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意淫电影
级别: 侠客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2-12-30   

意淫电影

Three Seasons》(《忘情季节》)
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都与我讲,真的好看。看片的开始往往是这样的,一句真的,着了迷,然后
寻思着,到底是怎么样的。曾经看过这部影片的一张海报,好像是深秋的林荫道,叶子暗红色,
镜头一直拉得很远,画面的当中一女人仰着头对着景色着迷,她样子很美。我喜欢这样的基调,
一直被秋天的林木遮掩的街道延伸至远方,街道上反射着秋天的阳光,两侧的旧民居也染上了淡
淡的光影,像是有些颓唐。我总觉得这镜头本身就蕴涵了生命,或者关于生命的意识。

很久以前我注意到关于镜头的调度,在我看的一些好莱坞影片中,镜头的调度是通过转移完成
的,镜头随着人或物的移动而移动。这样的例子很多,几乎以故事为中心要素展开的影片都是这
样的,像《阿甘正传》,《燃情岁月》,《与狼共舞》等。这种手法的特点在于镜头的主观性,
仿如,对一件物的镜头,随着镜头的推进,改变,转移,我们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幻觉上照成
是我们在观察物。这也是故事性电影的一个特点,让人很容易进入角色,沉迷在幻觉中,将自己
介入了片中,共喜共忧,获得满足。还有另外一类,我比较推崇的如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
人》,候孝贤《悲情城市》,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镜头的移动性似乎不强,而代之
的是深焦距,长镜头。像《Three Seasons》的电影海报。在整个进程中,画面感很强。比方,描
述一件事物通过能够表征事物特征的画面的组接来完成。这种做法使画面带上客观性,好像本来
的事物就呈现在我的眼前,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姿态体味着一切,并没有像跟随着镜头那样介
入到角色中。

就我个人而言,我倾向于后面一种叙述模式,这种模式带给我的是自己的感觉,在这样影片中我
想到的更多,自己曾经有过的体验介入得更多,或许这就是标榜的深度。我一直在想这种现象是
怎样产生的,比方那张海报,关于生命的意识是怎么来的,深远的林荫道,秋日落到街道上的阳
光,有些斑驳古旧的民居,落了一地暗红色的叶,到底预示了什么,而那个站在道上的人又感觉
到了什么。而我又为什么突然惊诧于那幅场景,遗憾于她的飘忽而逝。

这部影片有几个镜头留下很深的印象,雨中两个还不知道失落的孩子蹲在街道上,互相打量着。
寻找女儿的父亲在快要离开这个城市的那天晚上,在一个酒吧里找到了自己的女儿,而女儿却成
了妓女。他说,他一生做过很多错事,有一天当他知道后于是寻求改正,时间是否会原谅他的过
失。泪水潸然而下,哭泣但没有声音。

或许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地加工或者改变一切,但是绝对有必要去组合,去衔接。这就是我关于
镜头的看法。这让我想起很早以前那些提倡深焦距,长镜头的大师们,他们很早就预见了蕴涵其
中的可以感知但难于表述的美学效果。通过组合,让其更具叙事效果,浓缩积累的生活,美学和
叙事感的统一是我想要的。

《Doctor Zhivago》
真是一个怪圈,它又让我从新审视电影,电影是什么,有人说电影和文学没有关系,但是为什么
却有小说的感觉。这是一部情节,摄影,音乐都处理得当的影片。或许我们得改变一下说法,电
影本身就是设备拍摄出来然后使之成像之后的产物,只不过是有类型和优劣之分,而这种分法来
自人自身的感觉。
影片通过讲诉一位医生的命运,对革命进行了思考。关于革命,关于处在历史中的人,也关于人
的感情。

《CYCLO》(《三轮车夫》)
影片有一股浓重的悲剧色彩,此外给我另一类型的提示,那是关于导演的目光,像《悲情城市》
一样,导演选择了生活,或许故事在他们看来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现,可以偏向选择生
活,也可以偏向选择情节。这类片子偏向选择生活,特别是对生活中的细节把握得敏感而且精
到,他们知道怎样的细节是可以选取的,怎样的长镜头本身就包涵了美学意味。整个过程需要选
取。
影片中两个镜头留下的印象较深,一个是找钱的镜头,只出现手和钱在不停的转换,占据了整个
画面。还有一个是车被偷走,机位是定在铁丝网后面,有向下俯视的意味,但隔了一层网,铁
网。
和《悲情城市》的区别在于,这部影片运用了很多近景的镜头,人物的面部在画面中出现较多,
导演很注意对人物细微表情的把握。而《悲情城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是一个个凄美的长镜
头。他们同样都选择了生活的细节来加以描述,这些细节透着真实,透着美。

《The Lover》
Destruction and confusion surround us .Cities are deserted ,the population is
decimated, and the precious few humans who remain must find a way to survive. In
this world, we face death as we part with our loved ones. We begin to question what
“life” and “love” is,and what is the philosophical definition of the “heart”.
After all in this world ,science has analyzed life and death, expressing life as a
form of energy.

这是《情人》盗版碟的封面上的一段英文,虽然不尽懂,但也不懂装懂地摘录下来。其实只晓得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开始询问爱和生命就足够了。封面很美,那种淡淡的回忆色彩,一个中年男
子,面带着微微不屑的微笑,透在微伸嘴角,微展的眉间。他微伛偻着身躯,手指干瘦,仿如某
种动物的爪子。还有一个年纪很轻的女子,带着孩子气的羞涩,浑圆坚挺的乳房顶着一层单薄的
套衫,腰上随便系着一条宽松的带子,头上一定男式的毡帽,两只小便垂在白皙的肩上。她的手
低垂着,眼睑低垂着,像是在等待。
整部片子就是这样一种基调,开始和结尾同一个人在回忆,那种泛黄的基调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些
尘封草稿,那些古旧的照片,想到很久以前的一个冬天,阳光照在家乡矮房子土色的墙上。这就
是回忆,生命遗忘的形式,它掩盖了当年的瑕疵,变得温暖,变得纯美,让人怀念。
导演节奏把握的较好,很流畅。拍摄同一个场景用了不同的角度和景别。比如一开始对那条河,
河上的码头的表述,全景和近景的结合。这样既表现了面,又突出了点,看上去显得丰满。对画
面的设计似乎是非常精心的,但是这种设计也还是可以看出一种经过修饰后的简单。演员的表演
很到位,男主角身上透着中国的封建时代,生命经过礼教的压抑,但又想透过这层压抑,因而变
得扭曲,羸弱,像阴暗处那颗被石头压着的种子长出来的嫩芽。这个女人在他的生命里投下一缕
阳光,这让他一辈子都不能忘怀。恰如见面时第一句话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多好。
我在想那种精心设置的美,它区别于现实生活,色彩的主观来自人们对美的认同。我曾经看过贾
樟柯的《小武》,看过陈凯歌他们的《黄土地》那种色彩几乎是生活的原色,前者打动我的是真
实的生活,人情世态,好像一种对生活的切身体认,对出于边缘化的同情和自我哀怜。后者打动
我的是黄土地,以及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影片很多部分截取了清晨和黄昏的原色,古老,苍
茫,融入了历史,又沉积着生命,关于整个民族。
而这部片子不同,色彩是经过加工,它来自对美的追求,这种美和记忆有关,显得不尽真实,但
追述了曾经有过的情绪。

《罗生门》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起我关于这部影片,我想了一下,但不知道怎么说,虽然那时看过,但是在脑
海中的概念是幻化的一个又一个镜头不断得交替闪现,一个人在树林里奔跑,阳光透过未被树叶
遮住的缺口,随着人的跑动不断地闪现,一种紧张的氛围。及至有一天老师拿了这部片子过来让
我们看的时候,我发现记忆是多么模糊,那只是开头的一小段而已,另外的一些不知被我遗忘到
哪个角落里去了。
影片的情节是关于一个人被杀,然后追查凶手,参与的人以及当时旁观的人都被请到,但是发现
他们提供的线索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掩饰自己不光彩的一面,带上高贵的光环,事实上他们都是
怯弱的人,有丑陋的真实,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他们的回忆因为障碍而失真。
我隐约看出那是对战争的另一种诠释,多少人带着恐惧的面孔掩映在武士道的光环之下,那些为
了一种意念甘愿牺牲生命或许真的存在,难道又真的都是这样。这个世界充满了怀疑,和不可信
任,记忆能够在言语里失真。

雨的描写在黑泽明的影片中出现得较多,看过的影片中有《影武者》,《乱》都有过这样磅礴的
雨,淅淅沥沥,然后人物出现在雨中,潦倒,荒败。《罗生门》中的雨让人发冷,这跟人物的造
型有关,没有多少衣服,衣服是破败的,两只手紧紧的抱住,磅礴的雨倾泻下来,破败的房子。
或许跟导演的审美倾向有关,人物造型明显的风格化,动作的发生带着神经质。这种造型一方面
表现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起了意指的作用,如物的造型(破败的房屋等),此外还有风,出现
风的时候往往带着扬起的尘埃,以及其它一切可被扬起的事物,飘忽不定,在什么事情都没有发
生的时候已经预示着将要有事情的发生。

《罗生门》的开头一段将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节奏精心表现,变幻的
光影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最后一场格斗,精心策划但又表现得天衣无缝。
有些画面是跳接的,似乎跳接的画面通过组合能够比让相同的时间里容下更多的内容,客观性
强,节奏比那种连贯的推,拉镜头来得强,适合用在紧张的气氛里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整个故事忽略了权力主体,相反让观众介入其间,观众成了发问者。

喜欢黑泽明的片子,喜欢他的包容性,喜欢他的深刻性,往往上升到关于社会,关于人的探讨。
他的每一句台词和每一个动作都看似经过精心设置。让我想到莎士比亚的作品。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情节简单,拿错了同学的作业本,并将它还给同学,但不知道同学的家在哪里,最后还是不知
道。做得到位的一点是对人物关系和视角的处理。孩子眼里的世界以及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在这种
处理中凸现出来。
整个过程中一些看似无关的片断(如爷爷的评论,老人对孩子的讲述)给了影片另外一种效果,
容量增加后的丰满真实感,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同时产生了某个层面的深刻性,不仅仅是关于
孩子对友谊责任的理解,同时也是关于老人与小孩,关于过去,现在,关于寂生活的思考。
有一个技巧引起了我的注意,关于跟随。同一个画面里面,被跟者消失在画面中,跟者进入画
面,这是一个节奏。如若在其中穿插另外画面,机会改变这种节奏,引起两者之间的距离差,出
现越来越远,或者越来越近的效果。
阿巴斯的影片很注重精心的安排,这种安排在情节,拍摄的角度上体现出来。如《橄榄树下的情
人》的情节,本身就是讲述导演在拍摄影片,爱情故事发生在拍片的过程中,画面干净,浓郁的
绿色为背景充满了生机。有一天回忆所看过影片的结尾时发现竟然都像是没有结尾似的,唯有这
部影片的结尾印象深刻,优美的长镜头,一对白点在整片绿中追逐,背景音乐的节奏不断变换,
最后导演看似没有告诉我们结果,实际上欢快的节奏就像跳动的心率一般告诉了一切。还有一部
《樱桃的滋味》色调是棕黄色,最有特色的是拍在车子里的镜头,一直在想机位应该是怎么的
定,才能拍出这样的效果。那种关于生和死的对话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站台》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贾樟柯的作品。导演能够把握住时代之声的音乐,特别是广为传唱的通俗乐。
这在《小武》中有同样的体现。在这部片中除了音乐外,人物的造型也同样体现着时代的变迁。
导演较多运用长镜头,远景——全景来描述整个社会背景,以及这种背景下的人,人与景的关
系。如影片中有一幕崔明亮和伊瑞娟在以城墙为背景的全景里,似乎让人隐约感觉出在他们之间
的某种障碍。这种手法具有象征性,在影像之外又添加了另一种更加深沉的含意,这就是我觉得
贾樟柯是第六代中最具才华的导演的原因。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电影的理解和镜头上的驾驭。我总
觉得导演对最后情节的处理似为不妥,感觉中崔明亮总是一个带着悲剧色彩的人,这种悲剧性来
自他的性格,处于边缘,按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脾气。

《幸福黄手绢》
喜欢那种淡淡的感觉,多年以后在睡梦中,轻轻地说上句你回来了,不管曾经相隔有多远。什么
是真正的爱情,是曾经自以为经历的?结尾的串在风中的黄手绢为我注释,有关失去的,有关得
到的,有关一生的等待。
我多么怀念/你说你爱我/我欣喜和幸福得/直到天明都未能成眠的日子。

《人在纽约》(《Full Moon In New York》)
“中国人孤独,神秘而又坚强地走过这条街道的背影。”不知为什么,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在
笔记本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在异国城市的森林里,一幕幕正在被遗忘的片断构成了我对这部片子所描述的生活的概念。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想到另一位导演,他有过三部我很喜欢的片子《红》,《蓝》,
《白》。特别是那部《蓝》,是那样挥之不去的浅浅的蓝色,是否意味者某种孤独与飘零,尽管
有时候身边有朋友,甚至亲人。
影片的片头很干净,一个又一个平静的画面,选在清晨,选在夜晚,一个个不断延续着的日子。
很喜欢它的布光和拍摄的角度。不平衡的布光突出了空间上的格局,突出了关注的对象。有很多
选在门口,窗口,路口的角度,造成空间上的层次的感。
记录下三个镜头的草图,一个是黄雄屏(张艾嘉)和赵红(斯琴高娃)坐在李凤娇(张曼玉)的
餐馆里,光从赵红的背部偏高处打过来,赵红脸的肤色和黄雄屏的形成一种对照。另一个是两个
人站在一起,对面,随着对象的转换,镜头也改变,脸的清晰度也改变。这种变焦距镜头在这部
片子里较多见到,不仅完成了对象的转移,对象的其它元素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还有一个是黄雄
屏在演戏,背景是墙壁,光从窗户打进来,影像通过变焦的手法,甚至连墙壁和人之间细微的距
离感都可以凹陷出来,陷在光的弥晕中,像在浅蓝色的立体空间里。正是这些效果让我想到了
《蓝》这部片子,很强的景深感,零碎的画面,对独到把握事物角度的敏感。每个画面都形成自
己的美感,可以感知到影像的质感,如,关于服饰,关于皮肤,关于墙壁,甚至关于从窗户中打
进来的稍带苍白而又迷茫的光。
第二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正巧赶上一个朋友也过来看,最后,他问我影片的结尾是什么意思。
当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有什么意思,只是一种情绪,一种透过黎明景象的昭示。或许这就是
它的的意思。

在看这部片子前的一天里,看了十几集的连续剧《大明宫词》,我试图想把握两者之间的不同。
就这两者相比,电视剧里图象简单,没有那种强烈的空间感。表达的方式是不同的,电视剧主要
是通过情节,对白来完成的,而对白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是通过影
像来完成的,镜头,画面里面本身内涵比情节更为重要的意义。电视剧更像文学。

《尼罗河女儿》一个时代的剪影,穿插在人的成长片断里,朋友间的友谊,年轻时代的血性,就
像摄像机永远要摆在室内门口,一个房子的空间,延伸到外面是一个社会。
《稻草人》关于战争的片子能够拍成这样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在笑中满是泪水,愚昧引起了怜
悯。这是一个成功的剧本,让我想到有部关于三毛的片子。一枚炸弹掉在田里,他们说那是一块
很大的铁,可以换很多奖品,那样的构图让我记忆犹新。我试图想起故事是怎样收尾的,却怎么
也想不起来,只知道有很多鱼,传来孩子的声音,要是再有美国炸弹掉下来多好,接着是祖母的
声音,也不要太多,只要每天两三颗,就有吃不完的鱼了。荧幕像是慢慢地暗下去,梦才刚刚开
始,那个疯女人又在了哪里,是否梦见她那被炸弹炸死的丈夫,然后过着自己当初想要的生活。
它郑重其事地在看似荒诞的构思中告诉我们,人们需要的是什么,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有些东西
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比方,人们总要生活下去。
《小城故事》先前听过邓丽君的歌,想象中也好像就是这个样子,在默默的双目凝视中,慢启的
朱唇荡漾着微笑,接着是春天般发红的双颊,那张脸是匀称而又完美的,没有半点瑕疵。这就是
我关于那个远久的回忆,有一天走过桃花树下,看到你倚在门边。
记得有一次去宁波,走在月湖公园,传来同样的一首歌,那时夏天,在里弄里钻了一天,歌声合
着傍晚的节拍,人没有丝毫的倦意,好像走了很久之后回到家里,一切是那样自然。
影片很普通,甚至有些地方有点过,但是却动人,正如关于那个美好的回忆一般。在喧嚣的城市
已经很久,整天忙忙碌碌,无所事事的时候便发愁,这天晚上,它似乎想要告诉我,生活是什
么。他告诉曾经的恋人说,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两个都是真实的。什么的生活对于我是真实的,
埋藏在心底火一样的种子吗?
三部影片是同一天看的,以上是一种即兴的心情,这是我所要的关注的,它构成我的生活,关于
活着的表征。现在看来影片在技法上显得平常,是一种适中的状态,围绕着整个情节展看,技法
是表现故事的需要。这种类型的片子不像记录篇或者形式主义的关于如何表现一种非客观的真
实。这让我关注剧本,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动人的故事。

《桂花巷》
像普通的带子一样,长长方方的,上面贴了一个叫做“桂花巷”的标签,那个名字很美,咋一
看,一条长长的雨巷,青石板铺就,雨从屋檐上滴落下来,哪处飘来桂花的香味,或者再贴上那
么一个人,看不清是女孩还是男孩,撑着一柄旧时的竹伞,消失在街巷的尽头。我甚至可以清晰
地闻到雨的味道,桂花的香就像冰镇过一般,还有孤独踟躇的心境,正如我曾经有过的那样。
事情并不是尽然,桂花巷只是一个地方的名字,事情从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候开始,结束在她坐在
一张椅子上,脸和头发上满是时间的灰烬,她的手指轻轻地一抖,消散了声音,没了气息,荧幕
渐渐的暗下来。在这里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风柜来的人》看了候孝贤的关于这部片子最初设想的笔记,生活中的细节,引发开来,然后一
个又一个成长的片断,构筑在成长的流程里。

《大爆走》告诉你吧,国籍,名字,并不意味着什么,我爱你,这就足够了,将使得整个乾坤为
之翻转。广告般的绚丽的镜头,夹杂些静静的长镜头,太乱,失去了和谐,像写文章,开头结尾
散文诗的抒情,中间却是过于详尽的叙事。

《后父》(Majid Majidi)看过他的《小鞋子》,张艺谋曾经也有过这样风格的片子,叫做《一
个都不能少》影片的后半部就可以分出其水准的高下。同样,这部片子的结尾依旧让人难忘,漂
浮在水上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那个父亲手指着某个方向,照片浮到倒在水泊里的孩子面前,孩
子睁开眼睛,看到,那只手正指着自己,仿佛在对着女儿们说,看那是你们的哥哥。这是被砍缺
的月亮,需要有那么一个孩子回去,拭去乌云。
人可以生活在这样简单的地方,他们的思维也变得简单,心灵像金黄的沙漠一般纯净,干燥和风
尘让性格变得倔强。当整个画面被流溢的金色遮没的时候,一棵树,一个人,方显示着无限的生
机。

《Night of Cabiria》(《卡比里亚之夜》)这个女主人是在我印象中很独特的形象,就比如女人
不应当是这样的一般,她的举止透着阳刚的味道,一点忧伤可以将她击倒,一点喜悦可以将她激
活,最初的开始,她和一个男人在一起,欢快地走在郊外,来到河边,男人抢走了她的包,随后
将其推入河里。最后的结尾,另外一个男人差点没有将其推入悬崖,同样抢走了她的包,她走在
大路上,一群年轻的人们吹着口哨,各种各样的乐器,他们欢快自得的生活感动了她,荧幕渐然
淡去。这是第一次,我在一个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怯弱,真实,细微的东西引发各种情
绪。所有一切的结局都是注定的,恰如地球绕着太阳跑,虽然变换了四季,总有那么一条线是我
们所不能把握的,引力一般。
费里尼的片子看得不多,《八又二分之一》,《罗马风情画》,《大路》。关于导演的创作生
活,关于现代和历史,及其交织,关于人性。可以记起的第一个镜头,导演在梦幻里看到自己的
女友们都和谐相处。在罗马的地下发现古代的壁画,被外来的空气接触,随即消散了。那么一个
高大的男人和一个娇小的女人,还有一辆车。
瑞米尼一直是个思索着的人,我看过她的一本笔记(《我是说谎者》),封面上有他的一句话
“电影是我终身漫长的,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里面有好些电影构思的简图,像漫画。他的文字
很简单,像一个个简单的镜头片断,中间缺少连词的过渡,这种文风曾在杜拉斯的小说《情人》
中见到。

《恋恋风尘》这是生活,不是故事,更不是传奇。候孝贤的片子是我看过的最接近生活的片子。
阿达和阿云自小青梅竹马,两为一体,跑到台北工作的时候,两人曾经为生活共同努力过,相互
关爱过。一天,阿达要去服兵役,于是,阿云便选了一千零九十六个回邮信封给阿达,要他天天
写信,跟她说话,在阿达即将退伍之际,阿云跟邮差结了婚。。。。
我看到阿达躺在床上哭的那一幕,我也看到阿达回到家,和爷爷谈论着天气,庄稼,荧幕渐暗的
那一幕,好像曾经是没有有过的。山村,有铁轨经过,石头垒成的房子,老人,小孩,土音,旱
烟,炮竹。有一天在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事情,从此画上了一个句号,一生大抵如此。

《枕边禁书》记得有一次有个朋友和我大谈行为主义,事实上到最后他自己都没有弄清楚,何况
我这个听的人,这部片子虽然不是这种情况,但类似。无非是讲述了一个孩提时候的阴影(中
性)伴随着人生的成长,有点弗洛伊德的意思。形式新颖,叠化,画中画,试图通过同时表达多
个层面上的意义,但不十分流畅,可能与人感受官能有关,事实上对于同时出现多个画面就有无
暇顾及节奏太快的感觉,还有一种情况,打乱了原本画面的和谐统一。

《云上的日子》(《BEYOND THE CLOUDS》)不要去思索,要去感觉。这是其中一句台词的大意。
影片由几个小故事构成。
一个年轻男人从城市里逃出来,邂逅了一名年轻女子,男人爱上了女人,第二天发现女人不辞而
别,他到处流浪,几年后在一个剧院里从新邂逅了那位女人,在女人的屋里,女人拒绝了男人的
亲爱,男人离去又回来,挑起了女人的情欲,离去。这是一个高傲的男人。女人说,那天她等了
他整整一个晚上,但他没有来。事隔多年却依然记得他身上和说话时的气味。那是一个带着雾气
的早晨,一切都显得有些冷,灰白色的基调,长长的街,很少人。
悠长弯曲的里弄,绿色的蔓藤状植物长满了墙顶,有的延伸到狭窄的里弄里,像是刚下过雨,或
是本身海边的潮湿空气,海浪在涨潮的时候也会偶尔进入,里弄显得湿湿的,孤寂。他们在这里
邂逅了,她开门出来的时候他就注意到了她,在海边的服装店里,他满是挑逗意味地凝视着她,
她有些难以把持,再一次碰上的时候,她告诉他,她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在他身上扎了十二刀。
那天,我分不清是上午还是下午,他们做爱了,我想那是真正的做爱,离别的时候,她向他挥
手,隔着窗户。那天,他去那个地方本是为了寻找故事,但故事发生了在他身上,那是一个海岛
性质的地方,房屋依山傍海,海湾里停满了船只。那些房子彼此连在一起,土黄色,又似乎透着
朱红。依旧是那样清冷,他坐在海滩的秋千上,风刮过沙滩,流动得像细雨变了一个角度,随着
风沿着地平线的方向,他抱着秋千,任其自由得荡来荡去。
这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个是自己的妻子,另一个是咖啡馆里邂逅的情人,两个
人都想独自占有这个男人,男人在谎言里周旋,最后无路可退。我想起情人在咖啡馆里对他说的
一个故事,像是关于主人和仆人之间,主人要仆人扛东西,但后来仆人停在那里不走了,主人问
这是为什么,问题的答案好像是,走得太快了,他们的灵魂丢了。
还有一个故事好像只发生在房间里,涉及到四个人,实际出现的只有两个人。丈夫回到家,发现
人去镂空,一个女的进来,说这个房间有人出售,女的说正有搬运工要将她的家具全部搬过来。
我想起男的回到家,拎着一个皮包,这时电话响了,是妻子的,他问妻子发生了什么事,过会恼
怒而又无奈地说,我是为了工作呀。
最后一个故事关于一个男子爱上了一名已决心将身体奉献给上帝的女子。我想起他等她,然后一
起去教堂的那一幕,他们好像讨论了关于孤独的话题,似乎男的说这个问题不能这样解决,或
者,我们已经抛弃了太多,之类的话语。故事的结局是,男的被女子拒绝,走在雨幕中。
我喜欢这样的叙事节奏,缓缓的,感受又像是沉思。有次和一个同学去北京,灯光初上,夜幕下
来的时候,走过北大校园里的一侧围墙,旁边的房子应当是清朝时候,屋檐底下是藏蓝草青的规
则图案,在靠近围墙的一侧是一间小小的水泥灰加砖的矮屋,大概是藏器械什么的,贴着围墙上
有一杆金属涂漆的灯柱,挑着一盏灯,我们经过,然后又回过头去,都感觉似曾相识,好像曾经
在哪里见过。
我不明白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些往复的似曾相识里。我们经过那个地方,然后回转头。
影片的画面很美,一种封闭性的构图,自我的意识强烈。

《四百下》很多童年的记忆,恍如隔世之后醒来。我惊叹于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想起很久以前
的那个夜晚,和父亲吵架,从家里跑出去。想起那些和伙伴们玩弹珠的日子,总是很迟到家,为
了逃避一场责罚,一进门就变得很乖,这个习惯一经产生,不想竟一直延伸到今天,怎么也逃不
脱,做错了事,一副讨好的歉疚。想起那个课堂,那些自以为老大的人一个个都远我而去,有一
天当我自以为时,他们又远我而去,好像是一个永远不会跌破的规律。想起那个办公室,校长和
一位女老师调情,他坐在她的旁边,将腿翘到她的腿上,她一脸羞红的样子,半启的嘴唇漾着我
不知名的微笑,我调皮捣蛋被罚站在办公室的墙角,老师摇摇头看着我,校长开恩地说,算了,
下次不要调皮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重复着别人有过的童年,有过的一切,或许上帝的意义就在于将一个个片断像剪
辑大师一样不同地筛选,剪接。
回忆是不尽真实的,像包涵在黑泽明的罗生门里所阐释的那样,同样,那段关于童年,少年的记
忆也是不尽真实的,只是一个活动的影子,添加了话语,情绪。在那个晚上,我永远没有那么坚
强,一个人,却想到回家,想到他们过来,哀求我,孩子,是我们的错,回来吧。但终究没有这
样的事情发生,他们知道我会回来,虽然长大后我知道他们也焦急的,但他们学会了等待,等待
那个必然发生的结局。
那是这样的日子,我看到自己在时间里穿梭的身体已经长大,但那颗包在厚厚皮肉之下的心依然
年小,满怀着不合时宜的幻想,上演着一幕幕不合时宜的闹剧,有时尽管变换着各种不同的生存
状态,但终究还是像那个一经产生的习惯般,怎么改不掉,懒惰,虚荣,偏执,松懈。像是烙
印。等到有一天,或许那么一天,就像我今天晚上看着这部片子一般,今天的一切也不过是活动
的影子,加上话语和情绪,仅此而已。那时我在哪里,是否也是一个冬天,迈着沉重近乎艰难的
步子,然后荧幕闪现,片头是一些标志着时代印痕的建筑,街道,树木,人们迈动步伐的方式,
他们的衣着。接着是一个校园,熟悉鲜活的面孔。

《TAXI DRIVER》(《的士司机》马丁.斯科塞斯)闭上眼睛,印象中剩下一块块移动的色彩,五
彩斑斓,那是城市的灯光,霓虹,地下管道的蒸汽,交织起来的意象,叙事镜头总是这样看似冷
漠地慢慢推遥,画外音显得低沉,从头至尾贯穿着萨克斯舒缓颓丧的调子,此外还有罗伯特.德尼
罗的表演,和《美国往事》中的形象对照起来,你就发现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类型,由同一个
人来演却能够将不同的形象把握到精确的程度。

《烈火焚情》(《毁灭》)第一次接触这部片子是在学校的一个出租书籍和碟片的小店,那时只
留意了下碟片背后所展示的情节,父亲爱上了儿子的情人,最后被儿子发现,儿子从楼梯上摔下
来,死去,本来近乎完美的家庭支离破碎。那时候,那双像狼一般的男人的眼睛引起了我的注
意,他曾出现在《洛丽塔》中,配合着那张脸,谨慎又饥渴。第二次接触是一本《烈火焚情》的
小说,薄薄的一本,放置在图书大厦的影视书籍的书架上,被我分若干晚上看完。我很喜欢小说
的叙事语言,缓缓的,历经沧桑的语调,依旧清晰地记得他说,为什么命运没有安排在他在那件
事情发生以前死去,那样一切都可以保持,名誉,亲情,生活中平淡而又受人尊敬的幸福。第三
次便是电影,跟通过文字想象的几乎没有多大差别,好像就应该是那个样子,那种感觉的,略微
不同出是影像对角色状态的处理并没有像文字在脑海中焕发的那样细致入微。和同时代的影片相
比,在技巧上并没有多大的突破,让人震惊的是事情本身。
影片的结尾,他打开窗户,阳光透近来,打在一张放大的照片上,上面三个人,儿子,安娜,
他。缓缓的画外音,后来他曾经在机场转机的时候遇上安娜,那时她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手
上抱着一个孩子,和别的女人一样。
后来我只知道他一直到处旅行,不知道是否找到合适他的生活。时时想起那句话,受过伤害的人
是危险的,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从伤害中幸存下来,其实他早该在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收手,但是没
有这一切,他又如何知道,同时我们也不能知晓。

《蓝》开始令我折服的是视角,滚动的车轮子,表示气息的绒毛,眼珠上护士的身影,窗户和金
属表面的影子。接着便是意象,玻璃的意象,透明却总是相隔一层。关于老人,那位手里拿着废
弃瓶子的老态龙钟的女人,终日坐在电视机前分不清亲人的母亲,预示了一个终点,关于生命的
终点,这个终点结束在孤独的自为中,像棵等待死去的树。音乐,笛子,提琴,钢琴,我比较喜
欢钢琴,跳动的音符像生命的节奏,让人想到初恋的少女,提琴和笛子则是另外一种风格,悠
长,像是在思考,有时孤独,是生命中缠绵悱恻的倾诉。色调,蓝,暖黄,蓝色出现在幻想,音
乐,水面,迷失孤独的瞬间。故事,横向的发展中贯穿了很多纵向的思考(这些思考来自画面镜
头的体现,如,看似与内容无关的画面镜头,老人,流浪汉,但是他们与真实的生活有关),这
种手法使影片显得立体,深度。影片的结尾,记述了同一刻的不同的画面,这个同通过一首曲调
来体现,做爱肉体隔着玻璃,年轻人突然中睡梦中醒来,还在母亲身体里跳动的孩子,一个老人
坐在椅子上死去。。。。

《光荣》有种时代是值得人们怀念的,在那种时代里有那么一些人为了理想而奋斗,这不是一句
空话,而是建立在不惜血和生命的代价上。影片关于南北战争时期,关于第一只由黑人组成的军
队,54军团。关于他们的成立,训练,直至最后的牺牲,而这一切和一位出身高贵的白人指挥官
联系在一起,是他带领这只军队浴血奋战。他们所做的一切鼓舞了整个国家,和在这个国家里的
黑人世界,从而扭转了整个南北战争的局面。
影片的叙述方式是实用的,几乎全场的音乐起了甚至比影像更加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就具备了这
样的叙事和抒情功能。影片的结尾,主人公战死,历史的泥土依旧像掩埋其他人一般的湮没了
他,南方的战旗继续在硝烟渐稀的早晨升旗。这似乎有点宿命,我知道自己有一次被这样叙事骗
了,好像那位坐在湖边思考的黑人士兵说的那样,没有人会是胜利者,但我甘愿被骗,而他也甘
愿在战火中毁灭自己,这是一个关于理想,信念,血性的情结。窗外是一阵阵的雨声,在逐渐消
逝了称的上生命理想的年代,我甘愿去擎起那面躺在尘土中的旗帜。


结语:学期接近结束,懒懒散散中写成的自以为是的文字也可以告一段落。

窗外下起雪,我发短信给一个朋友,下雪了。她回过来一句,坐在火车上看不见。我说,白颜色
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黑颜色的雪,或许它本身就是黑颜色的只是我们未曾看到,或者不
够仔细。关掉BOB DYLAN 的音乐,听雪的声音,落在窗前的桂花树上,仿如春蚕咬啮着桑叶的模
样。又是一年,我看见了你的眼睛,孤独地穿过时间的黑道,等待凄凉命运的降临,我看见那些
头发,像燃烧的黑色香柱,一寸又一寸白色的灰烬。还有誰知道,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演绎着同
样的故事,像我们面对着镜子,却无视那个影像的存在,只是那是面被扭曲了的镜子而已。


似水流年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2-12-30   
回复:
哈哈,这个题目好!
可惜我没看过几部。《阿甘正传》,《燃情岁月》,《与狼共舞》,《幸福黄手绢》,《恋恋风
尘》,《大明宫词》,只这些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3-01-14   
回复:
我也觉的很好
[url=http://10.13.31.90/~china]脚步依旧轻漫  眼神依然清亮[/url]
漫云一死恩仇泯   海上微闻有笑声
空向刀山长作揖   阿旁牛首太狰狞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