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戏曲艺术,你真的走到尽头了吗?
级别: 新手上路
显示用户信息 
0  发表于: 2005-05-21   

戏曲艺术,你真的走到尽头了吗?

达奚武
  
  戏曲艺术,我们的国粹,你真的走到尽头了吗?
    
  话说武汉本是国家级的戏曲重镇,京剧第四大码头,汉剧和楚剧的大本营。市属的有京汉楚豫越评六大剧团,如今后三个都解散了。
  
  汉剧可以说是京剧的鼻祖,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正在申报联合国口头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现在武汉汉剧团每周都有演出,但观众经常不过一百多人,演出当然是亏本的,只是为了培养观众。可以想象从三镇各地赶来的这一百多人,这个以中年以上的老观众为主的群体,以后将日渐萎缩,甚至有消亡的可能。
  
  楚剧就是在二十年前还是很兴旺的。记得当年的湖北有楚剧团二十六个(湖北地方戏甚多,如黄梅戏在黄冈,荆州花鼓戏在荆州荆门,南戏在恩施,鄂西北则是豫剧),大概九八年是十九个,现在呢,网上的数据是十五个。以前有很多民间剧团,现在比较少了。
  
  湖北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是以前的湖北省汉剧团和楚剧团合并的。湖北省楚剧团曾经搞过几年的周末演出,一张门票五块钱,经常只有几十人看,有时台上的人比台下多。后来他们的剧场拆掉了,演出也就停了。他们院子里边被租出做了娱乐城。
  
  这个三百人的小剧场没有拆除的时候,我在那里看演出常能见到一些前辈大师。比如熊剑啸,今年八十三岁了,他和李雅樵合作的《葛麻》拍成电影曾风行全国。毛泽东很喜欢看,临去世之前便让人给他找来看,而且是要看熊剑啸的《葛麻》,不是他家乡湖南花鼓戏的《葛麻》。熊老师他们都老了,老了!楚剧的老生演员钟惠然老师一九二一年生人,七十六岁时我看他演出的包公戏,不用麦克风声音震得天花板嗡嗡响。但他也老了,虽然至今仍然演出。他们演出,也是后继无人哪!在农村演出,“楚剧皇后”吴昭娣老师这样的宗师级人物(宗师级人物都早已退休)还能吸引上万甚至两万观众,但在城市他们很寂寞,太寂寞了。他们的艺术造诣和贡献和他们的待遇和遭遇太不相称了。
  
  楚剧的大师级人物李雅樵前些年去世,只有七十出头,药费不能完全报销,该吃一副药只能吃半副。著名老演员余少君(楚剧前辈大家余文君的侄子,戏曲界赫赫有名的导演余笑予的堂兄)因病去世,场面颇有些寒酸。他读书不多,文字真好,他写的剧本《王婆骂鸡》字字珠玑,简直不能改动一字。就这么走了!楚剧名旦姜翠兰老师一九三五年生人,前几年也去世了,身体一直不好,儿子下岗。吴昭娣老师中年丧夫(其夫为知名楚剧导演,死在排练场上)、晚年丧女,去年唯一的儿子又做了肾移植手术,花去四十万。她自己身体也非常不好,儿子做手术时住在医院六楼,她住在四楼,还要拄着双拐每天上楼照顾儿子。
  
  剧团许多年轻人都改行另谋出路了,以前戏曲世家甚多,而今就是著名演员他们的子弟也很少人会承继家学。湖北省楚剧团大院里可真是藏龙卧虎,出过一些很不错的年轻人。红透半边天的电影演员徐帆就是他们的子弟,徐帆的父亲徐大树是楚剧很知名的小生演员。当初发起周末演出的李祖勋,女儿就是唱《山路十八弯》的李琼。(她们的知名度真高,我的打字系统都认识:))还有重排的《洪湖赤卫队》,演韩英的刘丹丽以前也是他们团的并得了梅花奖,后来调到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现在名气很大了,当然收入也不错了。她们的成功与其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她们留在楚剧团干下去,恐怕处境不会好到哪里去。吴昭娣老师宗师级人物退休,老一辈的国家一级演员,退休金不过一千多块钱。
    
  这是武汉,大都市,在中小城市更不知是什么样子!我去过楚剧的发源地,在武汉的郊区,他们的楚剧团更惨。湖北沙市的京剧团,演员给人唱堂会过活。湖北省楚剧团的青年演员,前些年我也听说有些人到歌厅唱歌,那样收入毕竟比工资好一些。
  
  一九九八年我向湖北第一大报《楚天都市报》呼吁关注戏曲艺术的生存,他们领导很支持,连续几个月每周发一次关于本省剧团、戏曲艺术家的报道。后来负责的记者朋友告诉我,除我以外全省他们只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反响既然如此冷淡,报道只好停发。后来这个“文化新闻”版也改成娱乐新闻版了。
    
  听吴昭娣老师说这几年楚剧的不景气状况有了些改观。但这种改观是有限的。戏曲艺术的生命力要观众来维持。老一辈戏迷去世了,年轻人没有接上茬的,大概这个剧种就要进博物馆了。
  
  这些地方戏曲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第一点就是他们创新不够,现代意识不很强,唱腔剧目都未能在保持其艺术特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以湖北而言,汉剧曾经扬名全国,楚剧抗战时也很出名,新疆都有过楚剧团,荆州花鼓戏也有一千多万人的方言基础,但是至今没有一个网站或者论坛。黄梅戏有而且办得不错。京剧受国家扶植而且具有国际影响,日子相对好过一些,也比较有现代意识。楚剧的VCD出了不少,制作比较粗糙,错字很多。在网上搜索这些国家级的表演艺术家的名字和新闻,网页非常之少。
  
  我们国家一位前领导人曾经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他指的主要是交响乐那样的西洋艺术。大学生当然应该接触高雅艺术,不过要普及交响乐实在不大可能。京剧等民族艺术、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仁、义、礼、智、信,这些戏曲能够给学生最好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做人的教育。戏曲艺术一般欣赏的难度不高,普及或者部分普及倒是很有希望。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京剧团就有声有色。在我生活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有京剧社,学生也参加演出。我想在地方,把地方戏推向年轻人可能更具现实意义,也更有操作的可能。
    
  写到这里不禁叹气,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究竟有多大成效呢?中学小学我了解不很多,听说跟十几年前差别不大;大学里应试教育可以说愈演愈烈,而且蔓延到研究生博士生的阶段。甚至老师们跳不过发表论文数的杠杠,饭碗都可能丢掉。学生忙来忙去多半在考这个证那个证,找工作生存下去要紧,不说时间,哪有心情去学文学、艺术,提高文化素养呢!
    
  希望更多的朋友关注戏曲艺术和艺术家们的生存状态!
  
  
[ 此贴被达奚武在2005-05-21 11:12重新编辑 ]
描述
快速回复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