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日暮乡关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3-04-10   

日暮乡关

                            日暮乡关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茫茫然登上黄鹤楼,举目四望,却感到诸多愁绪和不小的失落,于是想起了故乡,此时的寂寞,此时的惆怅,后人李白也感觉到了。这共同的情绪引起李白无限感慨,直把崔颢的诗敬为千古绝唱,自己都不敢在黄鹤楼留诗。虽然,矛盾的他后来还是写了。
   古人思念故乡,不在日暮,便在月明之夜,李白似乎更多在晚上感觉灵敏起来。这些诗人没有缘故的只因为月的亮,月的圆,便把她攀上了亲戚,当作了知己,少不得来些长吁短叹,回忆下童年,想想老母,摸摸自己簪子簪不住的断发,最后还得来个一醉方休。然而真醉假醉,却只有诗人自己清楚,酒不醉人人自醉,也许他们并不需要醉,需要的只是醉的感觉,就象是想家一样。他们真的想家吗?想,当然想,但是远远没有他们描述的那样,那样眉结千千结,那样车轮肠中转,那样肝肠欲断,真真使他们这般痛苦的,是他们的前程,更准确的说,是他们的仕途。前途的渺茫,却虚伪地表现为思乡忧愁,这,也许就是文人,或者说诗人,蹩脚的伪装吧。
   早在秦末项羽就说了,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说得多好,多么坦诚,多么直白,多么的直抒胸臆,多么的道文人所想然而未能道者。说这话的气概,到也不是文人拗拗捏捏得所能拥有的。是啊,文人在还没有富贵时,他们就不得不思念故乡。试想,此时回家的话,将会有多少白眼,多少的冷嘲热讽,留给他们,等待他们。家是温暖的,也是世俗的。《战国策》记载了苏秦未发达时父母,兄嫂,甚至是妻子的冷遇,而在苏秦富贵后表现出过多的热情。这种世态炎凉多分地夸张了,然而依然有着它流传的价值,可以说,这份世俗是每个游子,每个文人都害怕面对,不感面对的尴尬,而它,洞透时间依然保留在其后的每一朝,每一代。
   在日暮,他们想家吗;在夜里,他们想家吗?想,当然想,当然都想,当然只是想想而已,但他们绝不会回家,不会把这份思念的力付诸脚力,不会,绝不会!崔颢的故乡在河南,李白的故乡在四川,离湖北黄鹤楼都只一省之隔,并不太远。但这并不是远近的问题,即使离家再近,他们还是不会回去。家在他们心中是假想的圣殿,是虚拟的精神家园。他们把家作为寄托、归宿,在于外的竞争中,在仕途的挫折后得到暂时的缓冲,于内找到自己的根基,心态的平衡。虽然这最后的稻草可能还不是他们的,甚至可能什么都不是。虽然他们不敢回家,不能捅破这层纸,于是自欺欺人,一相情愿地自我陶醉。
  “达则齐兼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许是古代有田产的小康之家作出的豪言壮语,对于一个寒族出身的人而言,说这样的话都显得奢侈。他们没有其他路可以走,“学而优则仕”,这条独木桥挤满了穿着单衣,在寒风瑟瑟中艰难爬行的寒士,他们感到太冷,太乏,太孤独。于是在心中生起一个叫故乡的小炉子,得到些须温暖。他们登临黄鹤楼,故乡在日暮处,在烟波浩瀚处,同时也望不到“长安”。他们是可怜的,他们生在一个值得被人可怜的时代,此时,我倒对他们同情了。他们茫然地登上黄鹤楼,心里默默念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然后又茫然地下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继续赶路……
级别: 圣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3-04-11   
回复:日暮乡关
爱家乡,可是不甘心一辈子守着家乡。
我们思乡,那时并不会马上回去。大丈夫竞业远图,得衣锦始可还乡。
事实上,离乡时思念家乡的情绪,远比在家乡时体验家乡的亲切深刻多了。
级别: 骑士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3-04-13   
回复:日暮乡关
离乡并不是因为爱故乡,思乡也只是无聊的借口,一切表相下的本质是无奈的人在世俗中感到苍凉。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