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谁有中国历个朝代的版图变化图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2-03-07   

谁有中国历个朝代的版图变化图

  最好还有细节,是怎么得来的。
ubxtl
修身,治国,平天下!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2-03-07   
回复:
呵呵,那绝对不可能是一张图啦,而是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
水中的影,镜中的天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2-03-07   
回复:
是的呀
我高中时就想有。
ubxtl
修身,治国,平天下!
级别: 圣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3  发表于: 2002-03-07   
回复:
不完整……

上次看到,忘记拿下来了……

[url]ftp://10.141.96.102/map.zip[/url]


[b][font=tahoma]The future is not set. There is no fate but what we make for ourselves![/b][/font]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4  发表于: 2002-03-07   
回复:
请问在哪里?
ubxtl
修身,治国,平天下!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5  发表于: 2002-03-07   
回复:
前秦的地图,总是不甚明了!
还有好多的地图和典籍里的位置无法吻合!
地图错??典籍错??/
卜算子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6  发表于: 2002-03-09   
回复:
记得前段时间看到报纸上还是哪里有一篇短文,大意是说他国对自己国土的意识非常强,而我们
从小到大,只是一个960万平方公里,仅仅“精确”到十万这个单位。这么说来,倘若某日由于种
种可能一不小心少了那么几万平方公里,于960万而言大概也是毫发无损的。这是题外话,下面是
一篇转贴,大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迁,虽然不是图,或也可为有兴趣的人提供小小的参
考,遗憾的是很久之前下载时没有记下来处,待下次想起再见时候补上为是。又因文章过长,为
方便起见,分成几部分粘帖。


中国疆域评述

先秦三代

对于三皇五帝的时代的中国疆域,有关的记载虽然都是后人记录的,但从目前已有的考古发现
看,在黄河流域普遍分布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在其他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大
致可以证实这些传说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不过,这些发现也同样证实了当时还不存在能够统治大
半个中国的政权,一般还处在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阶段。传说中的夏朝,也就是从大禹的儿子启开
始至最一位君主这一段历史,还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不过从商、周二代的情况看,我们也可以
肯定,当时的夏政权(如果的确存在的话)所能管辖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史书上记载的有关商人的活动和商朝的历史基本是可信的。在商人取
代夏朝前有过八次迁移,商朝建立以后,都城还是经常迁移;但都不出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
的范围,而且没有到达这三省的全境。当然它的统治区还可能大些,但不会超出黄河中下游的范
围。只是到了末年,商朝的势力才扩展到淮河流域。

周人起源于关中,到公刘氏迁到豳(今陕西橡邑县西)。传至古公颤父(约公元前12世纪)
时,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境)。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文王(姬昌)建了丰邑
(今陕西长安西南南沣河以西)为都城,又向东迁移了一次。武王(姬发)建的镐京与丰相距不
远。武王灭商以后和其后的成王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分封了一大批诸侯国,其范围大致北
起燕山,南至长江中下游,西起关中盆地的西缘,东对山东半岛中北部。以后,各个诸侯国分别
征服了周围的一些其他部族或小国,范围扩大了,西周名义上的统治区也随之有所扩大。

可见,要说商、周时已经统一了中国,那是绝对不能成立的;更不用说在此以前的夏朝了。

那么能不能说商、周时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或中原呢?也不行。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诸侯林
立,还谈不上是统一的国家。即使是由周朝分封的诸侯,它们与周天子的关系也不是后代的行政
管辖及归属的性质,而是“分土而治”的。就拿西周来说,从建国开始,它所控制到的土地就被
分封给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了,天子直接统治区--王畿的面积很有限。而在各个诸侯国中,情况
同样如此,诸侯又把国都以外的土地分组合给本国的卿大夫,自己只直接统治国都。卿大夫也可
以把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子弟和家臣。自上到下的层层“分土而治”的结果,是从天子到每一个
最小的受封人都没有多少直接统治的地方。

在商、周的统治区,或者说它们的分封区之外,还有不少其他部族,有的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
家,有的还处于部落联盟的阶段。如商朝时,在四川盆地有蜀和巴,长江中下游有楚、濮、南巢
氏、越,淮河流域有淮夷,山东半岛东部有莱夷,湟水流域有羌,陕、甘、川相交地区有氐,北
方有鬼方,渭北高原有戎,东北有肃慎等等。西周时,除了江淮、江汉一带属于商、周系的诸侯
有较大的扩展以外,其他周边地区的变化不是很大。

总之,在当时并无统一可言。在林立的诸侯国和部族之间,也还不存在较大范围的真正统一的国
家。

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前475年)的激烈兼并,到战国开始时就只剩下十多个主要的诸侯
国了。除了秦、楚、齐、燕、韩、赵、魏这七国外,还有越、鲁、宋、郑、陈、中山等国。到战
国后期,形成了七国争雄的局面。

在各国统治区扩大的过程中,行政区域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制度。新设置的郡、县都是国君的
直接统治区,与以前的大小封国或封邑完全不同。随着郡、县的普遍建立,“分土而治”过渡到
了“分民而治”,一个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体。就这样,统一首先在七国内部完成了。

六国灭,四海一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灭了韩国。十九年,秦将王翦攻入邯郸(今河北邯
郸市),俘获了赵王迁,赵国亡。赵国的公子嘉逃往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代王。二十二
年,秦将王贲破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魏王投降,魏国亡。二十四年,秦将王翦、蒙武攻破寿
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楚国亡。二十五年,王贲攻占辽东,俘燕王喜,燕国亡。接着
又攻下代,俘代王嘉。第二年(前221年),王贲自燕南下,攻下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
临淄),齐王建投降。仅仅十年时间,称雄二百多年的六个诸侯国就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就在王翦等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以后,秦军就越过崎岖的山岭和茂密的森林,进入了今浙
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前后,
尉屠睢率领五十万秦军翻越南岭,开始了对南越人的征服。三十二年,秦始皇派史禄开通了连接
湘江和漓江的运河--灵渠,开辟了通向岭南的水路。秦军再次南下,夺取了今广东、广西和越
南东北一带,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赶走了在河套一带的匈奴人,收复了战
国时赵国的旧地。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立了九原郡,管辖新设的三十四个县(一说
四十四个)。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又将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缮补
建,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阴山,东至辽东(今朝鲜平壤西北海滨)的
万里长城。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上游,占据了
邛(今四川荥经县东一带)、作(今峨边县一带)、冉(今松潘县一带)和毵(今茂汶县北一
带)等部族地区。向南又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天的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的曲靖,并在沿
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

这样秦朝拥有了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至陇山、
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的辽阔疆域。能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这在中
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也应该看到,并不是在秦朝的全部疆域中都已经达到了如此程度的统
一。在南方新占领区,秦朝还没有取得完全的控制。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云南、贵州、四
川南部、广西西北等地往往只控制了交通线和沿线的据点,当地的部族的“君长”依然保持着他
们的权力。

这个帝国也没有像秦始皇设想的那样维持“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就在他死后的第二
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揭竿而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六
国贵族也趁机起兵,当年关东(函谷关以东,指今河南灵宝、太行山一线以东)的大部分已不在
秦朝的统治之下。到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的军队先后进入咸阳,秦朝就灭亡了。如果从
秦灭六国算起,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朝的统一维持了十二年。如果从秦始皇完成疆域的开
拓算起,统一只保持了六年。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7  发表于: 2002-03-09   
回复:
盛况空前的西汉帝国

秦亡以后,项羽凭借他的军事实力夺取了反秦盟主的地位,自立为西楚霸王,又分封了十八个诸
侯国。被封为汉王的刘邦只占有巴蜀,即今秦岭以南的陕西南部和四川大部。经过三年多的苦
战,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发动垓下之战,消灭了项羽,但他却远远没有恢复统一。

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率下,向西占据了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了原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威胁
着乌孙,使西域(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大多数国家不得不服从它的统治。往东并吞了东胡各族,
控制了今大兴安岭两侧。向南夺回了“河南地”(河套地区,今黄河支流乌加河以南),而且一
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的北部。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亲率30万大军出击,结
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东的白登被冒顿围困了七天七夜,派人向冒顿的妻子送了厚礼后
才突出重围。汉朝缺乏对付匈奴的实力,只得采取“和亲”政策,即把皇族女子冒充公证嫁给单
于,但匈奴的侵扰并没有停止。

东南原闽中郡境内的越人君长在秦末恢复自立,并起兵助汉。汉高祖六年,闽越首领无诸被立为
闽越王,以今福建闽江下游为中心建立了闽越国。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勾践后人摇为
东海王,因国都在东瓯(今浙江温州),所以又称东瓯王。这两个政权表面上服从汉朝,实际上
并不受约束。

岭南原来担任秦朝龙川县(治今广东龙川县东)令的中原人赵佗,在秦末代理南海郡的尉(负责
郡内军事和刑事的长官)。秦亡后,赵佗起兵吞并了南海、桂林、象郡,在公元前206年自立
为南越王。大约在公元前一八一年前后,南越灭安阳国,疆域扩大到今越南北部和中部,直到北
纬13度今巴江下游一带。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
佗虽然接受了封号不再自称皇帝,但依然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在汉朝内部也处于实际上的分裂之中。为了借助各路诸侯和将领的力量对付项羽,刘邦不得不承
认或封予他们诸侯的地位,所以在他称帝后也建立了7个以功臣降将为王的异姓诸侯国。出身
“细微”的刘邦为了巩固他的家天下,在逐步废除6个异姓诸侯国的同时,又封了自己的子弟家
属为王,设置了9个同姓诸侯国。因此,朝廷直属区只有15个郡,相当于今陕西、山西南部、
河南北部和中西部、湖北、四川大部、黄河以东南的宁夏和甘肃,而以东的大多数郡就是十个诸
侯国的统治区。这些王国自己任命郡守以下的官员,征收赋税,用种种方法与朝廷抗礼。到景帝
前三年(前154年),同姓诸侯国的分裂终于爆发为以吴王濞、楚王戊为首的七国之乱,但也
为消除这一分裂因素提供了机会。在叛乱平息后,朝廷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国的措施,国内的
分裂威胁基本消除了。

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帝初年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官方的积蓄也相当充足。在这样
丰富的物质条件下登上帝位的汉武帝刘彻,自然要施展他的雄才大略,汉朝的疆域也就扩展到了
空前的范围。

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受到闽越围攻,向朝廷求援,武帝立即派出军队迫使闽越解围,
并就此将东瓯人全部迁至江淮之间,取消了东瓯国。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汉军向匈
奴连续发动进攻。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率汉军从云中(今内蒙古默特川一带)和陇西
(今甘肃东部)两路出击,驱逐了匈奴的楼烦、白羊王,收复了“河南地”,使边界恢复到了阴
山山脉一线。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军主力在霍去病的指挥下从西路出击,攻入河西走廊。在汉军的
接连打击下,匈奴的浑邪王杀了休屠王,率四万人投降。汉朝的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
水流域。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曾征发巴、蜀二郡的士兵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市安边
场)向羊可江(今北盘江和红水河)筑路,并在“西夷”地区(今四川西昌、盐源一带)新置了
行政区。因要集中全力对付匈奴,暂时停止了在西南的开拓。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恢
复了对“西南夷”的推进。经过几年经营,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部族都已纳入汉朝的统治,在
这些地区新设置了五个郡。元封二年(前109年),又在滇和昆明这两个部族地区设立益州
郡,汉朝的西南界推进到了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

从战国后期开始,燕国和秦朝先后控制过朝鲜半岛的北部。西汉初,燕国人卫满率数千人进入朝
鲜半岛北部,以燕、齐(今山东半岛)移民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个朝鲜国的范围大致包
括今辽宁东部、吉林西部和朝鲜半岛的西北部。元封二年,武帝用兵朝鲜,次年朝鲜投降。汉朝
设置了四个郡,辖境南至今朝鲜半岛中部江华岛一线。

对岭南的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军分四路越过南岭,次年冬攻下南
越的都城番禺(今广州),灭南越。南越的旧地被分为九个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
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珠崖和儋耳二郡在今海南岛上。灭南越的汉军又在第二(元封元年)灭了
闽越。

但汉朝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却进行了很长的时间。武帝曾出动十来万军队、十来万民工和十几万
头牲口征服了大宛(在原苏联费尔干纳盆地)。由于交通线太长,补给困难,汉朝虽然控制了天
山南路,却还不能稳定地占有天山北路,那里的国家还受到匈奴的威胁,不敢完全服从汉朝。又
经过了多次战争,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完全控制了天
山北路,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均在今甘肃敦煌市西)
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所辖的国有五十
余个。

武帝后,汉朝的疆域有所调整收缩,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海南岛上行政区域的撤销。由于岛上的
土著居民不断反抗,汉元帝接受贾捐之的建议,在初元三年(前46年)将行政机构全部内迁。
此后西汉的疆域保持稳定,直到公元九年王莽代汉。这一疆域比秦朝扩大了很多,东北由朝鲜湾
沿岸一角扩大到今江华一线以北部分,南方延伸到了北纬十三度,西北增加了河西走廊和西域都
护府的辖境。

王莽代汉后,全面挑起了边疆地区的战争,不仅引起匈奴的对抗和入侵,东北高句丽人的逃亡,
而且导致与西域交通的断绝和西域都护府的废弃。天凤四年(17年),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
起义和各地的起义先后爆发,到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权覆灭,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如果从汉朝恢复了秦朝疆域的元封三年(前108年)算起,统一维持了一百三十年。但即使在
西汉疆域的极盛时期也还没有包括整个中国,在西汉以外存在着匈奴及其他政权。

匈奴的冒顿单于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即位后,就开始了武力扩张,成为一个以蒙古
高原为中心的强大的游牧国家,也是汉朝以外疆域最辽阔的一个政权。经过与汉朝的连年战争,
实力遭到很大的损失,扩展的疆域先后丧失,又遇到了自然灾害,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0年
(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内部分裂,五个首领争当单于于不久形成南、北单于对峙的局面。南
单于呼韩邪被北单于击败,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向汉朝投降。公元前49年(恐龙元
年)北单于率部西迁,以后在中亚的康居国东部(原苏联塔拉斯河一带)被杀。

南单于降汉后,汉朝让他留驻在边塞附近,给予粮食和物资的资助。几年后,南单于部众增加,
实力恢复,汉朝与他缔结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后,同意他返回蒙古高原复国。汉匈之间以长城为
界,边境的和平延续了六十年。 在匈奴以东,今大兴安岭东西是鲜卑人,西辽河和沙拉木伦河流
域是乌桓人的聚居区。他们都是东胡族的一支,在匈奴打击下由西部迁来。黑龙江流域、松花江
流域直到日本海沿岸,居住着夫余、肃慎、沃沮等部族,这些部族虽然还很落后,但都已具有初
期的政治实体,有了大致稳定的活动范围。

西南今澜沧江流域和缅甸东北部是哀牢人的部族政权。青藏高原上有吐蕃的先民唐旄和发羌的部
族。

盛世难再

公元二五年,刘秀称帝,成为东汉的开国君主。但在当时,他不过是众多军事力量中的一支,其
中同样称帝的就有好几个。如赤眉军在长安立刘盆子为帝,公孙述占汉中和巴、蜀称帝,刘永在
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称帝,张步占有齐地十二郡(今山东),隗嚣占有天水、陇西等郡
(今甘肃陇中、陇南),窦融据有河西走廊,卢芳在三水(今甘肃陇东北部及宁夏中部)被匈奴
立为汉帝,彭宠攻下蓟城(今北京)称燕王。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汉军最后消灭了公孙
述政权,国内才大体平定。但卢芳在匈奴扶植下一度占有北方几个郡,匈奴人不断南下杀掠,汉
朝只得放弃了河套至今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疆域,将当地的八个郡内迁。建武二十五年,匈奴分裂
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汉。第二年,汉朝的八郡才迁回原地,汉朝与匈奴的边界恢复到西汉后期
的势态。而南匈奴受到北匈奴的打击,无法再在蒙古高原立足,要求迁入汉朝北部边区,接受保
护,汉朝同意南单于驻在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永平十六年(73年),汉将窦固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推进到今新疆东部,打通了与西域的交通
线。第二年,汉军又征服了车师(在今吐鲁番和吉木萨南一带),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但由
于汉军对北匈奴还没有稳定的优势,西域都护府曾两度置废。延光二年(123年),汉朝又置
西域长史府,但以后就忙于对付羌人的反叛和内部的危机,无暇顾及西域,长史府常常不能行使
正常的职权。

东北的高句丽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后期建国,开始在鸭绿江流域,以后逐渐扩张到盐难水(今浑
江)上游,占据了西汉玄菟郡的旧地。约公元三年,高句丽建都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东),
以后不断向朝鲜半岛发展。

在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人乘匈奴内乱,击败匈奴人,迫使匈奴北迁。汉朝将乌桓安置
在北方缘边,分布在今内蒙古河套和山西、河北二省的北部。

鲜卑人开始也接受汉朝的招抚,并一起攻击北匈奴。以后一部分鲜卑人西迁,填补了南北匈奴间
的空白。章和元年(87年),鲜卑对北匈奴发动进攻,北单于西逃,从此鲜卑控制了匈奴在漠
北的旧地。到2世纪中叶,鲜卑结成了部落联盟,占有今阿尔泰山、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北至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域,并在从辽东到阴山一线逐渐蚕食汉朝的边疆。

二世纪后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不少政区不得不撤销
或者迁往内地。北方的鲜卑逐渐南侵,移居入塞的匈奴也在扩大活动范围。到了汉灵帝光和七年
(184年)黄巾军起,汉朝再也顾不了边疆,大致后退到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
线。这以北被称为“羌胡”所有,实际上是由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

从建武二十六年(50年)基本恢复西汉主要疆域(不包括西域都护府),到光和七年黄巾军
起,东汉国内的统一时间是134年。

黄巾的主力虽然在当年就被镇压了,但其余部及各地乘机而起的各种势力却纷纷割据称雄,而统
治集团内部的争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后,董卓利用外戚与
宦官的冲突,率部进入洛阳,掌握了朝廷大权。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各地
的长官或将领纷割据或拥兵自保,如刘表据有荆州,公孙度割据辽东,刘虞保有幽州,袁绍夺得
冀州,袁术盘踞南阳,刘焉控制益州,陶谦拥有徐州,曹操则通过收编黄巾们部迅速崛起。建安
元年(196年),曹操出兵迎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县东),朝廷的大权从此落入曹操手中。
曹操利用这一政治优势和自己的军事实力,先后攻灭了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张鲁等割据势
力,控制了整个北方。

与些同时,孙权、刘备在南方建立并巩固了政权,形成了与曹操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废
汉献帝自立,建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即帝位,史称为蜀汉或蜀。孙权起初接受魏的封号称吴
王,实际上并不受魏的控制,到229年也称帝。三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稳定。

263年,魏灭蜀。二年后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晋太康元年(280年)出兵灭吴,三国
鼎立至此结束。

西晋的统一非常短暂,如果从太康元年灭吴算起,至永宁元年(301年)“八王之乱”,仅仅
21年。即使在这21年间,西晋也远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疆域。鲜卑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
至河套已为“羌胡”所有,内迁的匈奴实际上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当持续了16年的“八王之
乱”终于在306年结束时,西晋已经到了彻底覆灭的前夜,十六国中的汉(前赵)和成汉已经
建立,其他割据势力也已形成。

东汉在朝鲜半岛上还保留着乐浪郡,末年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又设置了带方郡(治所在今朝鲜黄海
南道沙里院南)。但高句丽于209年自国内城迁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市境内)后,日益强
大,终于在西晋末年(313左右)完全占领了乐浪郡。差不多与此同时,带方郡也被南方的马
韩吞并。从西汉开始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置正式政区的历史就此结束了。427年,高句丽迁
都今平壤。尽管当时高句丽相当大一部分疆域还在今天中国境内,但它的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朝
鲜半岛,已成为中国以外的独立政权。

西汉以来,汉朝疆域的南端是日南郡的象林县。192年(初平三年;一说137年,永和二
年),当地人区逵建立了林邑国,脱离汉朝,因而汉朝的南界从北纬14度退到了16度一线。
三国期间,林邑又向北扩张,占了汉朝的西卷县,推进到北纬17度一线。

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

从东汉开始陆续迁入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到西晋时已经有
了不小的数量。在长期与汉族和各族的杂居中,经济文化水平又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各簇
的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大多已具有相当的政治、军事才干,适应了中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
民族的首领既要摆脱汉族统治者对他们的歧视和压迫,也要乘机夺取权力和财富,成为地区以至
全国的主宰。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见附表)。

五胡十六国简表
国名 创始人 民族 公元年代 主要都城 灭其国者
汉、前赵 刘渊 匈奴 304-329 平阳、长安 后赵
成汉 李雄 巴氐 304-347 成都 东晋
前凉 张定 汉 317-376 姑臧 前秦
后赵 石勒 羯 319-351 襄国、邺 冉魏
冉魏 冉闵 汉 350-352 邺 前燕
前燕 慕容皇光 鲜卑 337-370 龙城、邺 前秦
前秦 苻洪 氐 350-394 长安 后秦
后秦 姚苌 羌 384-417 长安 东晋
后燕 慕容垂 鲜卑 384-407 中山、龙城 北燕
西燕 慕容泓 鲜卑 384-394 长子 后燕
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385-431 金城、苑川 夏
后凉 吕光 氐 386-403 姑臧 后秦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397-414 乐都、西平 北凉
西凉 李嵩 汉 400-421 敦煌、酒泉 北凉
夏 赫连勃勃 匈奴 407-431 统万 吐谷浑
北燕 冯跋 汉 407-436 龙城 北魏
北凉 沮渠蒙逊 卢水胡 397-439 张掖、姑臧 北魏

建兴四年(316年),愍帝出降刘曜,西晋亡。次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史称东晋。东晋末
年,大权落入刘裕手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建宋朝。以后,萧道成、萧衍、
陈霸先如法炮制,先后建起齐、梁、陈朝;但都限于南方,维持着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

由于东晋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西南边区的经营和开发,加上
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发生。梁太清二年(548年)
侯景之乱爆发,宁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师,当地爨蛮的豪族乘机而起,在550年脱离了梁朝。在
宁州爨蛮的影响下,周围的部族纷纷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长江和大度河以南、湖南以西、广西西
部已经不再有南朝的郡县存在。

南方的林邑国继续向北扩张。大约在南朝后期,又占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个县,南朝疆域的南界
退到北纬十八度一线。

315年(晋建兴三年)鲜卑拓跋部曾建代国,至376年为前秦所灭。三八九年前秦亡后,拓
跋圭收集旧部复国,史称北魏。皇始三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从后燕、
夏夺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后灭北燕、北凉,到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4-451)基本上
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

北魏刚统一北方时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一带
有柔然、高车(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与北魏为邻,最强大。以后北魏的东界退至辽河
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辽东成为高顺丽的范围。其西界达到焉耆(今新疆焉耆)和鄯善(今
若羌)一带,但未能扩展到西域其他地区。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西北吐谷浑
的首领夸吕(552-591年在位)称汗建国,540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
口附近)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为吐谷浑所占,伊吾被柔然占有,西界退至敦煌。

在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后间,在中国的范围内始终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多的时候有十余个
政权。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

隋开皇八年(588年)发动了灭陈之战,第二年就攻克陈都建康,当年自江南至岭南全部平
定,南北分裂的局面至此结束。隋朝存在的时间尽管很短,建立正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
围却超过了以往。

在北方,于仁寿二年(602年)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在西
北,从突厥人手中夺取了今新疆哈密地区;又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出兵灭了吐谷浑,把正
式行政区的范围扩大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和青海湖西、兴海县东一带。在南方的海南岛重新设立
了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从此大陆政权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再也没有中断过。在东北,隋朝对
高丽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终,边界仍然是在辽河一线。

随着隋朝的覆灭,除了海南岛以外,扩大的疆域不仅全部丧失,而且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还招致
外敌的入侵。如东突厥就大肆南侵,武德七年(624年),因突厥多次侵扰边境,威胁长安,
唐高祖甚至准备迁都,经李世民(唐太宗)劝阻才作罢。隋末形成的各个割据政权也直到该年才
全部消灭。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8  发表于: 2002-03-09   
回复:
大唐帝国的形成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唐朝就转入攻势,收复并开拓了疆域。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大
破颉利可汗于阴山,东突厥灭亡,唐朝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
围也扩大到了“阴山以北六百里”,超出了今国界。到贞观十四年灭高昌,政区扩大到今新疆东
部。另外,唐朝还一度取得黄河上游的河曲之地和大渡河上游一带,设置了州县。在西南今贵州
东北部、云南大部和广西恢复了正式行政区。

随着军事行动的胜利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服从,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单于(云中)、安北
(瀚海)、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个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
权。因此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曾经抵咸海之滨,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至萨哈林岛
(库页岛),最南在北纬十八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但这并不是说唐朝的统一范围一直有那么大,因为它从来没有同时达到过这样的范围,而且达到
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唐朝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年)后,但到麟德二
年(665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上只维持了三年时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
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灭朝鲜后在当地设置的安东都护府已退至辽
西。天宝十载(751年)唐将高仙芝的三万大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被大食
(阿拉伯)击败,唐朝的疆域又退至葱岭一线。北方自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灭薛延陀,置
燕然都护府,辖有今内蒙古洒套以北、蒙古和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但到仪凤四年
(679年)突厥再起就撤至阴山以南,也只维持了三十二年。所以尽管开元、天宝是唐朝的黄
金时代,但它的疆域极盛阶段却已经过去,六都护府的控制大为削弱,有的已到了名存实亡的地
步。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倾全力对付,驻守西北的军队全部东调,吐蕃就乘
机攻占唐朝西北部领土。到广德元年(763年)叛乱平息时,今陇山、六盘山和黄河以西以及
四川盆地以西已成吐蕃领土,当年吐蕃还一度攻占了长安。开始时河西走廊有些地方还由唐朝的
地方官守着,不久就完全陷落。

在西南,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已被南诏占有,大渡河成了双方的界河。南诏还不止
一次入侵四川,甚至攻入成都。而且西南的少数民族纷纷摆脱唐朝的统治,到唐末,今贵州、湖
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部都已不在唐朝管辖之下了。

随着渤海国的兴起和扩张,东北的疆域也已收缩到今辽宁中部。

大中二年(848年),沙州(治今甘肃敦煌西南)人张议潮驱逐吐蕃守将,收复沙州。 到大中
五年,张议潮率沙、瓜、伊、西等十一州归入唐朝。这样唐朝的西部疆域恢复到了今新疆吐鲁番
地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关中又连成一片。

但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对边疆已鞭长莫及。当地汉人实力有限,因而陇右、河西的土地又陆续被
吐蕃和回鹘夺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张氏所据,孤悬于中原之外。以后曹氏政权取代张氏政
权,直到北宋时才灭于西夏。

在隋唐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好几个与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权:

突厥:起源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到今新疆天山北麓。5世纪被柔然征服,又被迁于阿尔
泰山地区。但到六世纪中叶,空厥迅速强大起来,灭了柔然,建立起一个疆域广阔的汗国,其范
围包括今内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周围、西伯利亚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亚咸海、巴
尔喀什湖以东的阿姆河、锡尔河、楚河流域。582年(隋开皇二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致
以阿尔泰山为界。

东突厥于630年(唐贞观四年)灭于唐。682年,骨咄禄自立为可汗,起兵复国,传至其弟
默啜时脱离唐朝而独立,疆域大致恢复到被灭以前。但其内部部族众多,各有领地,统治很不稳
定。末年国内大乱,744年(唐天宝三载)灭于回纥。

西突厥在统叶护可汗(?-630或628年)在位时疆域达到极盛。但在统叶护死后,汗国陷
于分裂。659年被唐军破灭。

回纥(回鹘):在北魏时称袁纥,隋时称韦纥,大业年间(605-618年)因反抗西突厥,与
附近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族结成同盟,总称为回纥。曾助唐朝灭东突厥、薛延陀、西突
厥;灭突厥后即是到唐朝承认,基本继承了突厥的疆域。后因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朝关系进
一步密切。788年(唐贞元四年)起自行改称回鹘。以后又越过阿尔泰山向西扩展,取得天山
以北地区,并一度进入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回鹘的后期重蹈了突厥的覆辙,在内乱和天灾中,
灭于在自己疆域内的黠戛斯。

亡国后的回鹘人大部西迁,其中主要的两支以后在天山东段建立了西州回鹘(高昌回鹘),在河
西走廊中段建立了河西回鹘。另外一支回鹘人迁至葱岭以西的楚河流域,投奔葛逻禄,称葱岭西
回鹘,在10世纪初与葛逻禄共同建立黑汗(喀喇汗国)。

吐蕃:青藏高原上的各部族到七世纪初形成了三大势力--吐谷浑、苏毗(孙波、孙波如)和吐
蕃。吐谷浑灭于隋朝,唐初复国,但在632年(唐贞观六年)再次被灭,成为唐朝的一部分。
而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征服了苏毗、羊同等部,又取得吐谷浑旧地,迁都逻些
(一作逻娑,今拉萨),基本上统一了青藏高原。又向西征服了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
(今尼泊尔)等地。安史之乱后向东、向南扩张,在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疆域达到极盛:西
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的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至喜
马拉雅山南麓。8世纪后期发生内乱,国势转衰。到9世纪后,疆域大致维持在青藏高原。

南诏:云贵高原上部族众多,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当地六诏(乌蛮的六个部分)之一的蒙
舍诏在今云南巍山建立大蒙政权。8世纪初,吐蕃侵入云贵高原,威胁唐朝的西南。为了对付吐
蕃,唐朝支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统一了六诏,并迁至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天宝年间皮逻阁
并知了东爨和西爨。天宝九载(750年)反唐,次年击败前往征讨的唐军,从此脱离唐朝。

南诏在八世纪末迁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其极盛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
大部、贵州西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山脉和萨温江以东、寮国北部等地。902年(唐天复二
年),权臣郑买嗣夺取政权,次年建大长和国。九世纪前期段思平取得政权,建大理国。

渤海国:高丽被灭后,其故将大祚荣被安置在辽西的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以后契丹叛乱
占了营州,大祚荣率旧部进入革未革曷地区,成了革未革曷人的首领。698年(唐圣历元
年),大祚荣建振(一作震)国,以显州(今吉林敦化)为都。713年(唐先天二年)受唐封
为渤海郡王,改称渤海。八世纪中叶,迁都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极盛时
疆域西至今吉林农安、梨树,辽宁昌图、宽甸,东至于海,北至黑龙江鹤岗、同江、抚远及以东
至海,南至辽宁丹东市东北至朝鲜龙兴江一线。926年(契丹天显元年)为契丹所灭,改为东
丹国,成为契丹附庸。辽太宗三年(928年)被迁至辽东,982年(辽乾亨四年)废。

分裂和分裂的继续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武将叛乱、农民起事不断发
生,但名义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阶段,藩镇势力受到打击,朝廷的权力有所恢复。到9
07年(天祜四年)朱温废唐昭宣帝自立,就连表面的统一也不复存在,进入了“五代十国”的
大分裂时期(见附表)。在此期间实际存在的独立、半独立政权还不止以上所列,但范围有限,
存在时间也不长。

五代十国简表
朝代或国名 创建者 公元年代 都城 灭其国(朝)者
后梁 朱温 907-923 洛阳、开封 后唐
后唐 李存助 923-936 洛阳 后晋
后晋 石敬瑭 936-946 洛阳、开封 后汉
后汉 刘知远 947-950 开封 后周
后周 郭威 951-960 开封 宋
吴 杨行密 902-937 扬州 南唐
南唐 徐知诰 937-975 扬州、金陵 宋
吴越 钱缪 907-978 杭州 宋
楚 马殷 927-951 长沙 南唐
闽 王审知 909-945 福州 南唐
南汉 刘垄 917-971 广州 宋
前蜀 王建 907-925 成都 后唐
后蜀 孟知祥 934-965 成都 宋
荆南(南平) 高季兴 924-963 江陵 宋
北汉 刘景 951-979 太原 宋
注:李存X,钱X,两个刘X之名无法打出。上下文中宋的年号景祜,祜的古
实为右,但也无法打出。

在唐末的天祜三年(906年),交州(治宋平,今越南河内)土豪曲承美驱逐了唐朝的地方
官,自称静海军节度史。五代初期,南汉曾两次出兵取消静海军节度使,恢复了对交州的统治,
但很快又被当地人逐走。939年,交州人再次驱逐南汉,由吴权称王。越南从此脱离了中国,
尽管以后还接受南汉及中原王朝的封号,但实际上已逐渐成为中国以外的独立政权。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9  发表于: 2002-03-09   
回复:
960年,赵匡胤通过兵变取代了后周,建立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消灭了最后
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基本上恢复了唐朝后期的疆域。但是它的北界已经退至今山西中部、河
北中部及天津市区一线。五代十国的结束并不是统一的到来,因为新建立的宋朝只是消灭了山西
和南方的割据政权,却接受了与北方的辽朝的对峙局面,并且从来没有打算取消西南的大理国。
以后,西北又建立了西夏。因此,辽宋时期仍然是分裂的继续。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取代了辽朝
以后,重现了南北朝的势态;同时还存在西夏、西辽、大理和以后崛起的蒙古。

1034年(宋景祜元年)西夏建国后,宋朝的西北界就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
心及陕西北部的山一线。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到北宋后期的熙宁、大观年间,经过多次征伐和
“招抚”,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和广西西部重新归入版图,设置了正式
州县或羁縻州。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次年宋徽宗和钦宗二帝被掳北上,北宋覆灭。赵构
(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史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
府,建为行在所(临时首都)。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汉有什么变化,但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了。经
过多次争夺和谈判,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次年又
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但基本上稳
定在这条界线。据赵汝成书于宝庆二年(1226年)的《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澎湖列岛已隶
属于福建路的晋江县。这标帜着大陆政权对海上岛屿行使管辖的加强。

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其他政权还有:

辽: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发祥于潢河(今沙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五代初崛起,疆域迅速扩大,
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幅员辽阔和大帝国。辽朝的稳定疆域,西起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蒙古高
原北缘和外兴安岭,东抵萨哈林岛(库页岛)。其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国界分别与西州回
鹘、西夏相接;东段在今内蒙古、山西、河北境内与北宋为界。辽灭渤海后,还一直拥有朝鲜半
岛东北部原属渤海国的一块土地,因此辽与高丽的边界大致在今朝鲜咸兴至鸭绿江口南岸一线。
1125年灭于金。

于阗:唐后期以来成为独立政权,11世纪初的辖境约有今新疆且末、麦盖提、莎车以南地和帕米
尔高原。北宋时灭于回鹘黑汗王。

黑汗(喀喇汗):10世纪末,楚河流域的葛逻禄(割禄)联合西迁后的一部分回鹘人趁伊朗萨曼
不至王朝瓦解之际,取得了河间(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地带,建立黑汗(喀喇汗)王朝,定都
于八剌沙衮(原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东南)。11世纪的疆域包括今新疆西部伊宁、塔城
一带和塔什干和喀什一带,阿姆河中游达尔甘塔以东、锡尔河中段以东、巴尔喀什湖以南地。1
140年归入西辽。

西夏:宋雍熙二年(985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袭据银州,从此开始了与宋朝的对抗。明道元
年(1032年)李德明死,子元昊继立;1035年(宋景祜二年)灭沙州曹氏政权,占有河
西走廊。1038年(宋宝元元年)元昊称大夏皇帝,宋称为西夏。经过与宋、辽的反复交战,
西夏的疆域大致稳定在北起今中蒙边界,南至祁连山脉、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陕西靖
边、佳县西南一线,西起今甘肃西界,东至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乌梁素海、包头市西、东胜、
陕西神木、佳县西一线这样的范围内。金灭辽和北宋后,西夏的东界与金为邻,北部与蒙古为
界,大致与辽时相同。在南宋初,西夏取得了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1227年灭于蒙古。

金:1114年(辽天庆四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以鸭子河(今权花江哈尔滨以西一段)一带
为基地,起兵反辽。次年称帝,国号大金。至天会三年(1125年,辽保大王年)灭辽,五年
(宋靖康二年)灭北宋。金灭辽后,取得了它的大部分疆域,但始终没能征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
民族。因此即使在金全盛时,它的西界也只到达今大兴安岭北段、蒙古乔巴山、蒙古二连浩特一
线。以后随着蒙古的日益强大,金的边界不断后撤。贞祜二年(1214年),在蒙古的军事压
力下迁都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此后疆域日渐缩小,1234年亡。

西辽:在辽覆灭的前夜,宗室耶律大石于保大四年(1124年)自立为王,率部西迁。在占据了
西州回鹘和黑汗国旧地后,又向西扩展到阿姆河流域。1132年(一说1131年)在起儿漫
(原苏联中亚布哈拉西北)称帝,以后建都于虎思斡耳朵(原苏联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
岸)。西辽的最大疆域包括今新疆全部,帕米尔高原以西至咸泫南的阿姆河西岸,巴尔喀什湖以
东北至今蒙古西部。蒙古兴起后,西辽的东北部日渐为蒙古所占。1211年及蛮王屈出律夺取
政权,但仍用西辽国号,至1218年为蒙古所灭。

大理:937年段氏大理建立时,安全继承了南诏(大长和、大义宁)的疆域。进入宋代后,由于
宋朝一直受到北方的军事威胁,无力经营西南,大理也一度接受宋朝的封号;双方相安无事,边
界长期稳定。至1253年(蒙古宪宗三年)被忽必烈所灭,后置为云南行省。

吐蕃:吐蕃诸部仍处于分裂状态,因而除了与宋、西夏接壤地带的一些部族与之有军事冲突外,没
有向外扩张的能力。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