何状态开始,它都必须结束于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
则在早期这宇宙有可能处于无序的状态。这意味着无序度将随时间而减小。你将会看到
破碎的杯子集合起来并跳回到桌子上。然而,任何观察杯子的人都生活在无序度随时间
减小的宇宙中,我将论断这样的人会有一个倒溯的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说,他们会
记住将来的事件,而不是过去的事件。当杯子被打碎时,他们会记住它在桌子上的情形;
但是当它是在桌子上时,他们不会记住它在地面上的情景。
  由于我们不知道大脑工作的细节,所以讨论人类的记忆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们
确实知道计算机的记忆器是如何工作的。所以,我将讨论计算机的心理学时间箭头。我
认为,假定计算机和人类有相同的箭头是合理的。如果不是这样,人们可能因为拥有一
台记住明年价格的计算机而使股票交易所垮台。
  大体来说,计算机的记忆器是一个包含可存在于两种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的元件的
设备,算盘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其最简单的形式是由许多铁条组成;每一根铁条上有一
念珠,此念珠可呆在两个位置之中的一个。在计算机记忆器进行存储之前,其记忆器处
于无序态,念珠等几率地处于两个可能的状态中。(算盘珠杂乱无章地散布在算盘的铁
条上)。在记忆器和所要记忆的系统相互作用后,根据系统的状态,它肯定处于这种或
那种状态(每个算盘珠将位于铁条的左边或右边。)这样,记忆器就从无序态转变成有
序态。然而,为了保证记忆器处于正确的状态,需要使用一定的能量(例如,移动算盘
珠或给计算机接通电源)。这能量以热的形式耗散了,从而增加了宇宙的无序度的量。
人们可以证明,这个无序度增量总比记忆器本身有序度的增量大。这样,由计算机冷却
风扇排出的热量表明计算机将一个项目记录在它的记忆器中时,宇宙的无序度的总量仍
然增加。计算机记忆过去的时间方向和无序度增加的方向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对时间方向的主观感觉或心理学时间箭头,是在我们头脑中由热力学时
间箭头所决定的。正像一个计算机,我们必须在熵增加的顺序上将事物记住。这几乎使
热力学定律变成为无聊的东西。无序度随时间的增加乃是因为我们是在无序度增加的方
向上测量时间。拿这一点来打赌,准保你会赢。
  但是究竟为何必须存在热力学时间箭头?或换句话说,在我们称之为过去时间的一
端,为何宇宙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为何它不在所有时间里处于完全无序的状态?毕竟
这似乎更为可能。并且为何无序度增加的时间方向和宇宙膨胀的方向相同?
  在经典广义相对论中,因为所有已知的科学定律在大爆炸奇点处失效,人们不能预
言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宇宙可以从一个非常光滑和有序的状态开始。这就会导致正如我
们所观察到的、定义很好的热力学和宇宙学的时间箭头。但是,它可以同样合理地从一
个非常波浪起伏的无序状态开始。在那种情况下,宇宙已经处于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
所以无序度不会随时间而增加。或者它保持常数,这时就没有定义很好的热力学时间箭
头;或者它会减小,这时热力学时间箭头就会和宇宙学时间箭头相反向。任何这些可能
性都不符合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经典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它自
身的崩溃。当空间——时间曲率变大,量子引力效应变得重要,并且经典理论不再能很
好地描述宇宙时,人们必须用量子引力论去理解宇宙是如何开始的。
  正如我们在上一章 看到的,在量子引力论中,为了指定宇宙的态,人们仍然必须
说清在过去的空间—时间的边界的宇宙的可能历史是如何行为的。只有如果这些历史满
足无边界条件,人们才可能避免这个不得不描述我们不知道和无法知道的东西的困难:
它们在尺度上有限,但是没有边界、边缘或奇点。在这种情形下,时间的开端就会是规
则的、光滑的空间—时间的点,并且宇宙在一个非常光滑和有序的状态下开始它的膨胀。
它不可能是完全均匀的,否则就违反了量子理论不确定性原理。必然存在密度和粒子速
度的小起伏,然而无边界条件意味着,这些起伏又是在与不确定性原理相一致的条件下
尽可能的小。
  宇宙刚开始时有一个指数或“暴涨”的时期,在这期间它的尺度增加了一个非常大
的倍数。在膨胀时,密度起伏一开始一直很小,但是后来开始变大。在密度比平均值稍
大的区域,额外质量的引力吸引使膨胀速度放慢。最终,这样的区域停止膨胀,并坍缩
形成星系、恒星以及我们这样的人类。宇宙开始时处于一个光滑有序的状态,随时间演
化成波浪起伏的无序的状态。这就解释了热力学时间箭头的存在。
  如果宇宙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将会发生什么呢?热力学箭头会不会倒转过来,而无
序度开始随时间减少呢?这为从膨胀相存活到收缩相的人们留下了五花八门的科学幻想
的可能性。他们是否会看到杯子的碎片集合起来离开地板跳回到桌子上去?他们会不会
记住明天的价格,并在股票市场上发财致富?由于宇宙至少要再等一百亿年之后才开始
收缩,忧虑那时会发生什么似乎有点学究气。但是有一种更快的办法去查明将来会发生
什么,即跳到黑洞里面去。恒星坍缩形成黑洞的过程和整个宇宙的坍缩的后期相当类似;
这样,如果在宇宙的收缩相无序度减小,可以预料它在黑洞里面也会减小。所以,一个
落到黑洞里去的航天员能在投赌金之前,也许能依靠记住轮赌盘上球儿的走向而赢钱。
(然而,不幸的是,玩不了多久,他就会变成意大利面条。他也不能使我们知道热力学
箭头的颠倒,或者甚至将他的赢钱存入银行,因为他被困在黑洞的事件视界后面。)
  起初,我相信在宇宙坍缩时无序度会减小。这是因为,我认为宇宙再变小时,它必
须回到光滑和有序的状态。这表明,收缩相仅仅是膨胀相的时间反演。处在收缩相的人
们将以倒退的方式生活:他们在出生之前即已死去,并且随着宇宙收缩变得更年轻。
  这个观念是吸引人的,因为它表明在膨胀相和收缩相之间存在一个漂亮的对称。然
而,人们不能置其他有关宇宙的观念于不顾,而只采用这个观念。问题在于:它是否由
无边界条件所隐含或它是否与这个条件不相协调?正如我说过的,我起先以为无边界条
件确实意味着无序度会在收缩相中减小。我之所以被误导,部分是由于与地球表面的类
比引起的。如果人们将宇宙的开初对应于北极,那么宇宙的终结就应该类似于它的开端,
正如南极之与北极相似。然而,北南二极对应于虚时间中的宇宙的开端和终结。在实时
间里的开端和终结之间可有非常大的差异。我还被我作过的一项简单的宇宙模型的研究
所误导,在此模型中坍缩相似乎是膨胀相的时间反演。然而,我的一位同事,宾夕凡尼
亚州立大学的当·佩奇指出,无边界条件没有要求收缩相必须是膨胀相的时间反演。我
的一个学生雷蒙·拉夫勒蒙进一步发现,在一个稍复杂的模型中,宇宙的坍缩和膨胀非
常不同。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无边界条件意味着事实上在收缩相时无序度继续
增加。当宇宙开始收缩时或在黑洞中热力学和心理学时间箭头不会反向。
  当你发现自己犯了这样的错误后该如何办?有些人从不承认他们是错误的,而继续
去找新的往往互相不协调的论据为自己辩解——正如爱丁顿在反对黑洞理论时之所为。
另外一些人首先宣称,从来没有真正支持过不正确的观点,如果他们支持了,也只是为
了显示它是不协调的。在我看来,如果你在出版物中承认自己错了,那会好得多并少造
成混乱。爱因斯坦即是一个好的榜样,他在企图建立一个静态的宇宙模型时引入了宇宙
常数,他称此为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回头再说时间箭头,余下的问题是;为何我们观察到热力学和宇宙学箭头指向同一
方向?或换言之,为何无序度增加的时间方向正是宇宙膨胀的时间方向?如果人们相信,
按照无边界假设似乎所隐含的那样,宇宙先膨胀然后重新收缩,那么为何我们应在膨胀
相中而不是在收缩相中,这就成为一个问题。
  人们可以在弱人择原理的基础上回答这个问题。收缩相的条件不适合于智慧人类的
存在,而正是他们能够提出为何无序度增加的时间方向和宇宙膨胀的时间方向相同的问
题。无边界假设预言的宇宙在早期阶段的暴涨意味着,宇宙必须以非常接近为避免坍缩
所需要的临界速率膨胀,这样它在很长的时间内才不至坍缩。到那时候所有的恒星都会
烧尽,而在其中的质子和中子可能会衰变成轻粒子和辐射。宇宙将处于几乎完全无序的
状态,这时就不会有强的热力学时间箭头。由于宇宙已经处于几乎完全无序的状态,无
序度不会增加很多。然而,对于智慧生命的行为来说,一个强的热力学箭头是必需的。
为了生存下去,人类必须消耗能量的一种有序形式——食物,并将其转化成能量的一种
无序形式——热量,所以智慧生命不能在宇宙的收缩相中存在。这就解释了,为何我们
观察到热力学和宇宙学的时间箭头指向一致。并不是宇宙的膨胀导致无序度的增加,而
是无边界条件引起无序度的增加,并且只有在膨胀相中才有适合智慧生命的条件。
  总之,科学定律并不能区分前进和后退的时间方向。然而,至少存在有三个时间箭
头将过去和将来区分开来。它们是热力学箭头,这就是无序度增加的时间方向;心理学
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我们能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还有宇宙学箭头,也即宇
宙膨胀而不是收缩的方向。我指出了心理学箭头本质上应和热力学箭头相同。宇宙的无
边界假设预言了定义得很好的热力学时间箭头,因为宇宙必须从光滑、有序的状态开始。
并且我们看到,热力学箭头和宇宙学箭头的一致,乃是由于智慧生命只能在膨胀相中存
在。收缩相是不适合于它的存在的,因为那儿没有强的热力学时间箭头。
  人类理解宇宙的进步,是在一个无序度增加的宇宙中建立了一个很小的有序的角落。
如果你记住了这本书中的每一个词,你的记忆就记录了大约200万单位的信息——你头脑
中的有序度就增加了大约200万单位。然而,当你读这本书时,你至少将以食物为形式的
1千卡路里的有序能量,转换成为以对流和汗释放到你周围空气中的热量的形式的无序能
量。这就将宇宙的无序度增大了大约20亿亿亿单位,或大约是你头脑中有序度增量——
那是如果你记住这本书的每一件事的话——的1干亿亿倍。我试图在下一章 更增加一些
我们头脑的有序度,解释人们如何将我描述过的部分理论结合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
一理论,这个理论将适用于宇宙中的任何东西。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49
第十章 物理学的统一

--------------------------------------------------------------------------------

  正如在第一章 中所解释的,一下子建立一个包括宇宙中每一件东西的完整的统一
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取而代之,我们在寻求描述发生在有限范围的部分理论方面取得了
进步。我们忽略了其他效应,或者将它们用一定的数字来近似。(例如,当我们用化学
来计算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时,可以不管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然而,最终人们希望找到
一个完整的、协调的、将所有这些部分理论当作它的近似的统一理论。在这理论中不需
要选取特定的任意数值去符合事实。寻找这样的一个理论被称之为“物理学的统一”。
爱因斯坦用他晚年的大部分时间去寻求一个统一理论,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尽管已有了
引力和电磁力的部份理论,但关于核力还知道得非常少,所以时间还没成熟。并且,尽
管他本人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他拒绝相信它的真实性。看来,不确定性
原理还是我们在其中生活的宇宙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一个成功的统一理论必须将这
个原理合并进去。
  正如我将描述的,由于我们对宇宙知道得这么多,现在找到这样的一个理论的前景
似乎是好得多了。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过份自信——我们在过去有过错误的奢望!
例如,在本世纪初,曾经以为每件东西都可以按照连续物质(诸如弹性和热导)的性质
予以解释。原子结构和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使之彻底破产。然后又有一次,1928年物理
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斯·玻恩告诉一群来哥丁根大学的访问者:“据我们所知,
物理学将在6个月之内结束。”他的信心是基于狄拉克新近发现的能够制约电子的方程。
人们认为质子——这个当时仅知的另一种粒子——服从类似的方程,并且这是理论物理
的终结。然而,中子和核力的发现对此又是当头一棒。讲到这些,在谨慎乐观的基础上,
我仍然相信,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
  在前几章中,我描述了引力的部分理论即广义相对论和制约弱、强和电磁力的部分
理论。这后三种理论可以合并成为所谓的大统一理论(GUT)。这个理论并不令人非常满
意,因为它没有包括引力,并且因为包含譬如不同粒子的相对质量等不能从理论预言,
而必须人为选择以适合观测的一些量。要找到一个将引力和其他力相统一的理论,困难
在于广义相对论是一个“经典”理论;也就是说,它没有将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合并
在里面。另一方面,其他的部分理论以非常基本的形式依赖于量子力学,所以第一步必
须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能产生一些显著的推
论,例如黑洞不是黑的;宇宙没有任何奇点并且是完全自足的、没有边界的。正如第七
章 所解释的,麻烦在于不确定性原理意味着甚至“空的”空间也是充满了虚的粒子和
反粒子,这些粒子对具有无限的能量,并且由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可知,这些
粒子具有无限的质量。这样,它们的引力的吸引就会将宇宙卷曲到无限小的尺度。
  相当类似地,在其他部分理论中也发生颇似荒谬的无限大,然而,所有这些情形下
的无限大都可用称之为重正化的过程消除掉。这牵涉到引入其他的无限大去消除这些无
限大。虽然在数学上这个技巧相当令人怀疑,而在实际上似乎确实行得通,并用来和这
些理论一起作出预言,这预言极其精确地和观测相一致。然而,从企图找到一个完全理
论的观点看,由于重正化意味着质量和力的强度的实际值不能从理论中得到预言,必须
被选择以去适合观测,因此重正化有一严重的缺陷。
  试图将不确定性原理合并到广义相对论时,人们只有两个可以调整的量:引力强度
和宇宙常数的值。但是调整它们不足以消除所有的无穷大。所以人们得到一个理论,它
似乎预言了诸如空间一时间的曲率的某些量真的是无穷大,但是观察和测量表明它们地
地道道是有限的!人们对于合并广义相对论和不确定性原理的问题怀疑了许久,直到19
72年才为仔细的计算所最后确证。4年之后,人们提出了一种叫做“超引力”的可能的解
答。它的思想是将携带引力的自旋为2称为引力子的粒子和某些其他具有自旋为3/2、1、
1/2和0的新粒子结合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所有这些粒子可认为是同一“超粒子”的
不同侧面。这样就将自旋为1/2和3/2的物质粒子和自旋为0、1和2的携带力的粒子统一
起来了。自旋1/2和3/2的虚的粒子反粒子对具有负能量,因此抵消了自旋为2、1和0的
虚的粒子对的正能量。这就使得许多可能的无限大被抵消掉。但是人们怀疑,某些无穷
大仍然存在。然而,人们需要找出是否还留下未被抵消的无穷大,这计算是如此之冗长
和困难,以至于没有人会准备着手去进行。即使使用一个计算机,预料至少要用4年功夫,
而且犯至少一个或更多错误的机会是非常高的。这样,只有其他人重复计算,并得到同
样的答案,人们才能判断已取得了正确的答案,但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尽管超引力理论中的粒子似乎不与观察到的粒子相符合的这一
事实,大部分科学家仍然相信,超引力可能是对于物理学统一问题的正确答案。看来它
是将引力和其他力相统一起来的最好办法。然而1984年,人们的看法显著地改变为更喜
欢所谓的弦理论。在这些理论中,基本的对象不再是只占空间单独的点的粒子,而是只
有长度而没有其他线度、像是一根无限细的弦这样的东西。这些弦可以有端点(所谓的
开弦),或它们可以自身首尾相接成闭合的圈子(闭弦)(图10.1和图10.2)。在每一
时刻每一个粒子占据空间的一点。这样,它的历史可以在空间一时间用一根线代表(
“世界线”)。另一方面,在每一时刻一根弦占据空间的一根线。所以它在空间—时间
里的历史是一个叫做世界片的二维面(在这世界片上的任一点都可用两个数来描述:一
个指明时间,另一个指明这一点在弦上的位置。)一根开弦的世界片是一带子,它的边
缘代表弦的端点通过空间—时间的路径(图10.1);一根闭弦的世界片是一个圆柱或一
个管(图10.2);一个管的截面是一个圈,它代表在一特定时刻的弦的位置。



  图10.1图10.2
  两根弦可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根单独的弦。在开弦的情形下只要将它们端点连在
一起即可(图10.3);在闭弦的情形下,像是两条裤腿合并成一条裤子(图10.4)。类
似地,一根单独的弦可以分成两根弦。在弦理论中,原先以为是粒子的东西,现在被描
绘成在弦里传播的波动,如同振动着的风筝的弦上的波动。一个粒子从另一个粒子发射
出来或者被吸收,对应于弦的分解和合并。例如,太阳作用到地球上的引力,在粒子理
论中被描述成由太阳上的粒子发射出并被地球上的粒子所吸收的引力子(图10.5)。在
弦理论中,这个过程相应于一个H形状的管(图10.6)(弦理论有点像管道工程)。H的
两个垂直的边对应于太阳和地球上的粒子,而水平的横杠对应于在它们之间传递的引力
子。



  图10.3



  图10.4



  图10.5图10.6
  弦理论有一个古怪的历史。它原先是60年代后期发明来试图找出一个描述强作用的
理论。其方法是,诸如质子和中子这样的粒子可被认为是一根弦上的波动。这些粒子之
间的强作用力对应于连接于其他一些弦之间的弦的片段——正如蜘蛛网一样。这弦必须
像具有大约10吨拉力的橡皮带,才能使理论给出粒子之间强作用力的观察值。
  1974年,巴黎的朱勒·谢尔克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约翰·施瓦兹发表了一篇论文,指
出弦理论可以描述引力,但是只不过其张力要大得多,大约是1千万亿亿亿亿吨(1后面
跟39个0)。在通常尺度下,弦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相同的,但在非常小的尺度下,
比十亿亿亿亿分之一厘米(1厘米被1后面跟33个0除)更小时,它们就不一样了。然而,
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因为大约正是那时候。大多数人抛弃了原先的强作
用力的弦理论,而倾心于夸克和胶子的理论,后者似乎和观测符合得好得多。谢尔克死
得很惨(他受糖尿病折磨,在周围没人给他注射胰岛素时昏迷死去)。这样一来,施瓦
兹几乎成为弦理论的唯一支持者,只不过现在设想的弦张力要大得多而已。
  1984年,因为两个明显的原因,人们对弦理论的兴趣突然复活。一个原因是,在证
明超引力是有限的,以及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粒子的种类方面,人们未能真正取得进展。
另一个原因是,约翰·施瓦兹和伦敦玛丽皇后学院的麦克·格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
弦理论可以解释内禀的左旋性的粒子存在,正如我们观察到的一些粒子那样。不管是什
么原因,大量的人很快开始作弦理论的研究,而且发展了称之为异形弦的新形式,这种
形式似乎能够解释我们观测到的粒子类型。
  弦理论也导致无穷大,但是人们认为,它们在一种类似异形弦的变体中会被消除掉
(虽然这一点还没被确认)。然而,弦理论有更大的问题:似乎只有当空间—时间是十
维或二十六维,而不是通常的四维时它们才是协调的!当然,额外的空间—时间维数是
科学幻想的老生常谈;的确,它们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否则相对论对人们不能旅行
得比光更快的限制意味着,由于要花这么长的时间,以至于在恒星和星系之间的旅行成
为不可能。科学幻想的办法是,人们可以通过更高的维数抄近路。这一点可用以下方法
描述。想像我们生活的空间只有二维,并且弯曲成像一个锚圈或环的表面(图10.7)。
如果你是处在这圈的内侧的一边而要到另一边去,你必须沿着圈的内边缘走一圈。然而,
你如果允许在第三维空间里旅行,则可以直穿过去。



  图10.7
  如果这些额外的维数确实存在,为什么我们没有觉察到它们呢?为何我们只看到三
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呢?一般认为,其他的维数被弯卷到非常小的尺度——大约为1英寸的
一百万亿亿亿分之一的空间,人们根本无从觉察这么小的尺度。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时间
和三个空间的维数,这儿空间—时间是相当平坦的。这正如一个桔子的表面:如果你靠
非常近去看,它是坑坑洼洼的并有皱纹;但若离开一定的距离,你就看不见高低起伏而
显得很光滑。对于空间—时间亦是如此。因此在非常小的尺度下,空间—时间是十维的,
并且是高度弯曲的;但在更大的尺度下,你看不见曲率或者额外的维数。如果这个图像
是正确的,对于自愿的空间旅行者来讲是个坏消息,额外附加的维实在是太小了,以至
于不能允许空间飞船通过。然而,它引起了另一个重要问题:为何是一些而不是所有的
维数被卷曲成一个小球?也许在宇宙的极早期所有的维都曾经非常弯曲过。为何一维时
间和三维空间摊平开来,而其他的维仍然紧紧地卷曲着?
  人择原理可能提供一个答案。二维空间似乎不足以允许像我们这样复杂生命的发展。
例如,如果二维动物吃东西时不能将之完全消化,则它必须将其残渣从吞下食物的同样
通道吐出来;因为如果有一个穿通全身的通道,它就将这生物分割成两个分开的部分,
我们的二维动物就解体了(图10.8)。类似的,在二维动物身上实现任何血液循环都是
非常困难的。



  图10.8
  多于三维的空间维数也有问题。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将随距离衰减得比在三维空间
中更快。(在三维空间内,如果距离加倍则引力减少到1/4。在四维空间减少到1/8,
五维空间1/16,等等。)其意义在于使像地球这样绕着太阳的行星的轨道变得不稳定,
地球偏离圆周轨道的最小微扰(例如由于其他行星的引力吸引)都会引起它以螺旋线的
轨道向外离开或向内落到太阳上去。我们就会被冻死或者被烧死。事实上,在维数多于
三维的空间中,引力随距离变化的同样行为意味着,太阳不可能由于压力和引力相平衡,
而存在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它若不被分解就会坍缩形成黑洞。在任一情况下,作为地球
上生命的热和光的来源来说,它没有多大用处。在小尺度下,原子里使电子绕着原子核
运动的电力行为正和引力一样,这样电子或者从原子逃逸出去,或者以螺旋的轨道落到
原子核上去。在任一情形下,都不存在我们所知道的原子。
  看来很清楚,至少如我们所知,生命只能存在于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没被卷曲得很
小的空间—时间区域里。这表明,只要人们可以证明弦理论至少允许存在宇宙的这样的
区域——似乎弦理论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则我们可以用弱人择原理。同样,也会存在宇
宙的其他区域或其他宇宙(不管那是什么含意),那里所有的维都被卷曲得很小,或者
多于四维几乎是平坦的。但在这样的区域里,不会有智慧生物去观察这有效维数的不同
数目。
  弦理论被欢呼为物理学的终极统一理论之前,除了空间—时间呈现出来的维的数目
这一问题外,还有几个其他问题必须解决。我们还不能确定,是否所有的无穷大会被对
消去,或如何准确地将弦的波动和我们所观测到的粒子的特殊类型相关联。尽管如此,
很可能在几年的时间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能找到了,并且到了本世纪末,我们将知道
弦理论是否确实是长期梦寐以求的物理学的统一理论。
  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个统一理论吗?或者我们也许仅仅是在追求海市屋楼。看
来存在三种可能性:
  (1)确实存在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如果我们足够聪明的话,总有一天将会找到它。
  (2)并不存在宇宙的最终理论,仅仅存在一个越来越精确地描述宇宙的无限的理论
序列。
  (3)并不存在宇宙的理论;事件在一定程度之外不可能被预言,仅仅是以一种紊乱
或任意的方式发生。
  有些人基于以下理由会赞同第三种可能,如果存在一套完整的定律,这将侵犯上帝
改变其主意并对世界进行干涉的自由。这有点像那古老的二律背反:上帝能制造一个重
到以至于它也不能将其举起的石块吗?但是上帝可能要改变主意的这一思想,这正如圣
·奥古斯丁指出的,是一个想像上帝存在在时间里的虚妄的例子:时间只是上帝创造的
宇宙的一个性质。可以设想,当它创造宇宙时它知道企图做什么!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
全精确地预言事件。如果有人愿意,他可以将此紊乱性归结为上帝的干涉。但这是一种
非常奇怪的干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具有任何目的。的确,如果它有目的,则按定义
就不会是紊乱的。现代由于我们重新定义科学的目标,所以已经有效地排除了上述的第
三种可能性:我们的目的只在于表达一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
限内预言事件。
  第二种可能性,也就是存在一无限的越来越精确的理论序列,是和迄今为止我们的
经验相符合。在许多场合我们增加了测量的灵敏度,或者进行了新的类型的观测,只是
为了发现还没被现有理论预言的新现象,为了囊括这些,我们必须发展更高级的理论。
现代的大统一理论预言:在大约100吉电子伏的弱电统一能量和大约1千万亿吉电子伏的
大统一能量之间,没有什么本质上新的现象发生。所以,如果这个预言是错的话,人们
并不会感到非常惊讶。我们的确可以预料,能够去找几个新的比夸克和电子——这些我
们目前以为是“基本”粒子——更基本的结构层次。
  然而,看来引力可以提供这个“盒子套盒子”的序列的极限。如果人们有一个比1千
亿亿(1后面跟19个0)吉电子伏的所谓普郎克能量更高能量的粒子,它的质量就会集中
到如此的程度,以至于会脱离宇宙的其他部分,而形成一个小黑洞。这样看来,确实当
我们往越来越高的能量去的时候,越来越精密的理论序列应当有某一极限,所以必须有
宇宙的终极理论。当然,普郎克能量离开大约几百吉电子伏——目前在实验室中所能产
生的最大的能量——非常远,我们不可能在可见的未来用粒子加速器填补其间的差距!
然而,宇宙的极早期阶段是这样大能量应该发生的舞台。我以为,早期宇宙的研究和数
学一致性的要求,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中的某些人在有生之年获得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
当然,这一切都是假定我们首先不使自身毁灭的前提下而言的。
  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宇宙的终极理论,这意味着什么?正如第一章 所解释的,我
们将永远不能肯定我们是否确实找到了正确的理论,因为理论不能被证明。但是如果理
论是数学上协调的并且总是给出与观察一致的预言,我们便可以适度地有信心认为它是
正确的。它将给人类为理解宇宙的智力斗争历史长期的光辉篇章打上一个休止符。但是,
它还会改变常人对制约宇宙定律的理解。在牛顿时代,一个受教育的人至少在梗概上掌
握整个人类知识。但从那以后,科学发展的节奏使之不再可能。因为理论总是被改变以
囊括新的观察结果,它们从未被消化或简化到使常人能理解。你必须是一个专家,即使
如此,你只能希望适当地掌握科学理论的一小部分。另外,其发展的速度是如此之快,
以至于在中学和大学所学的总是有点过时。只有少数人可以跟得上知识快速进步的前沿,
但他们必须贡献他们的毕生,并局限在一个小的领域里。其余的人对于正在进行的发展
和它们产生的激动只有很少的概念。70年以前,如果爱丁顿的话是真的,那么只有两个
人理解广义相对论。今天,成千上万的大学研究生能理解、并且几百万人至少熟悉这种
思想。如果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以同样方法将其消化并简化,以及在学校里至
少讲授其梗概,这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我们那时就都能够对制约宇宙的定律有所理解,
并对我们的存在负责。
  即使我们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由于两个原因,这并不表明我们能一般地预
言事件。第一是我们无法避免不确定性原理给我们的预言能力设立的极限。然而,更为
严厉的是第二个限制。它是说,除了非常简单的情形,我们不能准确解出这理论的方程。
(在牛顿引力论中,我们甚至连三体运动问题都不能准确地解出,而且随着物体的数目
和理论复杂性的增加,困难愈来愈大。)除了在最极端状态下,我们已经知道规范物体
行为的定律。特别是,我们知道作为所有化学和生物基础的基本定律。我们肯定还没有
将这些学科归结为可解问题的状态;我们在从数学方程来预言人类行为上只取得了很少
的成功!所以,即使我们确实找到了基本定律的完整集合,在未来的岁月里,仍存在着
发展得更好的近似方法,使得我们在复杂而现实的情形下,能完成对可能结果的有用预
言的、这一智慧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一个完全的、协调的统一理论只是第一步,我
们的目标是完全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以及我们自身的存在。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49
第十一章 结论


--------------------------------------------------------------------------------

  我们发现自已是处于使人为难的世界中。我们要为自己在四周所看的一切赋予意义
并问道:什么是宇宙的性质?我们在它之中的位置如何,以及宇宙和我们从何而来?为
何它是这个样子的?我们采用某种“世界图”’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如同无限的乌龟
塔——一个支持平坦的地球是这样的一种图象一样,超弦理论也是一种图象。虽然后者
比前者更数学化、更精确,但两者都是宇宙的理论。两个理论都缺乏观察的证据:没人
看到一个背负地球的大龟,但也没有人看到超弦。然而,龟理论作为一个好的科学理论
是不够格的,因为它预言了人会从世界的边缘掉下去。除非发现它能为据说在百慕达三
角消失的人提供解释。这个预言和经验不一致!
  最早先在理论上描述和解释宇宙的企图牵涉到这样的思想,事件或自然现象是由具
备人类感情的灵魂所控制,它们的行为和人类非常相像,并且是不可预言的。这些灵魂
栖息在自然对象之中,诸如河流和山岳,包括诸如太阳和月亮这样的天体之中。它们必
须被祈祷并供奉,以保证土壤的肥沃和四季的变化。然而,一些规律性逐渐地被注意到:
太阳总是东升西落,而不管是否用牺牲去对之进贡。更进一步,太阳、月亮和行星沿着
以被预言得相当精确的轨道穿越天穹。太阳、月亮仍然还可以是神祗,只不过是服从严
格定律的神。如果你不将耶和华停止太阳运行之类的神话当真,则这一切显然是毫不例
外的。
  首先,只有在天文学和一些其他情形下,这些规则和定律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随着
文明的发展,特别是近300年期间,越来越多的规则和定律被发现。这些定律的成功,使
得拉普拉斯在19世纪初主张科学的宿命论。他提议只要给定宇宙在某一时刻的结构,由
给定的一组定律即能精确地决定它的演化。
  拉普拉斯的宿命论在两个方面是不完整的。它没讲定律应该如何选择,也没指定宇
宙的初始结构。这些都留给了上帝。上帝会选择让宇宙如何开始并要服从什么定律,但
是一旦开始之后它将不再干涉。事实上,上帝是被限制于19世纪科学不能理解的领域里。
  我们现在知道,拉普拉斯的宿命论的希望,至少在按照他头脑中的方式,是不能实
现的。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某些诸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的对偶的量,不能同时
以完全的精确度去预言。
  量子力学通过一族量子理论来处理这种情形,粒子没有很好定义的位置和速度,而
是由一个波来代表。它们给出了这波随时间演化的定律,在这种意义上,这些量子理论
从属于宿命论。这样,如果某一时刻这个波是已知的,便可以将任一时刻的波算出。只
是当我们试图按照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对波作解释之时,不可预见性的紊乱的要素才出现。
但这也许是我们的错误:也许不存在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只有波。只不过是我们企图将
波硬套到我们预想的位置和速度的观念之中而己。由此导致的不一致乃是表面上不可预
见性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已经重新将科学的任务定义为发现能使我们在由不确定性原理设定的
极限内预言事件的定律。然而,还存在如下问题:宇宙的定律和初始条件是如何及为何
选取的?
  在本书中,我特别将制约引力的定律突出出来,因为正是引力使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成形,即使它是四类力中最弱的一种。引力定律和直到相当近代还被坚持的宇宙随时间
不变的观念不相协调:引力总是吸引的这一事实意味着,宇宙必须或者在膨胀或者在收
缩。按照广义相对论,宇宙在过去某一时刻必须有一无限密度的状态,亦即大爆炸,这
是时间的有效起始。类似地,如果整个宇宙坍缩,在将来必有另一个无限密度的状态,
即大挤压,这是时间的终点。即使整个宇宙不坍缩,在任何坍缩形成黑洞的局部区域里
都会有奇点。这些奇点正是任何落进黑洞的人的时间终点。在大爆炸或其他奇点,所有
定律都失效,所以上帝仍然有完全的自由去选择发生了什么以及宇宙是如何开始的。
  当我们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相结合,似乎产生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新的可能性:
空间和时间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这正如地球的表
面,但有更多的维数。看来这种思想能够解释观察到的宇宙的许多特征,诸如它的大尺
度一致性,还有像星系、恒星甚至人类等等小尺度的对此均匀性的偏离。它甚至可以说
明我们观察到的时间的箭头。但是如果宇宙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奇点或边界、并且由统
一理论所完全描述,那么就对上帝作为造物主的作用有深远的含义。
  有一次爱因斯坦问道:“在制造宇宙时上帝有多少选择性?”如果无边界假设是正
确的,在选择初始条件上它就根本没有自由。当然,它仍有选择宇宙所服从的定律的自
由。然而,实在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性;很可能只有一个或数目很少的完整的统一理论,
它是自治的,并且允许复杂到像能研究宇宙定律和询问上帝本性的人类那样的结构的存
在。
  即使只存在一个可能的统一理论,那只不过是一组规则或方程。是什么赋予这些方
程以生命去制造一个为它们所描述的宇宙?通常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不能回答,
为何必须存在一个为此模型所描述的宇宙这样的问题。为何宇宙陷入其存在性的错综复
杂之中?是否统一理论是如此之咄咄逼人,以至于其自身之实现成为不可避免?或者它
需要一个造物主?若是这样,它还有其他的宇宙效应吗?又是谁创造了造物主?
  迄今,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去过问为什
么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
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
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
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
—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
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然而,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
(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
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
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50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

  爱因斯坦和核弹政治的瓜葛是众所周知的:他签署了那封著名的致富兰克林·罗斯
福总统的信,说服美国认真考虑他的想法,并且他在战后从事阻止核战争的各项努力。
但是,这些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被拖入政界的孤立行动。事实上,爱因斯坦的一生用他
自己的话来说是“踌躇于政治和方程之间。”
  爱因斯坦最早从事政治活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他在柏林当教授。由于目睹
草菅人命而不胜厌恶,他卷入了反战示威。他拥护国内反抗以及公开鼓励人民拒绝征兵,
因而不讨他的同事们喜欢。后来,在战时他又致力于调解和改善国际关系。这也不得人
心,而且他的政治态度很快使他难以访问美国,甚至连讲学都有困难。
  爱因斯坦第二个伟大的事业是犹太复国主义。虽然他在血统上是犹太人,但他拒绝
《圣经》上关于上帝的说法。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他越发看清反犹主义,
这导致他逐渐和犹太团体相认同,而后成为一个直言不讳的犹太复国主义的拥护者。再
度不受欢迎也未能阻止他发表自己的主张。他的理论一发表就受到攻击,甚至成立了一
个反爱因斯坦的组织。有一个人被定罪为教唆他人去谋杀爱因斯坦(只罚了6美金)。但
爱因斯坦是冷静的:当一本书以题为《100个反爱因斯坦的作家》出版时,他反驳道:
“如果真是我错了的话,那么一个人反对我就足够了!”
  1933年,希特勒上台了,爱因斯坦正在美国,他宣布不再回德国。后来纳粹义勇军
抄查了他的房子,并没收了他的银行账号。一家柏林报纸的头条写道:“来自爱因斯坦
的好消息——他不回来了。”面对着纳粹的威胁,爱因斯坦放弃了和平主义,终于忧虑
到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因而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核弹。但是,即使在第一枚原
子弹爆炸之前,他就曾经公开警告过核战争的危险,并提议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
  贯穿爱因斯坦一生,他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可能成效甚微——肯定只说服了很少的朋
友。然而,他对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口头支持在1952年被及时承认,其时他被推荐为以
色列的总统。但他谢绝了。他说他认为自己在政治上太天真。可是,也许其真正的原因
却并非如此,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而言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
一个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51
伽利雷·伽利略


--------------------------------------------------------------------------------

  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其与天主教会名闻遐
迩的冲突是他哲学的中心事件。这是因为伽利略是作如下论断最早的人之一:人类有望
理解世界是怎样运行的,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做到这一点。
  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
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没有用普通
的学院式拉丁文),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
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
  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
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
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
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
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
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
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
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像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
能。
  这本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书,于1632年在检查官的全面支持下
完成并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们
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指出,虽有检查官正
式批准出版该书,但伽利略依然违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
宣布他终身软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从命。
  伽利略始终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对科学独立的信仰从来未被动摇过。16
42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他仍然被软禁时,他第二本主要著作的手稿被私下交给一个荷
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书,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成为
现代物理学的起源。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53
伊萨克·牛顿


--------------------------------------------------------------------------------

  伊萨克·牛顿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物。他和其他院士的关系声名狼藉。他晚年的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激然的争吵纠纷中渡过。随着那部肯定是物理学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
书——《数学原理》的出版,牛顿很快就成为名重一时的人物。他被任命为皇家学会主
席,并成为第一个被授予爵士的科学家。
  牛顿不久就与皇家天文学家约翰·夫莱姆斯梯德发生冲突。他早先曾提供牛顿许多
《原理》一书所需的数据,后来他扣压了牛顿需要的资料。牛顿是不许别人回答“不”
字的,他自封为皇家天文台的大总管,然后迫使立即出版这些数据。最后,他指使夫莱
姆斯梯德的冤家对头爱德蒙·哈雷夺得夫莱姆斯梯德的工作成果,并且准备出版。可是
夫莱姆斯梯德告到法庭去,在最紧要关头,赢得了法庭的判决:不得散发这剽窃的著作。
牛顿被激怒了,作为报复,他就在后来的《原理》版本中系统地删除所有来自夫莱姆斯
梯德的引证。
  他和德国哲学家高特夫瑞德·莱布尼兹之间发生了更严重的争吵。莱布尼兹和牛顿
各自独立地发展了叫做微积分的数学分支,它是大部分近代物理的基础。虽然现在我们
知道,牛顿发现微积分要比莱布尼兹早若干年,可是他很晚才出版他的著作。随着关于
谁是第一个发现者的严重争吵的发生,科学家们激烈地为双方作辩护。然而值得注意的
是,大多数为牛顿辩护的文章均出自牛顿本人之手,只不过仅仅用朋友的名义出版而已!
当争论日趋激烈时,莱布尼兹犯了向皇家学会起诉来解决这一争端的错误。牛顿作为其
主席,指定了一个清一色的由牛顿的朋友组成的“公正的”委员会来审查此案。更有甚
者后来牛顿自己写了一个委员会报告,并让皇家学会将其出版,正式地谴责莱布尼兹剽
窃。牛顿还不满意,他又在皇家学会自己的杂志上写了一篇匿名的、关于该报告的回顾。
据报道,莱布尼兹死后,牛顿扬言他为伤透了莱布尼兹的心而洋洋得意。
  在这两次争吵期间,牛顿已经离开剑桥和学术。在剑桥他曾积极从事反天主教运动,
后来在议会中也很活跃,最终作为酬报,他得到皇家造币厂厂长的肥缺。在这里,他以
社会上更能接受的方式,施展他那狡狯和刻薄的能耐,成功地导演了一场反对伪币的重
大战役,甚至将几个人送上了绞刑架。

竹影无风 2004-04-25 20:53
小辞典

--------------------------------------------------------------------------------

  绝对零度:所能达到的最低的温度,在这温度下物体不包含热能。
  加速度:物体速度改变的速率。
  人择原理: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只是因为如果它不是这样,我们就不
会在这里去观察它。
  反粒子:每个类型的物质粒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粒子。当一个粒子和它的反粒子
碰撞时,它们就湮灭,只留下能量。
  原子:通常物质的基本单元,是由很小的核于(包括质子和中子)以及围着它转动
的电子所构成。
  大爆炸:宇宙开端的奇点。
  大挤压:宇宙终结的奇点。
  黑洞:空间—时间的一个区域,因为那儿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
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
  强德拉塞卡极限:一个稳定的冷星的最大的可能的质量的临界值,若比这质量更大
的恒星,则会坍缩成一个黑洞。
  能量守恒:关于能量(或它的等效质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的科学定律。
  坐标:指定点在空间—时间中的位置的一组数。
  宇宙常数:爱因斯坦所用的一个数学方法,该方法使空间—时间有一固有的膨胀倾
向。
  宇宙学:对整个宇宙的研究。
  电荷:粒子的一个性质,由于这性质粒子排斥(或吸引)其他与之带相同(或相反)
符号电荷的粒子。
  电磁力:带电荷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是四种基本力中第二强的力。
  电子:带有负电荷并绕着一个原子核转动的粒子。
  弱电统一能量:大约为100吉电子伏的能量,在比这能量更大时,电磁力和弱力之间
的差别消失。
  基本粒子:被认为不可能再分的粒子。
  事件:由它的时间和空间所指定的空间—时间中的一点。
  事件视界:黑洞的边界。
  不相容原理:两个相同的自旋为1/2的粒子(在测不准原理设定的极限之内)不能
同时具有相同的位置和速度。
  场:某种充满空间和时间的东西,与它相反的是在一个时刻,只存在于空间—时间
中的一点的粒子。
  频率:对一个波而言,在1秒钟内完整循环的次数。
  伽玛射线: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是由放射性衰变或由基本粒子碰撞产生的。
  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基于科学定律对所有的观察者(而不管他们如何运动的)
必须是相同的观念的理论。它将引力按照四维空间—时间的曲率来解释。
  测地线:两点之间最短(或最长)的道路。
  大统一能量:人们相信,在比这能量更大时,电磁力、弱力和强力之间的差别消失。
  大统一理论(GUT):一种统一电磁、强和弱力的理论。
  虚时间:用虚数测量的时间。
  光锥:空间—时间中的面,在上面标出光通过一给定事件的可能方向。
  光秒(光年):光在1秒(1年)时间里走过的距离。
  磁场:引起磁力的场,和电场合并成电磁场。
  质量:物体中物质的量;它的惯性,或对加速的抵抗。
  微波背景辐射:起源于早期宇宙的灼热的辐射,现在它受到如此大的红移,以至于
不以光而以微波(波长为几厘米的无线电波)的形式呈现出来。
  裸奇点:不被黑洞围绕的空间—时间奇点。
  中微子:只受弱力和引力作用的极轻的(可能是无质量的)基本物质粒子。
  中子:一种不带电的、和质子非常类似的粒子,在大多数原子核中大约一半的粒子
是中子。
  中子星:一种由中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冷的恒星。
  无边界条件:宇宙是有限的但无界的(在虚时间里)思想。
  核聚变:两个核碰撞并合并成一个更重的核的过程。
  核:原子的中心部份,只包括由强作用力将其束缚在一起的质子和中子。
  粒子加速器:一种利用电磁铁能将运动的带电粒子加速,并给它们更多能量的机器。
  相位:一个波在特定的时刻的在它循环中的位置——一种它是否在波峰、波谷或它
们之间的某点的标度。
  光子:光的一个量子。
  普郎克量子原理:光(或任何其他经典的波)只能被发射或吸收其能量与它们频率
成比例的分立的量子的思想。
  正电子:电子的反粒子(带正电荷)。
  太初黑洞:在极早期宇宙中产生的黑洞。
  比例:“X比例于Y”表示当Y被乘以任何数时,X也如此;“X反比例于Y”,表示,
当Y被乘以任何数时,X被同一个数除。
  质子:构成大多数原子中的核中大约一半数量的、带正电的粒子。
  量子:波可被发射或吸收的不可分的单位。
  量子力学:从普郎克量子原理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发展而来的理论。
  夸克:感受强作用力的带电的基本粒子。每一个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
  雷达:利用脉冲无线电波的单独脉冲到达目标并折回的时间间隔来测量对象位置的
系统。
  放射性:一种类型的原子核自动分裂成其他的核。
  红移:由于多普勒效应,从离开我们而去的恒星发出的光线的红化。
  奇点:空间—时间中空间—时间曲率变成无穷大的点。
  奇点定理:这定理是说,在一定情形下奇点必须存在——特别是宇宙必须开始于一
个奇点。
  空间—时间:四维的空间,上面的点即为事件。
  空间的维:空间—时间的类空的、也就是除了时间的维之外的三维的任一维。
  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基于科学定律对所有进行自由运动的观察者(不论他们的
运动速度)必须相同的观念。
  谱:诸如电磁波对它的分量频率的分解。
  自旋:相关于但不等同于日常的自转概念的基本粒子的内部性质。
  稳态:不随时间变化的态:一个以固定速率自转的球是稳定的,因为即便它不是静
止的,在任何时刻它看起来都是等同的。
  强力:四种基本力中最强的、作用距离最短的一种力。它在质子和中子中将夸克束
缚在一起,并将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形成原子。
  不确定性原理:人们永远不能同时准确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对其中一个知道得
越精确,则对另一个就知道得越不准确。
  虚粒子:在量子力学中,一种永远不能直接检测到的,但其存在确实具有可测量效
应的粒子。
  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中的概念,是说在波动和粒子之间没有区别;粒子有时可
以像波动一样行为,而波动有时可以像粒子一样行为。
  波长:对于一个波,在两相邻波谷或波峰之间的距离。
  弱力:四种基本力中第二弱的、作用距离非常短的一种力。它作用于所有物质粒子,
而不作用于携带力的粒子。
  重量:引力场作用到物体上的力。它和质量成比例,但又不同于质量。
  白矮星:一种由电子之间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稳定的冷的恒星。


查看完整版本: [-- [转载]《时间简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08357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