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发在<侠客>已不合适----回老干部
级别: *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2-11-11   

发在<侠客>已不合适----回老干部

昨儿晚上忙着看足球赛去了,没有上网,帖子方才看到,误了回复,劳您久等了,先说个抱歉.既然问
了,以下就一一作答罢

1,由始至终我没有讲过<论语>,那个故事来源于<礼记.檀弓下>,不要见"孔子"就联想到<论语>上
去,读书把脑子读锈逗了么?还写在了第一条来问,想不服你都不行.

2,"三个代表"的精神是在老江归纳了之后才出现,还是在之前就存在?

3,除无必要,我写帖子尽量避免提及旁人,为慎重起见,我又去翻了一下,没有发现有论及你和你的
帖子的地方,如有,你找出来,我去删了.

4,骈体文有三大特点:对偶,"叶韵",用典.从韩愈时代开始,古文与骈文争吵了差不多一千年,桐城
派兴起,骈文才从理论上跨掉,等到方苞刘大櫆姚×(这字我不会写)一出,顾不得什么古文骈文,统
统打倒.我是这么理解的,不知你是如何?有错望指正.

5,这一点似无必要让阁下知道,正如我不想知道阁下对"浙大人"的看法一样

6,呵呵,玩过"泥巴"么?

7,我在那里举了一个例子,要论证的不过是"要理会当时写诗人所持格律,最好还是按当时的读音
来",你又在想哪里?

注一:你在帖子里"傻×傻×"一通,未必好得过我所谓的"破口"

注二:有关古诗文的著作我大多是在初中读的,高中以后就改读<毛泽东选集>了,事隔多年,难免错
漏,不当之处还要指正.

注三:倘有"善良"的"杭大人"认为我的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伤害,在这里说一声抱歉("那句话"发出
去就明白不妥,打击面太大),

注四:这个星期要靠期中试,网会少上一点,回复迟了请不要见怪,尽量不要你多等吧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2-11-11   
回复:
还要到那个地方去对照,太麻烦,所以移过来,看起来清楚一点。
请教无间  
1、《论语》是古诗吗?
2、如阁下所言通假是建国后才有的,那么《汉书·艺文志》、《七略》、《周礼》郑众注、《说
文·序》错了?
3、前几日我在《抛砖引玉》中是否有可商榷的地方?如果有阁下当时为何缄默不语,却于此处喧
嚣?
4、阁下可知叶韵的叶指的是什么?(不知道我可以教你)
5、阁下对“杭大人”有何看法,是否可以明言?
6、阁下是否可以公开“常用网络用语”,以免我等“杭大人”以为阁下“破口”。
7、阁下可知“通假”和“古今异音”的区别?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2-11-11   
回复:
1、该文确实不是选自《论语》,而是如无间同学所言来自《礼记·檀弓下》,所以是我错了。做
为一个自诩受过几年古汉语训练的人出现这样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我忏悔。
  还是要问一下,《礼记》是古诗吗?
2、不知阁下所言何意?我只知道“通假”(有时也作“假借”)白纸黑字在我罗列的那些古籍里
都是找得到的,且语意与今日并无区别(可参见《辞海》99年缩印版1275页“通假”条,或312页
“假借”条),可见阁下所言“现代人弄出来的什么‘通假字’”及“‘通假字’一说,记忆没错
的吧,该是建国以后才有的”一说不能成立。
3、看来是在下小人之心了,不提了。
4、看来你对骈文还不够了解(这样说话心里也不安,怕碰上一个厉害的人把我也打一顿),你说
的三个特点,第一个和第三个基本上是对的,就是语句上骈偶和四六与用词上用典和藻饰,但是
第二个是明明白白的错了。我猜想你也应该知道第二个是语音上的特点的,就是要平仄相对。但
是这样就和叶韵没有关系,答非所问了。所以只好把第二个特点用了个加了引号的叶韵,个人揣
测是为了着重指出吧。
   可是,无间同学啊,你真的知道什么叫“叶韵”吗?叶韵是古人为了解释《诗经》不和韵
(中古汉语音)而用的一个概念啊。我们知道,语音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
六朝时就已经不和韵了。当时的人为了说明《诗经》压韵,就认为某字应该改读某音,这就是所
谓的叶韵,或者叫“叶句”,这个“叶”,既不是姓叶的叶,也不是叶子的叶,而是“协”啊!
   你所说的那个“骈散斗争”说,其实是“儒法斗争”说和“黑白论”主导下的一种产物。一
种在历史上流行了好几百年,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文体,是不能这么轻轻巧巧地否定的。这个
问题我本来想多讲一点的,可惜学识浅薄,还不够深入下去,抱歉。
5、为避免不团结,不说了。
6、不懂。所以希望您以后不要对牛弹琴。
7、我是要说明一个常识,通假和古音今读是两个概念。通假是关于造字法和用字法的,大体上属
于文字学;古音今读却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结果,属于音韵学。你用通假的概念去解释古今异音的
现象,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回注一、我那样说当然是在骂人,当然是不好的。对已注销的孔雀表示道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
到,在一个错误的理念下,污秽和下流的东西可以合法存在,横行无阻。所以错误的理念应该纠
正。
      从阁下的语气看,你也知道你的“破口”是不好的。那么希望我们以后多些义理考据而少
些辞章吧。

附录一、三爷的那句“古诗要按古音读是错误的。这是王力的观点。”语焉不详,现录王力先生
原话于此,大家共同学习。
       “……这就是说,诗人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照
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这种错误,在于他们没有看
到语言发展的事实,不知道古今的语音并不相同。清代古音学兴起以后,叶音说早也受到彻底批
判。……因此,我们认为,在阅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
识;但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我们不可能用古音
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办法(即叶音),因为那是
不科学的。”(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第1版,1981年4月第2版,1999年5月
第3版,2001年3月北京第31次印刷)第542—543页。)

   打字太累了,比翻书还累,校对文字也不舒服。说不定这是最后一次发言了,论坛这东西不
好玩,要说清一个道理太难了。


级别: *
显示用户信息 
3  发表于: 2002-11-11   
谨受教
1,和7其实是一个问题,见文之后反思,是有不当;

2,这个是凭印象臆断的,或者说是记忆有错---我认为了通假字的概念是在1956年的《汉语拼
音方案》方正式提出的;

4,"叶韵"即"压韵”或者“押韵”。是有这种讲法的 。看到“三爷”所讲的“到清代即被批判”
之后,很自然的联系到了这上面。

6,“泥巴”即时下网络流行的“MUD”,有这样一种讲法---要学习全国各地的骂腔,最好是
去“泥巴”里走一遭。也算是回答你的"常用网络用语”的问题。现在想来,骂人实在是不分言语
的肮脏程度的,这一点我应该忏悔。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