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读顾准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2-07-06   

读顾准

这是一段非常不连贯的阅读体验,本来按照我的个性不一口气读完肯定是不会停下来的。但是有
两个原因使我不能这样做。一是因为那期末考试,这样我只能每天看一点,有几日还不能看。二
是因为这个日记本身就让我不得不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些东西。
P37 [blue] 社会主义是在保证少数人有正常与富裕的生活条件下集中国力作战时经济的建设,偷
盗小帐等是不可避免的。
共产主义是关怀多数人的生活,使生活水平悬殊减少,并在社会道德方面恢复市民生活的正常秩
序,消灭社会主义时代所发展的畸形。
如此而已。[/blue]
仅如此而已,解说的凄凉极了。
[blue]P54  手的变化最大。现在已不再起泡,但是这双手已完全不适宜抚摸我的妻子跟孩子了。
[/blue]看这一段,会怎样感想。这是一种何其悲凉的愤慨。
[blue]P116 饥饿是可怕的!饥饿推动人们做出看来做不到的事情。[/blue]顾准在日记中大量描
写吃的内容,想来今天实在已经很难体会了。我们已经减少了我们对于饥饿的记忆,更加说不上
恐惧。邓之理论算不算得理论,且不评论,然要说让中国人(绝大部分)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
great的。然而,森的研究告诉我们饥荒并不是因为粮食生产的少,而是因为制度的原因。那么在
这个似乎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日子里,警惕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

[blue]P128拼命的刮削农村来进行建设,而建设本身就是建设的目的。
[/blue]只是苦了农民。哪怕直到今天为止,城市对于农村的榨取也未必见得有所减少和停止。反
而有变本加厉之嫌,利用更加先进的高级而不为人所知的手段进行新的榨取。西部大开发,谁掠
夺了谁。“开发本身就是开发的目的”,这便极为可悲了。
顾准1969年10月31日到1971年9月11日的日记甚为寥寥,可是形势所逼?

令人破为羞愧的是,在吃不饱的年代里,顾准还想着国计民生。169页“由河南建设推想全国,三
线建设的中心如西南地区,规模当更为宏伟。建设和备战是一事的两面。十年之后祖国的面貌当
涣然一新。”而我则安逸了,少了那种“处江湖之远”仍心忧天下的情怀,是不够热血的青年。
在不想吃的年代里,太过安逸,已经没有劳碌忧心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祖国的服务中去
吧。
我不敢将自己与顾准相比,在灯下与这孤高的灵魂深夜畅谈已是我的荣幸了。这是怎样一个先知
的灵魂,多给一些赞美的言辞都不足表达。
P175,顾准写到“黄河分流入淮云云,这是荒唐的主张。中国工业化了之后,理当运用浩大的动
力彻底解决古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北方苦旱,南水北调尤恐不足,何能引黄如淮。’是,南水
北调确实已经成为现在的浩大工程了。只是顾准何曾想到人已非当时之人,这工程越浩大,就越
容易滋生腐败。当然似乎也不能从底层说,依靠北方的老百姓的聪明才智来想一个办法,所谓形
势逼人,大抵总是有办法的。但是光用智慧,在中国当下却是没有想象中那么有用的。南水北
调,不是智慧或者说技术的问题,正是人的意识以及由此一并而来的制度问题。

P178 苏联海军已游弋全球,征服太空的活动咄咄逼人,然而西红柿黄瓜面包的问题却迄今没有解
决无望。所谓经济改革,一碰到预算战争的压力,其预期效率不得不全成泡影……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经济理论家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把他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真知灼见而今来看仍然是理论的前沿,理论总是落后于现实。但对于历史,今天回过头去可以
见到的历史大事件也没能够很好的解释。制度史学派以NORTH为首,现在到了GRIEF也只是小打小
闹,解释了一些细节,而对于真正的大制度(可能由于某一HISTORIC EVENT而产生)的解释仍然
相当缺乏。顾准说KEYENS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看法自诩为世界主义其实本质上是国家主
义的。“这是因为遵循他的理论指导国家经济的,无不以国家的政治霸权为目标。‘”要把这个
问题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这样做的结果,宏观经济就始终居于微观经济的首位,边际效用成为
雕虫小技,虽然是有用的,政治就居于经济的首位了。”  也许顾准是随想,但是深刻的,直到
今天为止,并没有人对此下工夫,杨小凯走了另外一条路,姑且认为对思想好处很小,作为思维
训练也许是非常有用的。布堪南的国家理论也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布邀请杨我看有这方面的
原因。

顾准死前翻译卡特林的《基督教》,实话来看,翻译很拗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卡特林文风晦涩
的缘故。然而也有可取之处。P317,“简言之,生命的道路,是借合理的信仰获得拯救。”这是
清楚表述的。罗老师曾经有言“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而没有信仰却经常在终极问题上有困惑
的人,是在矛盾的夹缝中痛苦思索的。这条路上有大师。因为他不断发问,并追问自身。这也是
称为哲学的道路。而信仰的人之所以幸福,因为他不需要回答这类终极的问题,因为他的神,他
的上帝已经替他回答了这类问题,并使他深信不已,甚至毫无理由,这就是信仰,而这就也进入
了神学研究的领域了。
P318“生命的道路是同情而不是冷漠。”同情被看成是动词的时候往往就带有怜悯的色彩,似乎
是景况好的人对差的人一种“俯视姿态”,而事实上从SMITH的《道德情操论》或者古代功利主义
哲学的角度来看,同情应该被理解为是一种“同情共感”,一种“交感”。使自己感同身受从而
产生一种“若我在彼”的感情,而后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在哲学上的“交感”一词甚为传神,
而我倾向于使用“同情共感”这个短语。这个字面意思可能更接近“同情”这个词本来的意义。
顾准 在《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对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
的清教徒精神作了自己的理解,而比WEBER全面的是顾同时看到了“清教徒精神”残酷的一面:例
如贩运黑奴,残害童工等。见P335,顾准应该是受了WEBER 的影响的,WEBER的那个小册子事实上
一个很长的文章,大概发表于1904年。其实确实也很难相信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为了吃而不
择手段的年代”((概括自顾准日记),一个人怎么可能有如此毅力去研究学术思想。吴敬链的
一段话是很好能够说明的:“我想只有有这样伟大的人格,只有这样对民族,对人民高度的责任
感和为人类争取美好未来的使命感,才有可能在那十分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
下,孜孜不倦,勇敢地进行只有后代学人才能认识其价值,甚至完全有可能永远湮没无闻的历史
探索。他的学术成就,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产物。”这是一段恰如其分的评价,谁说中国没有自己
的思想家,我们可以骄傲的告诉别人,我们有顾准。

顾准的晚期是凄凉孤独的,读陈敏之的回忆文章,在这个日记后面的附录里,忍不住让人鼻间一
酸。这可爱的人怎么就得了这么个下场。只是希望我的怀念能使这颗在异度空间的灵魂有一些舒
展愁眉吧。

读完了这本日记,要给一个评价么。我亲爱的顾准先生,那就用吴敬琏的话说吧:“一个疾恶如
仇却有充满爱心,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生命。”


这个首先发在浙大经济论坛上的。也许会有人和我一样被顾准震撼。
人间事匆匆<br />淡然身处之<br />如烟总散去<br />菊花那夜开
级别: 光明使者
显示用户信息 
1  发表于: 2002-07-12   
回复:
刚刚知道原来顾准是新中国上海的第一任财税局长
好厉害
不是很认识杭州的路<br>经常迷路<br>
级别: 侠客
显示用户信息 
2  发表于: 2002-07-14   
回复:
娜拉出走后,该怎办?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先生留给我们的作品,文集对于他留下的思考,独立的精神是微不足道的。
先生下的功夫最多,思考得最苦的是民主在中国的命运问题,他为此上下求索,钻研古希腊史并
与中国历史相比较,研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并与各国实践相对照,考察西方哲学中唯理论与经
验论两支,并把西方思想文化传统和中国的“史官文化”相比较。他考察了发轫于希腊城邦小国
的直接民主,分析了卢梭基于日内瓦经验的民主理想,这种理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和实质,
还研究了十月革命时苏维埃式的直接民主如何演变成一种社会法西斯主义。
也许是那个疯狂的年代更加照耀先生的精神。没有那些迫害,摧残的衬托,先生的毅志,精神依
然值得珍藏。
纵观先生的一生,从一个小学徒到立信会计学校的最年轻的教授。从一个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到
有思想,有独创精神的革命家。从上海市财政局局兼税务局局长到两次戴“右派”帽子,子女离
他而去,妻子被迫致死,慈母咫尺天涯。先生的后期是悲惨的。也树成了一个洋溢着革命激情的
思想家。
想起顾准,就想起了陈寅恪为王国维所拽碑文“先生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随三光而光”
我们永远也不能达到先生那种高度,深度。
作为当代学者的,应该愧对顾先生。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