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对陈寅恪等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一种描述(转)
级别: 圣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1-08-17   

对陈寅恪等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一种描述(转)

刘克敌:对陈寅恪等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一种描述
刘克敌  
 
来源:新语丝

       从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在整体上很明显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即峻急与悲凉。前者
是由于文学一面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任务,一面承担着为重振中国文化和文学而进行变革的
重大责任。花落春残、文化衰败的严峻现实逼迫文学创作中不能不充满了急迫与紧张感,没有时
间思考,来不及精雕细刻,无论如何,先发出痛苦的呻吟和反抗的呐喊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悲凉
之感的产生,则源于近代史中那一次次的曲折、失败和迷惘,源于面临中西文化冲突时的不知所
措和选择的艰难,源于对知识分子使命及命运的巨大怀疑和失望以及知识分子个人生活中的种种
不幸和苦难。一代代文人满怀希望地投入变革的洪流,到头来却发现所谓理想只不过是虚幻的玄
想,任凭如何努 力,现实有它自己的法则。于是,一个个悲观失望、心灰意冷,即使在那些最优
秀者身上,也依然可以发现他们内 心那无名的悲凉。陈寅恪的诗句“破碎河山迎胜利,残余岁月
送凄凉”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而这种悲凉意味,是 一直贯穿在陈寅恪的诗歌之中的。因此,要
真正理解陈寅恪,不可不研究他的诗作。   
   已有学者注意到贯穿于陈寅恪诗歌中的悲凉意味,并就其原因和表现方式进行了很有意义的
探讨。 其实,在 这方面,陈寅恪是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的,中国文人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很
早就对悲凉之境有深刻的体验。他们 虽然没有西方文人那样强烈的宗教感,虽然有过于关注现实
(此岸),而对未来(彼岸)相对忽视的弱点,但这并 不意味着中国文人缺乏忧患意识,没有悲
观主义和失败意识。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痛感人生的痛苦与短暂,痛感 一切奋斗无论成功还是
失败都是徒劳,他们才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所谓的乐观、知足常乐等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例 如,中
国文人很少探讨死亡及其死后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此漠不关心,而是他们已经意识到
这个问题是 任何人都无法解决的。由此,才产生了最深刻的悲观与无奈:“纵有千年铁门槛,终
须一个土馒头。”(范成大) 一切都有法子可想,惟独死亡不能,这个问题一直在折磨着中国的
历代文人,只不过有时采取了隐晦的方式。如果 说西方文人能够以宗教信仰多少转移一些对于人
生苦难与死亡的恐惧,那么,中国文人就由于必须直面于斯而直接 导致悲观主义。自然,“天人
合一”之说可以让中国文人得到几分安慰,但其内心深处的悲凉却不会因此而被消 除,只是暂时
被掩饰而已。其实,无论是人生的失意者还是所谓的成功者,都有着挥之不去的人生荒诞感和悲
凉 感。对于前者,表现最成功的是《史记》,那慷慨悲凉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和“力拔山兮气 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人生悲歌,曾使多少人为之怆然泣下。也许
对于失败者人们本能地会给予同情,但 这正说明了人生悲剧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正是荆轲和项羽
的命运及其蕴涵的悲凉意味,才使无数后人产生了共鸣。 我想陈寅恪对此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吧!
那么,一个事业上的成功者又会好些吗?是否会有真正的快乐?魏武帝曹 操,当年横槊赋诗、饮
马长江,可谓不可一世,然而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然透出一切终将灰飞烟灭的 悲凉
感。无论怎样,面对死亡,所有人都是失败者,既然如此,一切奋斗皆无意义,这怎不令人沮丧
万分?所以陈 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才成为真正的
千古绝唱。这就是人生的困境, 人类的命运,没有办法改变,惟有怅惘与伤感而已。古人已矣,
后人未至矣,吾欲与宇宙共存,与时间常在,然不 能矣。自然,作为大师,陈寅恪的痛苦会超出
常人更多,其内心的悲凉,也非常人可以体会的。   
   实际上,一部中国文学史,始终回响着这样慷慨悲凉的声音:从屈原的“举世皆醉我独醒”
到杜甫的“风急 天高猿啸哀”,从竹林七贤、陶渊明到苏轼、陆游和龚自珍,无论他们的具体人
生之路怎样不同,他们都深深感到 了人生的寂寥与悲凉,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表述的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所可以用来排 遣忧思的,也惟有一醉解千愁而已。而在
全部中国文学史中,传达人生悲凉感最深刻的是《红楼梦》,曹雪芹在贾 宝玉身上以自己独特的
感受人生的方式,达到了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的深度,在他们两个身上,体现了人类的所有 尊
严、价值和痛苦。如果说哈姆雷特更多的体验到人生的困境,则贾宝玉却更多的体验到由于解脱
困境之无望而产 生的悲凉,正如鲁迅所说:“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 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陈寅恪虽然不是贾宝玉,但其家
族之命运,足令陈寅恪终生感慨不已,更有国家民族之 沧海桑田巨变,如白云苍狗,怎能不使他
感到无可名状的悲凉呢?   
   从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陈寅恪之第一首诗中的“兴亡今古郁孤怀,一放悲歌仰天吼”,到其
最后一首中的“南 国高楼魂已断,西陵古渡梦初回”,令陈寅恪始终魂牵梦绕的就是人生的悲
凉。固然,生活中的陈寅恪并非如此, 也有轻松和幽默之时,但在其内心深处,依然是悲观主义
的天地。说到底,任何伟人与大师都是如此,只因他们过 于深刻和超前,只因他们为了全人类而
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孤独和悲凉就注定会终生与其相伴。很难说这是幸抑或 不幸,只能说一切皆
为注定。即如陈寅恪,早在其青年时期,就早早流露出悲凉之情怀,虽然那时的他,正在风华 正
茂之时。例如未收入其诗集的三首词中,已不乏此类内容:“来往江城惆怅客,泪痕和墨教题
诗”。 不过,在 陈寅恪那里,这种悲凉意识除了直接受其家族变故之影响外,还与陈寅恪所处
的时代氛围有关,与中国近代文学的 特色有关。   
   真正被视为开近代文学先河的是龚自珍,而陈寅恪受其影响很大,对此他自己也承认:  
    
   少年亦喜定庵作,岁月堆胸久忘之。   
   今见元胎新绝句,居然重诵定庵诗。      
   定庵当日感蹉跎,青史青山入梦多。   
   犹是北都全盛世,倘逢今日定如何。      
   龚自珍作为启蒙思想家,其作品中明显具有二重情感与心态体验,也即所谓的“狂来说剑,
怨去吹箫”,既有 金戈铁马的昂扬振奋,也有“西风残照”的悲凉与忧郁。他不仅为个体的命运
之无可把握而慨叹,更以其天才的预 感,对传统文化大厦的行将崩溃,流露出深深的不安。面对
外来文化的咄咄逼人的进入,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 性,龚自珍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式,而只能
于茫茫旷野中发出几声呼唤人才的声音,然而却得不到任何回应,这能 不使他感到悲凉吗?请听
他无奈的诉说:         
   秋心如海复如潮, 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 亭亭古玉珮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 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灿无数, 长天一月坠林梢。      
   可惜,龚自珍去世太早,未能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否则,他当有更沉痛之哀叹
的。继他之后,无 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中国的命运和未来付出了一切。然而仿佛是不约而
同,在艰辛的奋斗之余,在漫长的人生 之旅中,竟然都不时感受到那阵阵袭来的悲凉之雾:  
    
   忧患弥天塞太空,树声争战起长风。   
   楼台寂寂无人到,廊外藤花开小红。 (康有为)      
   风雪蔽天,生人道尽,块然独坐几不知人间何世?……    (梁启超)      
   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剩此时。 ( 谭嗣同)      
   无端身世茫茫感,独上高楼一举觞。 ( 秋瑾)      

喜新厌旧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1-08-26   
回复:
这就是国学大师,鸿儒们思想的深邃,旷远。
我们抬起头来看到的只有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的思维直升入高空,抛了个尖,达到天人交战
的地步。
我们都是一个个生存着,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泾渭分明,他们强调整体,把自己融入到国家,
民族的盛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当个人意志与此相背离时,会怎样??
我们看破红尘,可以出家。
他们除了投湖,上吊以抗争之外,一介文弱书生恐怕也没别的办法了。
也许人们还在为柴米油盐发愁,乞丐还在数着手里的虱子。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1-08-27   
回复:
悲凉心境是人文学者的一种特有情怀,也是最打动我的一种意境.在这种悲凉的气氛里,心能够舒展
开来,感受一种普世的悲天悯人.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3  发表于: 2001-08-28   
回复:
好一个悲天悯人
不过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罢了。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4  发表于: 2001-09-06   
回复:
其实他们贵就贵在“达则兼及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更有梦书当枕!
级别: 侠客
显示用户信息 
5  发表于: 2001-10-20   
回复:
在下有个提议:将陈寅恪与瞿秋白比较比较看?[wdb16]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6  发表于: 2001-10-20   
回复: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哈哈
级别: 侠客
显示用户信息 
7  发表于: 2001-10-20   
回复:
啥呀![wdb13]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8  发表于: 2001-10-20   
回复:
一个是被所谓的知识分子人为地拔高,一个是被中共屏蔽。
哈哈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9  发表于: 2001-10-22   
回复:reeeeeeeeeeeeee
我只知道陈寅恪奋发读书,熟知多国语言,汇通古今,晚年失明膑脚,口述著成柳如是别
传。。。唯一的遗憾是没写元史,,,,,,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疾病缠身却顶风迎雪步行数里
去学没几个人懂的语言。。。。。。。。。。。--------
其实我什么都不懂....................乱说而已!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